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研究

2014-09-11郭金刚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3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能力

郭金刚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2617)

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研究

郭金刚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2617)

本论文旨在研究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高校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在应对地方性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中不断完善。做好二者之间的衔接,既有利于挖掘出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特色并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又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探讨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如何做到紧贴地方经济的脉搏,以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国际贸易专业紧缺人才。

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高校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社会公认的现代大学的三项职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围绕国际贸易的行业特征而展开。

一、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分析

紧缺人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而又严重短缺的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一般来说,这类“三高”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有时需求虽不大,但是岗位重要而又缺乏供给选择。目前最紧缺的人才的素质要求总体呈现创新型、复合型的特点。创新型体现为能站在战略高度,对市场预测、产品需求、技术规格、经营方式等具有前瞻性,并能开创国际经贸营销管理的新局面;复合型体现为身兼数项专长,不仅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熟悉外贸业务,而且应具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所涉及行业的工科背景,不仅懂得专业技术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随着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由于贸易出现新的需求,未来国际贸易发展重点的转变对人才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需求和要求。首先,不断增长的外贸业务,拉升了高水平外贸人才的需求;第二,随着国家对进口业务的重视,进口贸易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第三,随着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推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转变,要求人才素质不断拓展,专业性外贸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第四,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加大和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贸易发展模式将发生变化,大量的国际采购将改变传统的贸易方式,若干服务于国际贸易的重点领域,如港口、物流货代、金融、包装等方面的国际贸易人才缺口将更为突出。目前,我国高水平外贸专业人才的供求严重失衡,从智联招聘网招聘的职位需求看,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严重“仓储”不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服务地方,为外贸企业输送大量合格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艰巨任务。由于经济和发展需要,各地都迫切需要大批外经外贸方面高素质紧缺人才。

二、高校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国内高校所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入,依然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完善之处。结合社会需求,高校国际贸易毕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核心能力培养需要加强。主要是创新能力和跨国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随着国际贸易专业化发展,以上两者在激烈竞争中的重要性日趋显现。①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总体分析,大部分毕业生都是能够适应或者达到工作岗位要求的。但是,在价值创新能力的评价水平上却普遍较其他能力偏低。作为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工作和表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才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毕业生就业和提升的核心竞争力。而现在的高校往往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一味以学习成绩至上,忽略了对于学生创新的鼓励和个性的培养。②跨国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不足。跨国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是指能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作为一个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毕业生,良好的跨国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是必须的,且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其重要性更加明显。③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不足。国际贸易工作是一个非常注重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的实务性工作,一个人在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方面很大程度上与其性格、家庭背景等息息相关。但是,后天实践和训练可以改善和培养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在高等学校设置的各类实践实习环节中,尽早地接触国际贸易工作环境,对提高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④理解和认知行业动向的能力培养不足。不同的国际贸易公司身处不同的行业背景,行业的景气程度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关联性;同时,行业

本身也存在着发展的波峰波谷变化。对行业深层次的认识,需要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出针对性、行业性课程。

2.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如目标国/地区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环境等)在日常教学课程安排上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对于贸易对象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经济政策及发展状况的了解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达到贸易高效化及规避贸易风险的基础。因此,高校教育要体现广泛性并与国际接轨,就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上有所体现。

3.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欠佳。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其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在工作中进行再培养,这就导致了国际贸易人才无法在就业后立刻适应相关工作,而需要花费企业和个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方能真正学以致用。国际贸易毕业人才最初就业的时候由于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之间无法贯通,使他们无法很快适应工作,相对削弱其个人的竞争力,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完善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调整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机制。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学分超市”的培养办法,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国家和学校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下,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社会要求和对教育服务产品的认识,对课程和“学分”做出灵活、多变的选择、组合、调整。例如可以将国际贸易课程中非核心但是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有关联的课程在“超市”中列出来,如美国等国对中国玩具商品反倾销制度中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单列做专题讨论,同时与相关外贸出口公司的工作团队建立紧密的联系。

2.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往往是以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为依据的。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能使学生充分掌握国际贸易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国际贸易课程的安排还欠缺一定的全面性和针对性,需要逐步完善和加强。应该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满足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①针对跨国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培养不足,国际贸易毕业人才对学习世界其他地区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环境等相关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缺乏等问题,高校应该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开设并形成相关的通识课程体系,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环境知识作为通识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②进一步加强英语、计算机、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的教学,适当增加应用类和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及早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③加强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教学环节,以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和金融最新政策作为导读类课程,同时增加管理决策等必修课程,让学生对国际贸易的系统性风险与管理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有初步认识。④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国际贸易新兴理论的教学与最新国际市场环境的案例分析,使得学生通过最新案例教学身临其境,更好地把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深入了解当今市场动态,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尴尬问题。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因素,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坚持教学与科研格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实践能力不能从书本中得到,主要依靠实践教学环节。这就需要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要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①高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在扎实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实践基地,和相关的国际贸易企业建立联合培养的机制,建立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室,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就掌握相关的实践能力。②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商科教育,在大学阶段就尽早地让学生接触实际,参与公司、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基金会等各种国际组织的运作,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有利于国际贸易人才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③实现学校和国际贸易企业的双赢。国际贸易实践基地的建立,将帮助企业高效便捷地选择合适的国际贸易人才,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造血”的良好局面。④引入国际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系统、国际贸易进出口模拟教学软件、沙盘ERP管理软件。让学生利用网络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技术性、操作性,使其既从国际贸易实务获得实践训练,同时也从国际贸易管理方面充实经验。

4.以产学研为纽带,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培育应用型人才提供保证。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就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的增强,将培育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也为新的国际贸易专业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环境,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本学科的专业学术水平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①积极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大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为教师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各类学术研讨活动。②在学校内部,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形成促进教师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激励机制。③同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校校兼职、校企兼职教师上课的机制,建立“产学研”良性循环机制。④加强师资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深度,建立学生参与科研激励机制,以科研促进教学。尤其是国际贸易方面的科研工作,既要符合地方性需求,更要注重科研课题的研究深度,形成学术研究梯队,凝聚科研力量,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力量,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⑤对教师进行综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把深厚的教师资源发挥出来,将知识由教师成功传导给学生。

5.建立科学有效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评估和评价体系。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人才培养环节中的教学质量评估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显得尤其重要。国际贸易教育教学体系除了应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的教育教学规律外,还可借鉴国外经验,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中课程开发可由外经贸界深度参与,各种技能培训内容可由长期工作在该职业领域的优秀人才来确定;师资队伍由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老师组成,专业课可以“双师型”老师为主导,教学管理可实行“学校主管、企业参与、教师主导、学生主

体”的体制,实现灵活性、开放性、规范化、多样化等特点;成绩评定,以学生考试成绩与职业资格考试并重,提倡“一张文凭、多张证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获得外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公共技能证书。

[1]汪琳,焦雨生.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2008,(5).

[2]韦苏捷.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8).

[3]邵卫华.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我国的对策[J].对外经贸,2012,(03).

G646

A

1674-9324(2014)13-0244-03

郭金刚(1963-),男,北京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