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社会主义
2014-09-12
艺术与设计 2014年8期
艺术与设计如何与社会有机互动?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尤其是面对今日消费社会繁华背后的贫穷、灾害、不公时,如何用艺术之眼观察,设计之手解决问题?
我们从三个小小的侧面入手,它们包括:新加坡摄影师以《贫困线》为题,从各个国家和地区最低贫困线标准之下人们可以购买的食物种类和数量着手,拍摄不同饮食文化下的食物的“群像”,透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贫穷标签之下的选择困顿,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和食品政策与贫穷的关系。中国建筑师朱竞翔十余年关注轻体建筑系统的研发,在中国内地2008年和2010年地震灾难之后的援建中,根据研发的轻型复合建筑系统,为受灾儿童设计和建造了新型的学堂——“新芽”学堂。作为往后一系列实践的起点,“新芽”学堂展现了轻型复合建筑的优越特性:重量轻、运输方便、易于搭建和拆卸、造价便宜、环保等,为正在过度追求复杂的城市建筑提供另一种选择。南非建筑师帕希洛瓦则用极低的成本,融合当地古老沙土造房的技术,在自己家乡开普敦贫民棚户区完成建筑计划“10×10经适房项目”,并在此后以一己之力在落后的家乡推进为公众设计的理念。“用建筑改变社会”是他的愿景,但是一切如他所说:“你不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自从有人类文明的历史,艺术与设计就处处与人相关,与人所在的环境相关。艺术与设计也积极地反应我们和时代的问题,折射出社会的整体意识。这里呈现的三个案例,代表着背后一群设计师和艺术家,用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定义着艺术与设计的另外一个维度: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