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要注意防治柑橘潜叶蛾
2014-09-12段志坤
段志坤
柑橘潜叶蛾,又名绘图虫、鬼画符、潜叶虫,属鳞翅目、潜叶蛾科,其发生遍布全国柑橘产区,是为害柑橘树夏、秋梢的主要害虫。如防治不及时,就会导致卷叶、新梢生长差,削弱光合作用,影响树势和次年开花结果,同时也为溃疡病的入侵和红蜘蛛等害虫的聚居、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下面将其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作一介绍,以帮助果农科学防治。
一、发生特点
1. 形态特征 其成虫为银白色小蛾,体长2毫米,翅展5.3毫米。卵极小,长0.3毫米,白色椭圆形,透明。幼虫黄绿色,体长4毫米,胡萝卜状,尾端尖细,有一对较长的尾状物。蛹体长2.8毫米,长筒形,外被黄褐色薄茧。
2. 为害症状 潜叶蛾的寄主植物仅限于柑橘类果树,以幼虫潜入嫩叶、嫩梢和幼果表皮下蛀食为害,形成银白色弯曲的虫道,使叶片卷曲、硬化、早落,影响新梢生长及产量。潜叶蛾为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溃疡病菌的侵入,常引起溃疡病大发生,被害的卷叶常成为红蜘蛛等害虫的越冬和聚居场所,增大了冬季防治困难。
3. 生活习性湖南1年可发生8~9代,世代重叠,以蛹及老熟幼虫在被害叶卷边中过冬。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平均温度达20℃时,幼虫开始为害新梢、嫩叶,6月虫口迅速增加,7~9月发生量最大、为害最重,10月以后发生为害减轻。成虫有趋光性,多在清晨羽化交尾,白天潜伏,夜间产卵,将卵散产于2~25毫米长的嫩叶主脉两侧或嫩枝上(春、秋梢多产在叶面,夏梢多产在叶背),在长度>25毫米的梢、叶上产卵极少。幼虫孵化后,即潜入表皮下取食,边蛀食边前进,食掉叶肉形成弯曲的银白色虫道,老熟时大多蛀至叶片边缘,停止蛀食,将叶片卷起,裹住身体化蛹。高温多雨气候,夏、秋梢抽发多而不整齐,有利于其发生和为害。通常秋梢受害最重,受害率可高达100%,夏梢次之,春梢很少受害。
二、防治技术
1. 农业防治 冬季结合清园,剪除被害枝梢,扫除枯枝落叶并加以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虫源。夏、秋梢生长期要注意抹芽控梢,及时摘除过早、过晚零星抽发的嫩梢,统一放梢,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新梢抽发整齐、健壮。潜叶蛾的生存与繁殖都离不开嫩叶、嫩梢,在夏、秋季实施抹芽控梢,使果园在一段时间内很少有嫩梢存在,不仅可抑制潜叶蛾的发生,而且可减少喷药次数,有利于集中喷药保梢,提高保梢效果。苗木和幼龄树可在5月末至6月初放夏梢;结果树一般不留夏梢,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放秋梢。
2. 喷药保梢 对实施抹芽控梢的果园,在夏、秋梢放梢后3~7天,多数新梢嫩芽长度达2~10毫米时开始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次或3次即可。对未抹芽控梢的果园,由于不断抽梢,喷药次数宜多些,第一次应在夏、秋梢嫩芽长2~10毫米、抽梢率达20%时喷施,以后每隔5~7天喷1次,直到新梢停止抽发才可停药。生产上以防治成虫为主,在傍晚(太阳下山后)喷药;对潜入嫩叶的低龄幼虫,于晴天午后喷药加以补救。选下列药剂中的一种喷雾防治:10%烟碱乳油100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4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1500~2000倍液,5.7%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10%溴氟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00~20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800~1000倍液,20%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0%异丙威(叶蝉散)500~800倍液等。喷药要尽早,新梢芽长在10毫米以内就要喷药保护,注意对准新梢嫩芽和树冠外围喷药,不同种类的药剂要轮换使用,以提高防效。
3. 生物防治 潜叶蛾的天敌很多,主要有草蛉、蚂蚁、寄生蜂,生产上要注意保护和利用。采用喷药防治,一方面要搞好虫情预测预报,尽可能减少喷药次数;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由于寄生蜂等天敌多在上午羽化活动,因此喷药时间以下午或傍晚为宜。苏云金杆菌,又称BT乳剂、青虫菌,是一种微生物源低毒杀虫剂,对潜叶蛾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还可兼治卷叶蛾、刺蛾、尺蠖等多种害虫。生产上可在放梢后3~7天,多数新梢长2~10毫米时,于新梢嫩芽和树冠外围喷洒8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注意随配随用,且不与杀菌剂或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混用,以免降低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