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保护与传承
2014-09-11李文鹏,白政权
李文鹏,白政权
摘要: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独具民族文化特色、集聚民族智慧,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它的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着重重障碍。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传承和保护,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努力,尝试新的保护方法,使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重刀武术;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39-02
天津回族重刀武术凭借自身独具的观赏性、民族性、表演性等特点于2006年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天津回族重刀武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说明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对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亟待解决。
一、起源、发展及现状
1.起源。明朝初期燕王当政,为了向北方扩展疆土,命当朝武举人——曹将军,自行组建一只军队,名为“靖南军”。曹将军手持一柄重刀,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公元1403年,靖南军平定天下有功,燕王把当今河北省焦河县王武乡地界良田五百顷赏赐给曹氏一族,从此建立了曹家庄。燕王平定大直沽后改名为天津,后来曹氏一族又迁徙到天津,曹将军将重刀武术流传下去,后经曹氏后人曹万林、曹万兴将重刀武术命名为“曹氏大刀”并传授曹氏家族的曹秉善、曹维善及其他本族成员,由于只限家族内传授,因此外界对此时的回族重刀武术知者甚少。曹秉善的儿子曹金藻,自幼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习武,经自己不断地与门派武术交流切磋总结,集各拳种之精华独创了“七十二式连环套拳谱”。20世纪初,曹金藻打破传统的族规,在天津市创立市隐国术社,公开传授回族重刀武术,推动回族重刀武术的传播和发展,成为回族重刀武术的第三代传人。1978年回族重刀武术的第四代传人曹克明继承了曹金藻的技艺和风格后又组建了“天津市回族大刀花样举重队”。曹克明曾多次率领回族重刀武术队参加大型表演,例如:北京龙潭庙会、地坛庙会、第六届“世界精武大会”开幕式表演等,从而进一步扩大回族重刀武术在公众中的影响,还将曹氏一族所创的“曹氏大刀”和本文中所提到的“回族重刀武术”统称为“天津回族重刀武术”。
2.发展及现状。现今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第五代传人曹仕杰、曹仕伟,在他们手上先后研创出“蜻蜓点水、釜底抽薪、旱地拔葱、翻江倒海、单提炉”等招式。1995年11月,曹仕杰率队到昆明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得金奖;2006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科探秘”栏目先后三次赴天津,对天津回族重刀武术进行为期12天的跟踪拍摄等。虽然这些大事件都在发生,并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经过调查发现:现今全国范围内能够掌握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人不足60人,经常习练者不足20人,即使这20人经常习练,天津回族中刀武术也面临着传承难、资金缺乏等问题。
二、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特点
1.清真寺文化是天津回族重刀武术得以发展的源泉。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元老曹氏一族在迁徙至红桥区西北角大丰路后,建立了清真大寺,曹氏一族十六代世袭清真寺掌教时,在掌教的领导下全寺的回族人除了礼拜以外的空闲时间就习练重刀武术,对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2.天津的回族重刀武术对习练者的道德品质特别重视。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有这样的传规:“忤逆不孝不传、逞能欺人不传、爱财如命不传、酒色之徒不传。”
3.天津回族重刀武术体现了中华武术文化中刚柔并济思想。天津回族重刀武术中所使用的重刀中,用于表演的最重达80公斤,最轻达60市斤,由于刀自身比较重、惯性较大所以只有借力使力、动静结合、集力量与技术为一体、刚柔并济才能使重刀舞起来、刀动如疾风、静如古松,一百多斤的大刀舞起来象红毛一样轻,轻盈灵动又惊险雄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气息和刚柔并济的思想。
三、天津回族重刀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缺乏、没有固定练习场所。习练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最基本的要求是重刀和场地,要满足这两样东西,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把普通铁质重刀净重60~80斤,再加上制作手工费,刀身的一些简单的装饰,大概需要花费一千元左右,由于刀较长、波及范围较大,所以必须有特殊的场地才能练习。正因为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所以大多数人不愿习练重刀武术,而是更偏向一些投资较小又能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的运动项目,这是影响天津回族重刀武术发展的最现实因素。
2.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理论研究甚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对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研究甚少,有的也只是一些对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现状或历史做一些概括性的研究。例如:杨祥全和龚明俊共同发表的《天津回族中刀武术研究》;戴雁军发表的《重刀铸就民族魂——访天津市回族重刀武术第四代传人曹仕杰》等,这些文章对回族重刀武术的技术和功法练习内容和方法研究甚少,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技术和功法研究应是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核心,但是这些方面却是一片空白,这也是影响天津回族重刀武术发展、创新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阿訇对天津回族武术的关注度降低
