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的策略及效用
2014-09-11马月恒
马月恒
〔关键词〕 历史教学;课堂讨论;策略;效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5—0114—01
一、精心的命题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关键
1.要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命题“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的相关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教师在命题时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加大知识储量,使之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从而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3.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捕捉其规律性,从而让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在“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的讨论中,学生们通过讨论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
二、充分的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应事先公布课堂讨论题目,并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给学生再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且提供一些带有启发性的思考点,再确定 3~5个主要发言人,或以每5人为一组,选出代表做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教师布置的讨论题目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要力求做到不离题 、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
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要掌握好火候。当学生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时,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的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量齐观,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让学生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再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
四、开展课堂讨论的效用
1.创设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
2.“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了对基础知识的再认识和深化。
3.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在讨论出现高潮,特别是发生争论时,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热情,从而使学生获得跨跃性的提高。
5.课堂讨论的收获,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
编辑: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