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特色
——以吉首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
2014-09-11刘志霄张佑祥张代贵刘世彪
刘志霄,张佑祥,张代贵,刘世彪
(吉首大学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欠发达地区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特色
——以吉首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
刘志霄,张佑祥,张代贵,刘世彪
(吉首大学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欠发达地区高校的专业建设如何做出特色,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以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为例,就其专业建设的特色进行总结,以期对推进我国欠发达地区特色专业的建设有所裨益。
欠发达地区;生物科学专业;专业建设;特色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中,区域间特别是省际间的边境区域多为贫困山区,有的同时也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传统上被称为“老、少、边、山、穷”地区。由于历史与地理方面的原因,这里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因此被称为“欠发达地区”。国家非常重视这些区域经济及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在这些地方多开办了地方性的高等院校。这些高校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做出特色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地区,该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著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吉首大学肩负着区域发展的使命,发挥着“三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特色。生物科学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是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根基专业,近30年来,其自身不仅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还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支持,2008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现将该专业的建设特点归纳总结如下。
一、立足湘西,自立自强,以独特的教育理念教导学生
吉首大学的校训是“凤飞千仞,薪传八方;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然而,“以什么样的人名校,以什么样的业报国?”“凤飞薪传”的本领如何练就?却是吉首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近30年的积淀,学院的内涵不断提升,凝练出了独特的院训“至诚致用,创新创业”。基于院训,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滋生润物,厚天济人”的专业训导。学院立足湘西,面向基层,放眼世界,始终坚持“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生物科技及环保事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激励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胸怀宽广、志承高远、勤勉博击。因此,院训和专业训导与校训一脉相承,正确地诠释了校训中所隐含的深刻内涵。
二、将区域生物与环境资源特色转化为因地制宜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特色
武陵山地区既是“老少边山穷”地区,也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保存了许多珍稀古老生物及众多具有特殊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生物。另一方面,武陵山地区山势陡峭,土层瘠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近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锰三角”的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并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及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本专业紧紧抓住武陵山地区环境教育与生物资源优势这一特点,因地制宜,在高年级教学计划中开设了系列选修课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密切相关。通过这些应用基础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当地所普遍面临的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积累知识并掌握一些针对性的实用技能,为其毕业后自主创业,指导当地群众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近年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95%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对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题材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取得了较好的专业技能培训效果。特别是,2004年3~4月学生自主申报并获得了“关注西南生物多样性全国大学生电影月”的承办权,结合湘西的实际学生开展了“寻访绿色之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毛泳渊同学撰写的“大自然做得最好”一文被评为“优秀影评奖”(全国仅颁发了两块“优秀影评奖牌”),获得了由中国青年报社、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办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共同颁发的奖牌。课程体系建设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更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如2003生科班的毛泳渊、于志海、彭军、粟荣江等同学在参加了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野外实习之后,通过调查,并应保护区的要求,提出了“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民族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该项目获得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竞赛二等奖;张静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了《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该图谱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学校自然环境优美,自然植物资源丰富,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植物学教学实习基地,邓涛同学就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植物资源,编写了《吉首大学校园植物志》,并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学生野外实习、教师科研和学生科技创新等形式,本专业所属的植物标本室收藏了近3万多份武陵山地区的珍贵植物标本,植物标本室被《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收录,并予以编号JIU;动物标本室收藏了1万余份标本。动植物标本室凸显了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的收藏特色,先后有国内外的同行专家前来查看标本或寻求合作,近年还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植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平台建设”专题子项目——中国虚拟植物标本馆(CVH)整合建设——湖南维管植物野外生态和分类特征研究,以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专题子项目——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达。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能为本地的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推进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很多机会。2006年,在学校的支持下,依托动植物标本室和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本专业专门筹建了动植物标本制作、鉴定与实习基地,许多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在基地内学习和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在我院考察实验室建设情况时,认为这是吉首大学实践教学的一个亮点。
三、关注贫困生,将学生的科技活动与贫困生能力培养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地处边远山区,贫困生居多,即使来自外省的学生,也以贫困生居多。因此,学校贫困生问题特别突出,其中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40%左右,月生活费在120元以下的特困生占20%左右。为此,学校构建了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其中特别积极地探索了贫困生解贫脱困与成才相结合的助学之路,变单纯的“输血”为“造血”,以提高贫困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2003年上半年,学校自筹55万元经费实施“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项目,2005年下半年,成功争取到了美国福特基金2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以提高贫困生能力。对于学校的贫困生工作,本专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示范作用,在2003年学院新组建初期,学院领导和本专业老师就率先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与贫困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率先自筹到了2万多元贫困生科技创新基金,设立了20多个贫困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氛围很好,成效显著,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一等奖和多项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竞赛和科技作品竞赛奖励,这不仅在全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带动了学校其他院系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而且也引起了省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学院在贫困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独特的专业教育教学理念非常符合福特基金理念“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赏、大力推崇和连续两期的资助。
四、科技扶贫,将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关注“三农”的区域服务优势和学生专业学习的活版教材
武陵山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段,是乌江、沅江、澧水、酉水等长江重要支流的源头区,是我国一个特殊的生态区域,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本专业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武陵山地区一些重要的资源生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科研积累,形成了以武陵山地区的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成果,有些已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由老一辈专家石泽亮等选育的美味猕猴桃优良品种“米良1号”,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大面积引种栽培,还带动了20多万地方农民的脱贫致富,为大湘西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专业老师还进一步地把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有计划地组织起来,把学生带到农民的果园、田间或养殖场,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农民利用生物科技脱贫致富的事实,从而增强其刻苦学习生物科技的信心和动力。今后,本专业的科研方向仍将继续指向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遵循“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走“学—研—产”联动发展的路子,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湘西及武陵山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努力将本专业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地方生物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根本资源。
[1]游俊.西部地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吉首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例 [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15-17.
[2]王永义,刘志霄.院训“至诚致用创新创业”内涵探析[J].今日科苑,2009,(8):213.
[3]刘志霄,陆升合,吴玉先,彭献忠,罗南书.地方性大学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9,(6):84-87.
G647
A
1674-9324(2014)13-0199-02
湖南省教育厅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边区生物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平台功能的耦合”;吉首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专项研究项目(ZHJ200203)。
刘志霄,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