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事英语研究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4-09-11刘丽娜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宏观海事微观

刘丽娜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外语系,山东 青岛 266071)

0 引言

从20世纪前期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到21世纪语言学研究的纵深和多元化发展,语言学的研究已经不再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语言学的研究呈现8大转向:从微观转向宏观、从单一转向多元、从系统转向运用、从描写转向解释、从结构转向认知、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分析转向综合、从模糊转向精确.[1]对海事英语的研究始终是随着语言学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海事英语本身的职业导向及其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决定了海事英语研究自身的特点.

为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我国海事英语研究的现状,本文在搜索和分析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着重揭示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新发展、新趋势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海事英语研究现状调查

1.1 从样本数量看海事英语研究的发展

本文的研究样本来源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该网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从1979年至今7900多种国内学术期刊.为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样本,研究者先使用检索时间“1979年1月1日至2013年7月1日”,然后选择主题“航海、驾驶、船员、轮机、海事”并含“英语”,在“所有文献”中检索和筛选,最终选择调查样本共计784篇,其中包括截至本文投稿时检索出的2013年文献25篇.调查发现,只有64篇是20世纪末的,大多是关于词汇、语法、文体等的微观研究;而695篇是2000—2012年的,平均每年53篇.历年海事英语研究成果见图1.

图1 历年海事英语研究成果

罗晓黎[2]把ESP在我国的发展总结为沉默(解放前夕)、萌芽(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和繁盛(20世纪末至今)4个阶段.从图1可以看出,海事英语的研究与我国ESP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基本上是同步的.最早提及“ESP教学”一词的是文献[3],文献[4]仅是一篇英汉对照的驾驶员与引航员的小对话.此后的14年间(1980—1993年),虽然很多高校曾经掀起短暂的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T)教学实践热潮[5],但海事英语的研究却一度沉寂,其中只出版过2篇文章即文献[6]和[7].随着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明确中国跨世纪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海事英语的研究也同ESP研究一道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2000年可以看作是海事英语研究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2000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各类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EOP)在高职高专的教学活动中蓬勃发展起来.随着国外ESP理论的引入,越来越多的ESP从业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和发展ESP教学.2000年探讨海事英语及其教学的文章有37篇,2001年达到44篇,在数量上有明显的突破.

经过2003—2005年的酝酿和积累,海事英语的研究在2006年形成一个小高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006年11月,教育部启动被称为“高职211”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这无疑调动了广大ESP乃至海事英语从业者的研究积极性.从2005年的25篇到2006年的54篇,不仅在数量上翻了一番,研究涉及的内容也从当初的相对单一走向相对丰富,既包括对海事英语语言层面的研究,又有不少如教学模式、教师发展、课程建设以及教材设计等实践层面的探讨和宏观性的研究.而研究方法则由最初的思辨研究扩展到比较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等.

1.2 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根据样本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可以将海事英语研究分成2大类: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微观研究即对海事英语语言符号体系本身的研究,包括对词汇、语音、语义、语素、句法、文体、篇章、搭配等方面的研究.宏观研究则侧重将语言放到一切与语言有密切关系的领域内加以研究[8],既包括对整个语言教学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如职业导向和船员需求、师资、教学设备、教材、语料库和资源库建设,又包括在海事英语教学中ESP,ESA,CBT等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应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跨文化交际、建构主义理论和应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与20世纪的研究(宏观研究51篇、微观研究13篇)相比,21世纪宏观研究(562篇)和微观研究(158篇)均有所增加,宏观研究的数量增加较快.如果把海事英语文体、修辞和翻译方面的研究也归入宏观研究,其增长势头则更为突出(见图2).

图2 海事英语宏观和微观研究

1.3 微观研究分类统计和分析

就某一领域的词汇和句法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出这一领域的英语文献在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特点,是制定ESP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有专家把这一研究阶段叫做ESP研究的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阶段.[9]ESP 发展的第 2 阶段是修辞或篇章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阶段.它虽然超越词法和句法而注重修辞、超越词汇和句子水平而注重篇章,研究句子如何组成段落、段落如何组成篇章,但是这两个阶段的研究都局限于语言层面的研究,因此将其归为海事英语微观研究的范畴.