“阿訇”一词在波斯语中意为老师或学者。阿訇熟通《古兰经》和圣训,为人师表、劝恶从善、道德高尚的穆斯林,是穆斯林群众中的领袖人物,在武艺的传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曹氏一族十六代世袭清真寺掌教时,在掌教的领导下天津回族重刀武术发展甚好,但是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很数阿訇已经不再习练武术,这是回族人尚武精神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濒临失传的重要原因。
五、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保护与传承原则及措施
(一)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保护与传承原则
1.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濒临失传的原因。在保护和传承天津回族重刀武术过程中应该清楚,影响天津回族重刀武术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资金投入匮乏、理论研究甚少、信仰理念减弱三个方面,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发展应以这三个方面作为突破口,通过各部门、传承人的协调配合,抓住机会将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打造成一个回族民俗品牌。endprint
2.必须认识到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任何一种武术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技击术作为支撑,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样,天津回族重刀武术也不例外。
(二)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1.申请国家保护或寻找赞助商解决资金问题。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是否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关系到中华回族的文化是否能完整保存和民族尊严是否能得到维护,因此,在回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号召回族的一些企业家、慈善家等资金较雄厚的机构适当的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一方面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文化能够丰富企业文化,增加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两种文化相结合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天津回族重刀武术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势必得到较好的发展,更有利于保全回族文化的完整性。
2.将天津回族重刀武术列入各大体院的选课中。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强烈冲击下,竞技武术成为各大体院武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传统武术(天津回族重刀武术属于传统武术范畴)却被逐渐边缘化。因此,把天津回族重刀武术项目列入各大体院的专选课程,以竞技武术的发展带动传统武术的发展,是保护和传承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重要途径。
3.中国伊斯兰协会应对阿訇进行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培训。中国伊斯兰协会是中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全国性宗教团体,是政府与各穆斯林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回族武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速度,中国伊斯兰协会亦有保护和传承回族武术的责任,应以中国伊斯兰协会的名义提出“保护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文化,需从阿訇做起”的口号,对阿訇进行武术培训,促进天津回族武术的发展。
4.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资源的宣传作用。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人都在使用网络、关注网络信息,所以天津回族重刀武术可以借助网络和媒体进行宣传。通过网络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天津回族重刀武术,能够吸引一些人群习练和参与保护天津回族重刀武术。
总之,天津回族重刀武术的传承和保护,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努力,继续尝试新的保护方法,使天津回族重刀武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马爱民.传统武术文化新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8.
[2]昌沧,王友唐.武术发展的一片蓝天[J].北京:中华武术.2004,4(1):P25.
[3]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29.
[4]马建春.回族武术概述[J].西北民族研究,2000,(2):38-43.
[5]王敏,朱传中.回族武术的传承与研究[J].长春教育学报,2012,29(2):60-61.
[6]秦炜棋,张延庆.文化适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环下的回族武术[J].中央民族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2):101-107.
[7]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8]刘勇.回族武术兴盛的四个历史原因[J].武当,2013,(269):47-48.
[9]杨祥全,龚明俊.天津回族中刀武术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1):167-170.
[10]杨祥全.津门武术:独立的武术文化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5):43-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