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014-09-11左花苹
左花苹
摘要:近年来,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主体性问题研讨的主要论题之一,已经形成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等一些主要观点。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遵循和坚持教育的“双主体性”规律与原则,一定要从对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认识入手,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结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因素,设计和确定教师和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化方案,努力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性的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教育;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54-02
教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的特殊性是由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特性、目标特征和活动结构特性所引发的,而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在其现实性上,则集中表现为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是内存于教育活动之中的主客关系特征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也是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一、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与一般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主客结构及其关系特征相比较,教育活动中的主客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的两极实体来看。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在活动的两极实体上,要么是人与物构成的主客关系,要么是社会常态下人与人的活动结构关系,实践活动的实体结构关系以及实体的性质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而教育活动,除了教材所体现的因素,教材对教育者和学习者来说,可视为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活动中的两极实体都是具有主体性或具有潜在主体性的人,而且一方是相对成熟或具有某种知识优势的主体,而另一方是尚未成熟或虽有一定成熟度但没有知识优势的主体,这在活动的两极实体的性质上与一般的人类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交往活动相比较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
2.从教育的目的来看。人类实践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不断扩大的生产活动,它一方面表现为对客体的加工,另一方面通过消费、享用实践的成果,从中再生产出具有新的素质、需要和能力的主体。因此,人类实践的目的在于对环境客体的加工与改造,同时也在客观上实现着实践主体自身的进化。而教育活动的目的则集中指向未成熟的主体,并把未成熟主体的潜在主体性变为现实主体性。
3.从教育的能量转换来看。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中的主客关系的能量转换主要有物质转换、信息转换及价值转换三种形式。而这三种形式中,物质转换是其基本方式,没有物质的转换,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能维持,就不能发展。
4.从教育的活动结构特性看。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显现的是单一结构,但教育过程则呈现出一种复合结构。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以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以及教材为中介,在同一时间、空间及同一情境中相互重叠、相互存在、互为前提,形成理论意义上的教育活动。
5.从教育的主客关系的稳定程度看。人类一般的实践活动总是主客关系明晰、稳定、可见度强,在特定的时空范畴内不易变化,稳定性能较好,而且这种稳定性不仅表现在实践活动的静态分析和总体特征上,还表现在动态过程之中。而教育活动的两极实体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两者在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双边活动中分别充当着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
6.从教育对象性关系的均衡性看。教师与学生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既有均衡的一面,又有不均衡的一面。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极主体,他们人格平等、活动互依,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于教育活动之中,形成教育活动的师生互动特性,谁也离不开谁,谁也缺不了谁,否则就不能实施教育活动,由此而体现出师生对象性关系的均衡性。另一方面,在师生对象性关系的目的特性、主体特性上并不均衡,教师把自己教的对象——学生的改造、发展、提高、变化视为自己的目的,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主体性的发展视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一种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把自己的内在需要、高级需要外化于学生。与此同时,学生并不视教师为目的,不视教师为自己改造的对象,只是视为自己模仿、认识、学习的对象,视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和推动力量。
二、教育的双主体性及其两者的协同
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不仅是理想的,而且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质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育目标,认识教育对象,钻研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第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从教育活动的开始到教育活动的结束,教师总是要充分组织各种教育因素、各种教育影响和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教育对象进行活生生的教育活动,必须把具有主体性的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第三,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在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进行一定的讲授、示范、指导,促使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并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布置一定的作用,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回答和完成。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第二,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与转化。教育活动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集中和组织自己的心向系统去倾听、去理解、去接纳教师发出的教育指令和教育信息。第三,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教育的“双主体性说”还整合了教育活动中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两方面,把教与学的对立与统一转化到师生主体性的互动特性中来。由于教育活动中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教活动与学活动,使得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在结构判断中显得复杂而多变。事实上,教育活动中的教活动与学的活动,使得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在结构关系上显得复杂而多变。教育活动中的教活动与学活动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当我们把它水平放置时,无论哪一面放在上面,我们都只能持到硬币的一面和周边,当我们把它垂直放置时,如果我们是侧视,那我们得到的结果与水平放置时的俯视效果相差无几,但如果我们用俯视的方法观测垂直放置的硬币,那我们就会洞察硬币的两面性,会对硬币的两个面的关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透视与把握。对教育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同样也必须研究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角度,讲究教育活动的参照系统。我们只有将教育活动搁置在立体的界面上,而不仅仅是某个平面上,并运用更高的视域、更好的视角来观察和把握它,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主体性互动的统一体,它的两面分别写着“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宣言。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互动,教育活动的成果如何,取决于两者主体性互动中的有效性和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谢文静,彭坚.“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J].高教探索,2006,(4).
[2]朱凯伦.教师的困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3]杨润霞.论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J].甘肃科技纵横,20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