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与问题浅析
2014-09-11卢扬煦
摘要:阐述了乡村旅游概念、发展阶段、发展模式,运用乡村旅游等多学科理论对乡村旅游的形成、演进、发展机制进行了探讨;并以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农科村、三圣花乡、龙泉桃花乡为例,探讨了开发的对策,希望对国内其他区域乡村旅游的开发起到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农科村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乡村旅游在欧洲国家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但发展速度比较快。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乡村旅游经过了自我发展的阶段;到9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经过了倡导发展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乡村旅游进入大力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宣传乡村旅游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农村地区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跳出“就三农抓三农”发展定式。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乡村旅游的优势对在国民经济格局中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发展模式
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何景明等学者认为,由两个方面组成了乡村旅游的涵义: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两者必须同时发生才能称为乡村旅游。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准,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土地辽阔,人口密度小,村落点人口少;二是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或林地为主,建筑物规模小,保留乡村自然景观;三是具有传统而保守的社会文化特点[1]。以这种定义方法来说,并不是所有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都能称之为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定义与纯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旅游也是存在有区别的。
1.2 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
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是划分旅游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1],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1)初始阶段:人均GDP在300-1000美元,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开始参与近郊乡村旅游活动。
(2)发展阶段:人均GDP在1000美元一9000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经流发展水平,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有很大增长,且能够支付近郊和远郊乡村旅游活动。
(3)成熟阶段:人均GDP在9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用于乡村旅游的支出继续增加,能支付远距离跨国旅游,并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1.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1.3.1 乡村旅游的发展分类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并将其模式进行了总结。目前国内对乡村旅游的总结大多是对现有成功经验的剖析与总结,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发展模式[2]。详见表1。
2 成都市乡村旅游现状
2.1 成都市乡村旅游概况
“农家乐”是成都市乡村旅游出现的代表形式,成都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徐家大院在1987年第一次打出了“农家乐”这一名词。如今“农家乐”已遍及成都城郊的双流、温江、郫县、都江堰等各县市乡村。“农家乐”近年来在成都市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呈现了以农家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酒店、旅游古镇为主要旅游产品的乡村旅游业态。成都市农家乐的发展与成都的地形相关,农家乐形式岁成都市自东向西,由平原过渡到丘陵再过渡到山地,根据地形的不同呈现出了梯级发展的形式。
2.2 成都市乡村旅游特点
(1)地域文化偏爱的影响。成都市的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了旅游消费膨胀时代,因受到地域文化及人们偏好休闲的影响,成都人对大众文化的青睐与实惠的价值观更提高了人群对乡村旅游的偏爱。在成都市,无论贫穷或富有都有自己的休闲价值观与休闲方式,低价且自然随性的乡村旅游方式受到了成都及周边市民格外地青睐。
(2)成都市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价格低。就成都市旅游产品的价格而言,它的消费价格是比较低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消费的方式,有重复性消费的特点,因此乡村旅游的消费价格制约乡村旅游需求。由于乡村旅游消费价格低,满足旅游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价格,因此成都市乡村旅游总体状况一直很良好。
(3)乡村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替代品。因成都市区的公园与休闲广场在整体市区中占的比例较低,并落后于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平均水平,人均绿地面积不高,客观上促进了市民对开敞绿地的需求性。但因为成都市近郊乡村空间的具有便捷的可达性与低费用等特征都有效地促进了成都市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2.3 成都市乡村旅游案例分析
2.3.1 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郫县农科村
农科村是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徐家大院为代表的农科村人就开始搞起了“农家乐”。这一突破让农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科村将周边花卉、苗木种植业与乡村观光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转变。
图1农科村观光旅游业 图2农科村花卉产业
2.3.2 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三圣花乡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在城郊的红砂、幸福、万福、謝马、江家堪、大安桥6个行政村,建设成了占地12平方公里的以“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为主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区。
图3幸福梅林 图4江家菜地
2.3.3 水果产业与农业节庆的发展模式——龙泉桃花节
龙泉桃花节,龙泉驿区是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是闻名全国的花果山和风景名胜区,以“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著称。阳春三月,龙泉漫山遍野,桃花盛霞,梨花如雪,风景如画,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图5桃花村风貌
3 成都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建议endprint
3.1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成都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发源地,虽起步较早,但它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及产品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其一,成都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程度大多数都停留在低端层次的观光层面,它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管理接待水平不高。其二,成都市的休闲旅游特色不够鲜明,它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多数“农家乐”提供的服务类型相似,旅游的替代程度很高。
3.2 成都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议
乡村旅游是一种对自然环境依赖性极强的一种旅游方式,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一直在继续。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乡村各受益主体、乡村资源、乡村环境、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不同的模式。
3.2.1 开发原则
(1)情景体验原则
在情境化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规划开发体验性和感知性强的旅游产品,达到“以情入景――情因景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情景体验主要围绕“天府之国”乡村意象、天府农耕文明演变、乡村湿地生态环境设计等进行。
(2)人性化设计理念
