APP下载

一登二赏三吟诵,回环叠唱咏华山

2014-09-12楼琦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华山诗句古诗

楼琦君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类文体,它根据“诗”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编成语言优美、情节生动的“文”。文是诗的拓展,它创设情境,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内容与意境;诗是文的灵魂,它画龙点睛,水到渠成,带领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凝练与韵律。文与诗浑然一体,相互照应,共同指向儿童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以小学阶段第一首文包诗《咏华山》来谈一谈。文包诗与传统的古诗词相比较,其优势主要有:

一、情境创设,增强趣味

文本描绘了七岁的寇准跟随先生登华山的所见、所感,极大地丰富了古诗由于语言凝练、节奏跳跃而缺失的情境。用白话语言,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巧妙地将古诗所描绘的美景进行细致解读与具体诠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诗文对照,帮助理解

文本作者将寇准体会到的登山之难、华山之高的心绪藏在字里行间,从山腰行至山顶,景物的变化催动诗人情感的变化,信手拈来的诗句表达了诗人站立山巅之上产生的一种自豪之情、壮美之感。借助诵读想象,前后联系,理解诗句水到渠成。

三、有效拓展,渗透方法

通过凝练的文字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是古诗学习的难点,文包诗这一类教材就从实际出发告诉学生古诗创作来自生活,根据诗句所描绘的情境展开想象是学古诗的重要方法。同时,从阅读文本中获取信息,上下文对照解决疑难,也是阅读所有文体的基本方法。

四、塑造人物,丰富意象

“意象”一词源于《周易》,是诗人借以寄托情思的人、物、景等。《咏华山》一文将青天、红日、白云、群山等意象组合起来,变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画面,通过“文”的叙述,把小寇准执着攀登的精神、出口成章的聪慧通过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丰满了人物形象。

根据文包诗文从诗出、诗文共融的特性,考虑年段特点,教学设计时可做如下思考:

一、 画形识字,追根溯源,导入中得趣

“趣”源于古典美学术语,语文教学中的得“趣”,是指学生被文本中的 “趣”味所唤醒、吸引、激发,从而达到主动学习、努力探求的学习状态。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入手”。低年级是培养文学素养、学习兴趣的起始阶段,其教学重点——识字教学也应该有韵味、有意境,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贯穿在文包诗的教学整体之中,做到“美趣并重”,于识字教学中传承中华文化之精髓。

首先,画“字”猜谜,循序渐进。教师用猜谜的方式,自上而下,用四种颜色的粉笔书写“山”“云”“日”“天”的古汉字,让学生初步感受“字”源于“画”,据“象”构“形”的特点。其一,这四个字简单易认,具有趣味性;其二,这四种事物是登山所见的主要之景,也是诗句描绘的具体内容,自上而下逐个排列,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位置”的概念,为重点段落教学埋下伏笔。

其次,画形识“齐”,激趣导入。■——生字“齐”的古汉字,它由三个■组成,表示麦穗,中间的两横强调出“等距”“整齐”之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的奇妙与有趣,自然地记住了字形与字义。通过复习成语“齐心协力”,表扬回答“整齐响亮”,巧妙地积累生字新词。寓教于乐,在导入中得趣。

二、归类学词,读诗成诵,巩固中得法

“法”是指学习方法。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就《咏华山》而言,教师关注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会学”,研究出文包诗这一类“例子”的教学价值,根据第一学段的特点梳理出学习这一类“例子”的方法,使低年级学生获得一些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本领,鼓励他们将其运用到学习其他文本中去,反复历练,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素养,得语文学习之“法”。

归类认读,读中求悟。分类出示五组词语,指导朗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类别意识。①有——无,只有——更有:通过朗读,初步体会程度副词的强调作用;②头——首,举头——回首:同一样事物“脑袋”可以用两个汉字“头”和“首”来表示, 在理解“举”字和“回”字时又可以借助动作;③白云——点头,朵朵白云——连连点头:动作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叠词加强语气的效果;④吟诵——称赞:读好前后鼻音,初步感受到这两个词语都与说话有关;⑤山脚下——山腰间——山顶上:读好轻声,画山识位,借助简笔画知道三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关注停顿,读出节奏。读诗关键在节奏,读出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感觉才是吟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读出停顿,然后交流讨论,概括出读诗的窍门,用画“/”的方式标出停顿位置,在句尾押韵处读好重音。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为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朗读做好铺垫。分类读词,质疑问难,在巩固中得法。

三、板块推进,入境体情,精读中得意

“意”,是指文本的言语内容与中心思想。语文教学中的“得意”,是指读懂词、句、段、篇的内容,透过这些文字符号领会其内隐的含义,领悟作品抒发的感情色彩、负载的思想意蕴。“得意”的过程就是理解关键词句,逐步培养语感的过程,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学任务之一。就文包诗的教学而言,对诗句的理解与欣赏可以超越简单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以板块推进教学,以想象营造画面,用心灵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板块教学,层层推进。第一板块“登高山”——体会华山之高,第二板块“赏奇景”——感受华山之美,第三板块“咏好诗”——吟诵、理解《咏华山》。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中质疑,读中思考,不仅读懂了古诗的含义,而且感受到寇准的聪明才智。总结全文时,借助板书(画)和三组短语,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梳理出文章的三个层次,同时总结出两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想象画面丰富审美体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图文对照,乐曲悠扬。“你来画,我来评”的简笔画环节创设了语言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绘画的兴致,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表达,从而准确掌握了四种景物的位置关系,提高了语言文字的品析能力。引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华山之险峻。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自由交流之桥,顺势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在精读指导中得意。

四、迁移仿写,促进表达,作业中得言

“言”,是指文本的言语形式,以语言实践为主体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课就应该扎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着力于学生的语言“生长点”,让学生在得“意”中得“言”。

首先,关注语言形式,明白文本是怎么表达的,关注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文本用充满感情的笔调写山、写日、写云、写天,把隐藏在诗句中的情感具象化,达到一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师可以逐步让学生诵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手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关注文包诗这种体裁的别具一格、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人物形象的具体可感、表达条理的清晰有序等。

其次,加强语言实践,积累内化、模仿迁移文本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言语形式。

本册教材单元练习中的《咏鹅》也是一首用诗歌来描述景物、抒发感情的五言绝句。教师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和白鹅的形态、动作,展开合理的想象,模仿“文包诗”样式编一个藏着古诗的小故事。学生通过主动查找资料,进行合作研究性学习,进而立体地诠释诗句内涵,创造性地续写古诗。改诗成文的过程强化了语言表达的实践意义和实际价值,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

基于年段特点和文体特征的文包诗教学,着眼于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上得言、得意、得法、得趣,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华山诗句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六一来了
多彩的华山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劳劳亭
藏在华山中的美
中华之源——西岳华山
华山旅店盗窃案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