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与新农村基础教育的互动共赢
2014-09-11卢成健赖业欢张文杰
卢成健,赖业欢,张文杰
(1.玉林师范学院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广西容县容州一中,广西 容县 537500)
地方师范院校与新农村基础教育的互动共赢
卢成健1,赖业欢2,张文杰1
(1.玉林师范学院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广西容县容州一中,广西 容县 537500)
为新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是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使命,地方师范院校服务新农村基础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新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两者提出了诸多挑战,为两者互动合作提供了机遇。地方师范院校要起到引领、支持作用,新农村基础教育可以从地方师范院校争取到更多的助推力。在互动过程中完善合作机制,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共生共赢关系。
地方师范院校;新农村基础教育;引领;共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教育和新农村基础教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新农村基础教育的互动合作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机制,地方师范院校还应加大力度引领、助推新农村基础教育,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推动新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地方师范院校与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历史渊源
1.为新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是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使命。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大众化,新农村基础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学生都已有学上,都已具备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是,学生能上好学、接受优质基础教育对新农村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看到新农村基础教育所面临的形势,而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引领教育发展的教师问题。目前,新农村基础教育的优质教师资源还是欠缺的,教师负担过重,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改革滞后。地方师范院校尽管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师资,但面对当前新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紧急形势,地方师范院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新时期新农村基础教育对地方师范院校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和新要求。引领、助推新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是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使命,这也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天时条件[1]。
2.地方师范院校对新农村基础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地方师范院校一般都位于地级市镇,嵌入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地缘优势,生源相对固定,与各级地方政府、中小学有着长期密切联系。多年来为本地区输送了大批合格教师,其中部分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学科带头人甚至教育领域负责人。地方师范院校与新农村基础教育进行互动交流方便快捷,便于掌握新农村基础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实时实效性。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着力培养新农村基础教育所需人才。同时,可以把教学科研与地方特点结合,从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帮助研究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新农村基础教育服务,这也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地利条件[2,3]。
3.地方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维系。地方师范院校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传承。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教师一直由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来供给。农村基础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与辉煌成就,离不开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性贡献。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大都与地方师范院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感情基础,他们或是就读于地方师范院校,或是在地方师范院校参加学习培训,在地方师范院校的学习成长使他们对地方师范院校怀有感情,愿意为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出力,这使得地方师范院校与新农村基础教育的交流更为容易实行,具备了人和条件。
二、地方师范院校与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关系
1.供需关系。从历史现实来看,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向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基础教育岗位,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由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构成,两者形成供需关系[4]。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新农村基础教育对
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发挥着巨大的基础作用。地方师范院校应坚持面向新农村基础教育办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要结合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情况,对自身办学方向进行适时调整,持续为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优秀的毕业生。
2.引领、支持关系。地方师范院校作为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地方师范院校要完成培养新农村基础教育合格师资这一重要任务,应主动地将自己的智力、科研优势融入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去,引领新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5]。引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科研课题的共同参与,给基础教育精神上的熏陶、智慧思维上的启迪、思想理念上的提升。地方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引领、支持新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同自身的专业结构调整、教学计划修订、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的改革相结合,必须与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结合,这样才使引领工作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3.共生关系。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既然定位于基础教育领域,而新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缺口又主要直接面向地方师范院校,这就决定了两者是一种共生关系,共同提高新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新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成为两者合作的目标。
地方师范院校与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合作研究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合作交流,大学可以实践其教育理论,完善发展和提升新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可以为实际的教育问题找到更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去改善他们的实践。合作交流中,双方以“双螺旋”结构紧紧的缠绕在一起,共同提高、共生共长,形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发展。
三、地方师范院校对新农村基础教育的认识与合作
1.地方师范院校对自身的认识和定位。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有着向“综合化”和“学术化”发展的趋向,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在设置非师范专业的同时,盲目地攀比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模式,削弱了自身的师范性。实际上,新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高水平的“教学型大学”为其培养培训合格的师资,地方师范院校的最根本特色还是“师范性”,新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地方师范院校充分发展和展示自己的特色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既是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赋予地方师范院校的新职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实验”。地方师范院校应该面向基层,特别是面向新农村基础教育这个大市场,服务基础教育,把为新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和推进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6]。