在旅游项目设计、空间利用、休闲方式、经营理念的进行人性化设计,为游客创造舒适、自然的乡村旅游地,还要考虑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为当地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致富机会。
(3)市场导向原则
结合成都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特征,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市场导向出发规划形成新一代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3.2.2 成都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和措施
(1)政府主导,科学规划,重点开发
乡村旅游是涉及村集体、外来投资者、本地村民、地方基层政府等各方利益的系统工程。项目的规划开发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协调,项目的论证规划,协调管理需要权威部门来实现,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最低的风险获得最大的回报。
(2)增加社区的参与,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增加村民的参与权。社区在乡村旅游开发、参与中占重要地位。政府在策划乡村旅游项目中,要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广泛听取村民的建议,通过多种渠道给与村民陈诉观点的机会。
(3)采取多种促销方式,大力提高知名度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赢得客源市场,吸引游客。广告能将旅游产品形象的展示给大众,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详细介绍,多种方式向游客展示乡村旅游项目。
4 结语
本文对我国乡村旅游的背景、概况、发展阶段及特点进行了浅析,总结了乡村旅游的一般普适性规律,运用各种理论对乡村旅游进行了概括,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介绍与总结了几个典型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发的对策措施,希望对国内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本文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本文的案例均来自于四川省成都市,对于全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并不具有普适性;第二,本文对于乡村旅游模式的总结大多基于国内论文研究文献;第三,本文并未对提出的各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各类乡村旅游模式的管理机制、经营策略、盈利模式等。因此,什么是最适合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讨论。但笔者相信,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程度的提升,随着我国乡村软硬件条件的改善,以及各地区人民对乡村旅游舒适程度的要求加深,未来乡村旅游必将成为更加热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125-128.
[2]叶林红. 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J]. 资源与产业, 2006,(10): 56-59.
[3]江林茜,张霞.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以成都农家乐为例[J]. 求实, 2006,(1): 244-245.
[4]李德明,程久苗.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 人文地理, 2005,(3): 84-87.
[5]郑群明,钟林生.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 旅游学刊. 2004,(4): 33-37.
[6]罗明义. 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J]. 旅游学刊, 2005, 9.
[7]王云才.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 旅游学刊, 2006,(4): 10-11.
[8]王瑞花,张兵,尹弘. 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3): 73-76.
[9]韩杰. 沈长智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阶段理论与案例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1999,(1): 75-80.
[10]马勇,周霄. 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21-23.
[11]张小林. 乡村概念辨析[J}. 地理学报,1998, 53 (4): 365-341.
[12]工云才等.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14
作者简介:卢扬煦,(199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3级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endprint
3.1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成都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发源地,虽起步较早,但它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及产品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其一,成都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程度大多数都停留在低端层次的观光层面,它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管理接待水平不高。其二,成都市的休闲旅游特色不够鲜明,它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多数“农家乐”提供的服务类型相似,旅游的替代程度很高。
3.2 成都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议
乡村旅游是一种对自然环境依赖性极强的一种旅游方式,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一直在继续。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乡村各受益主体、乡村资源、乡村环境、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不同的模式。
3.2.1 开发原则
(1)情景体验原则
在情境化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规划开发体验性和感知性强的旅游产品,达到“以情入景――情因景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情景体验主要围绕“天府之国”乡村意象、天府农耕文明演变、乡村湿地生态环境设计等进行。
(2)人性化设计理念
在旅游项目设计、空间利用、休闲方式、经营理念的进行人性化设计,为游客创造舒适、自然的乡村旅游地,还要考虑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为当地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致富机会。
(3)市场导向原则
结合成都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特征,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市场导向出发规划形成新一代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3.2.2 成都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和措施
(1)政府主导,科学规划,重点开发
乡村旅游是涉及村集体、外来投资者、本地村民、地方基层政府等各方利益的系统工程。项目的规划开发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协调,项目的论证规划,协调管理需要权威部门来实现,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最低的风险获得最大的回报。
(2)增加社区的参与,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增加村民的参与权。社区在乡村旅游开发、参与中占重要地位。政府在策划乡村旅游项目中,要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广泛听取村民的建议,通过多种渠道给与村民陈诉观点的机会。
(3)采取多种促销方式,大力提高知名度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赢得客源市场,吸引游客。广告能将旅游产品形象的展示给大众,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详细介绍,多种方式向游客展示乡村旅游项目。
4 结语
本文对我国乡村旅游的背景、概况、发展阶段及特点进行了浅析,总结了乡村旅游的一般普适性规律,运用各种理论对乡村旅游进行了概括,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介绍与总结了几个典型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发的对策措施,希望对国内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本文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本文的案例均来自于四川省成都市,对于全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并不具有普适性;第二,本文对于乡村旅游模式的总结大多基于国内论文研究文献;第三,本文并未对提出的各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各类乡村旅游模式的管理机制、经营策略、盈利模式等。因此,什么是最适合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讨论。但笔者相信,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程度的提升,随着我国乡村软硬件条件的改善,以及各地区人民对乡村旅游舒适程度的要求加深,未来乡村旅游必将成为更加热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125-128.
