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2014-09-12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Why Major in Humanities? Not Just for a Good Job—for a Good Life”
人文专业的学生时常有人抱怨自己的专业无用,英语专业出身的我就常听到这样的声音。的确,一些诸如“毕业生薪酬最高的十大专业”排行榜上鲜见人文学科,但用薪酬来衡量一个专业或学科的价值未免太无趣了。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却处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狗”,若以今天的世俗标准来看,他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位成功人士。但比起他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个人的这些失意又何足挂齿?当然,人文学科不会使人人都成为孔子,但至少帮助我们用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在世俗生活之外追求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土。毕竟,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李晓涵)
细微之处,别有洞天
——《留学文书写作方法之避免空话连篇》
从小到大,一提到写文章,我就犯愁,总觉得自己经历少、见识短,抓耳挠腮不知道写什么好。于是乎就用套话凑字数,用大话编故事,写出来的文章可谓空话连篇,连自己都懒得看。而本期“留学文书小讲堂”的文章让我深受启发,体会到写文章时个性、细节和真实的重要性。再联想到我们熟悉的名家作品,更加体会到没有空话的文章是那么动人。如杨绛的《老王》,文章中那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叫绝,寥寥数笔,一个底层小人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又如吴念真的《心意》,文中讲述的送笔事件简单平凡,但每个细节描写都透着浓浓的父爱。如果你善于观察,注重细节,尊重事实,怎么会写不出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章?
(耳海燕)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The End of the College Essay”
读大学时,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写课程论文。冥思苦想一番,却发现自己想出的观点早就被前人论述过N遍;敲了半天键盘,却发现才写完引言;好不容易凑够字数,却还要调格式、整理参考文献……论文提交后,我的痛苦终于结束,老师的噩梦却刚刚开始,不仅要忍受反复赘述的观点和错误频出的语句,还要高抬贵手打个勉强过得去的分数,以免打击我脆弱的小心脏和一点点残余的学习热情。尽管老师煞费苦心,但我却并不领情,觉得那分数根本就抵不过我付出的辛苦。师生四目相对无言之时,我却真真切切在老师眼中读到了几个字: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王扬)
丝丝男士的酸葡萄心理写照
——“You Should Date an Illiterate Girl”
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找个不读书的女孩约会吧》,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谁不想跟一位爱读书的知性女孩约会呢?看完本文的译者发来的这段感言,你便会明白这篇文章的深意与幽默之处了:“这篇文章翻译到最后我乐了,这不就是一二货丝丝的心理写照吗?典型的酸葡萄心理。后来再一想,该文对读书的女孩似贬实褒,说的其实都是读书女孩的优点,说不定是作者故意说反话,讽刺那些和文中的‘我一样的人呢。”译者威武,参透了本文的天机。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也要擦亮眼睛,把本文当反话读啊。
(廖粮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