2.地方师范院校对新农村基础教育的认识。基础教育的最大特征应该是它的基础性,其首要任务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公民。对新农村基础教育来说,主要就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实际上,地方师范院校和新农村基础教育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存在“城市化倾向”,新农村基础教育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地方师范院校一直是把城市、城镇中小学作为重要合作交流对象,对更广大的新农村基础教育的研究认识和合作不够深入,这是有失偏颇的。如新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落脚点应更多地放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需求上,不能忽略了对农村的注意而偏向城市的需要。比如,新课程改革提倡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农村和城市、城镇的环境条件差别非常大,一刀切地进行改革在农村中小学有时根本行不通,必须根据农村生活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另外,课程目标的“升学主义”倾向、“离农性”倾向,课程内容的“维普通性知识”倾向,课程资源匮乏等都是制约新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解决问题有三个措施:一是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二是开发适应于新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资源,三是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制,逐步完善课程资源建设。
3.目前常见的地方师范院校与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合作方式。地方师范院校与新农村基础教育共生共长,两者长期以来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地方师范院校引领、服务、支持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新农村基础教育又为地方师范院校提供教学、科研、见习、实习实践基地,消化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地方师范院校还经常通过多种形式对在职的新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创新各种形式的服务,如进行教育科研合作、改革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等。
四、地方师范院校与新农村基础教育的互动共赢策略
1.地方师范院校要转变观念、合理定位,致力于服务新农村基础教育。地方师范院校要避免盲目向同类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看齐,应把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同时要转变观念,增强社会服务意识,首要就是服务新农村基础教育,只有这样,地方师范教育的优势才得以充分发挥,地方师范院校本身才得以可持续发展。
2.地方师范院校要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长期以来,地方师范院校已形成一整套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但随着传统教育向素质的转型和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原有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呈现出陈旧性和滞后性,有的甚至束缚了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如政治课和教育公共课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教学,专业课内容与非师院校基本相同,课程设计理论性过强,实践教学比重过小。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与此相呼应,地方师范院校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师德教育的培养模式,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打破专业壁垒,开设交叉学科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实现文理融合或不同学科的大综合。
3.新农村基础教育要积极寻求地方师范院校的帮助,推动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从新农村基础教育方面来看,有地方师范院校参与,肯定有益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地方师范院校的理论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可以避免重复以往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型模式,可以少走弯路。地方师范院校可以为新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培训师资,参与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项目,这对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4.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互动合作。地方师范院校与
新农村基础教育有很大的互动合作空间,充分开展合作,可以获取更大的共赢。除了地方师范院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农村基础教育补充优秀的教师队伍外,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种农村中小学教师假期培训班,在新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建立合作基地,在基地开展教育见习和实习,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合作,组织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到新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开设讲座、交流,指导教育科研,组织师范生深入新农村进行扶贫、顶岗、支教等活动,适当安排一些师范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挂职,邀请新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师到师范院校给师范生开设讲座甚至于开培训课程,这无疑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互相起到促进作用,达到双赢效果。
5.完善互动合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地方师范院校与新农村基础教育的互动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合作形式,还必须有完善的合作机制,才能确保双赢的效果。如师范生在新农村中小学的见习实习,需要实习基地学校提供必需的生活、学习、工作空间和设施条件,需要基地学校教师参与指导,落实这些工作,地方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系统相关部门、基地学校领导教师都必须参加,不能缺位,并且要落实责任,否则活动就容易变成走过场。比如基地学校的教师对师范实习生的指导,如果没有明确的工作细则和责任,指导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地方师范院校与新农村基础教育的合作科研,合作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与合作,都必须有明确的合作目标、任务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最后的工作评价标准,并把工作成效的评价作为地方师范院校是否真正做到服务新农村基础教育的衡量依据,服务新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1]朱明山,时伟.支持基础教育事业,助推新型农村建设[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12-124.
[2]王红芳.高师院校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12-13.
[3]薛正斌.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是地方高师院校的战略选择[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24-127.
[4]张忠恒.新农村基础教育教师供求的生态适应[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8-12.
[5]沈小碚.关于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8,(1):55-58.
[6]李翠英.新形势下师范院校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6):7-10.
The Win-Win Interaction Among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and New Rural Basic Education
Lu Chengjian,Lai Yehuan,Zhang Wenjie
It is a historical mission for the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to foster qualified teachers for the new rural basic education,the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have a unique advantage in serving the new rural basic education. The reform in the new rural basic education pose many challenges to them,and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them to interactive cooperate too. The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will play a leading and supporting roles,and the new rural basic education will win more boost from the local teachers colleges. It will form a sustainable symbiotic win-win relationship when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has been improved in interaction.
local teachers colleges;new rural basic education;leading;symbiotic
G521
A
1674-9324(2014)13-0246-03
2011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096);2011年玉林师范学院教学改革专项项目(2011ZXJG09)。
卢成健(1964-),男,广西玉林人,副教授,从事大学物理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