[2]叶林红. 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J]. 资源与产业, 2006,(10): 56-59.
[3]江林茜,张霞.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以成都农家乐为例[J]. 求实, 2006,(1): 244-245.
[4]李德明,程久苗.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 人文地理, 2005,(3): 84-87.
[5]郑群明,钟林生.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 旅游学刊. 2004,(4): 33-37.
[6]罗明义. 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J]. 旅游学刊, 2005, 9.
[7]王云才.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 旅游学刊, 2006,(4): 10-11.
[8]王瑞花,张兵,尹弘. 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3): 73-76.
[9]韩杰. 沈长智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阶段理论与案例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1999,(1): 75-80.
[10]马勇,周霄. 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21-23.
[11]张小林. 乡村概念辨析[J}. 地理学报,1998, 53 (4): 365-341.
[12]工云才等.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14
作者简介:卢扬煦,(199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3级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endprint
3.1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成都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发源地,虽起步较早,但它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及产品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其一,成都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程度大多数都停留在低端层次的观光层面,它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管理接待水平不高。其二,成都市的休闲旅游特色不够鲜明,它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多数“农家乐”提供的服务类型相似,旅游的替代程度很高。
3.2 成都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议
乡村旅游是一种对自然环境依赖性极强的一种旅游方式,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一直在继续。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乡村各受益主体、乡村资源、乡村环境、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不同的模式。
3.2.1 开发原则
(1)情景体验原则
在情境化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规划开发体验性和感知性强的旅游产品,达到“以情入景――情因景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情景体验主要围绕“天府之国”乡村意象、天府农耕文明演变、乡村湿地生态环境设计等进行。
(2)人性化设计理念
在旅游项目设计、空间利用、休闲方式、经营理念的进行人性化设计,为游客创造舒适、自然的乡村旅游地,还要考虑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为当地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致富机会。
(3)市场导向原则
结合成都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特征,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市场导向出发规划形成新一代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3.2.2 成都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和措施
(1)政府主导,科学规划,重点开发
乡村旅游是涉及村集体、外来投资者、本地村民、地方基层政府等各方利益的系统工程。项目的规划开发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协调,项目的论证规划,协调管理需要权威部门来实现,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最低的风险获得最大的回报。
(2)增加社区的参与,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增加村民的参与权。社区在乡村旅游开发、参与中占重要地位。政府在策划乡村旅游项目中,要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广泛听取村民的建议,通过多种渠道给与村民陈诉观点的机会。
(3)采取多种促销方式,大力提高知名度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赢得客源市场,吸引游客。广告能将旅游产品形象的展示给大众,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详细介绍,多种方式向游客展示乡村旅游项目。
4 结语
本文对我国乡村旅游的背景、概况、发展阶段及特点进行了浅析,总结了乡村旅游的一般普适性规律,运用各种理论对乡村旅游进行了概括,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介绍与总结了几个典型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发的对策措施,希望对国内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本文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本文的案例均来自于四川省成都市,对于全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并不具有普适性;第二,本文对于乡村旅游模式的总结大多基于国内论文研究文献;第三,本文并未对提出的各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各类乡村旅游模式的管理机制、经营策略、盈利模式等。因此,什么是最适合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讨论。但笔者相信,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程度的提升,随着我国乡村软硬件条件的改善,以及各地区人民对乡村旅游舒适程度的要求加深,未来乡村旅游必将成为更加热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125-128.
[2]叶林红. 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J]. 资源与产业, 2006,(10): 56-59.
[3]江林茜,张霞.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以成都农家乐为例[J]. 求实, 2006,(1): 244-245.
[4]李德明,程久苗.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 人文地理, 2005,(3): 84-87.
[5]郑群明,钟林生.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 旅游学刊. 2004,(4): 33-37.
[6]罗明义. 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J]. 旅游学刊, 2005, 9.
[7]王云才.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 旅游学刊, 2006,(4): 10-11.
[8]王瑞花,张兵,尹弘. 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3): 73-76.
[9]韩杰. 沈长智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阶段理论与案例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1999,(1): 75-80.
[10]马勇,周霄. 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21-23.
[11]张小林. 乡村概念辨析[J}. 地理学报,1998, 53 (4): 365-341.
[12]工云才等.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14
作者简介:卢扬煦,(199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3级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