无论是20世纪还是21世纪,海事英语微观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词汇和句法2个方面(见图3).21世纪仅词汇研究就有74篇,占本世纪所有微观研究的近一半.这一阶段的研究表明海事英语与普通英语相比,在词汇种类和意义、句子类型和长度、动词形式和时态等方面都呈现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总结起来相对容易.我们知道21世纪语言研究有超级化倾向,一方面追求超大,一方面追求超小,而我们的微观研究还集中在词义的选择和区别上.

图3 21世纪海事英语微观研究分类统计

1.4 宏观研究分类统计和分析

ESP发展的第3阶段是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阶段.该阶段分析使用语言的情景和在这些情景下进行交际的内容、方式、途径、媒介、手段等,以及语言特点和技能,并根据这些特点设计ESP课程和制定教学大纲,也就是把语言分析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紧密结合,即“需求分析”.目标情景分析和需求分析是各种培训班的出发点和中心,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ESP研究的第4阶段是技能分析(Skills and Strategies Analysis)阶段,它从第3阶段一定情景下语言的表层形式的研究转向语言深层——语言使用中的思维过程的研究.这两个阶段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教学方法上.具体研究内容从一般教学管理、教学体系建设和教学研究到语言技能的开发、各种教学法和教学理论的运用、学科内外的比较研究以及语料库开发和利用等,把这些内容都归入海事英语的宏观研究中.

图4 海事英语宏观研究分类统计

图4显示,教学法和教学管理的研究占整个海事英语研究的53%,而多数教学管理研究都仅停留在海事英语教学和改革的表面,现状分析粗浅,对策也鲜见独到之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包括交际能力培养和二语习得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据较大比例(14%).教学资源和环境的研究相对有限(10%),这部分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多媒体、模拟器[10]、网络、教材甚至语料库和资源库的建设,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加起来仅占全部研究的10%.教学对象的研究涵盖面之广,不亚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其中涉及职业或行动导向、船员需求、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第二课堂、学习策略、逆向学习、学习动机等,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仅占6%,而仅测试或评估这一项就占11%.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存在重叠现象,譬如测试研究中约有6%是与教学模式相关的.但是,这也足以说明我们将较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教学理论和测试上,而把教学对象的需求分析放在的较为次要的地位.ROBINSON[11]提出 2个判断 ESP的标准:(1)ESP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goal-oriented);(2)ESP是以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为基础的.现在已进入ESP研究的第5阶段——以学习为中心的阶段.前4个阶段的共同点是探讨语言的运用,而第5阶段探讨的是如何通过需求分析全面调动学习动因(包括教学管理、教师发展、教学资源等),更高效地完成学习过程.因此,未来的海事英语研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以学习为中心的研究中.

1.5 高质量文章统计

评价论文质量的参考因素很多,本文仅就可以量化的因素进行统计.在784篇样本中,刊登在各类核心期刊的论文68篇,约占总数的8.7%;属基金项目论文的有11篇,其中国家级论文3篇(同一作者);被引用频次10以上的有9篇,最高频次为35,最近刊发时间是2009年,其中6篇发表在《航海教育研究》上.

2 结束语

海事英语的研究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ESP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基本上是同步的.与20世纪的研究相比,21世纪关于宏观研究的论文数量增加较快.研究的问题已开始涉及海事英语的目标定位、课程设计与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师培养模式以及语料库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同时还涉及与文化、环境和跨学科研究相结合等的问题.但是,研究失衡、无序和相对滞后等问题仍然存在:

(1)重综合性的宏观研究,轻教学中某一专题的研究;重思辨式的争鸣,轻实证研究.即使是专题研究,也存在着极大的比例失衡.譬如有关教学理论、方法和模式研究的文章有412篇,而关于学习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文章仅有51篇.关于测试的研究虽然在数量上较多,但多是从测试角度分析教学模式的,即便是从学习者角度分析,仍缺乏一定的深度和精度,特别是实证性研究极少(2篇).

(2)纵深研究不足,大多数宏观研究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海事英语从业人员语言教学理论或专业实践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有限,专业人员或专业学科的专家和语言教师共同承担ESP教学的合作教学模式(joint-teaching)[12]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课程设计研究中,“需求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的研究少,课程涉及的其他人员、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评估的研究多.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认知语言学的时代.因此,在对ESP影响较大的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思维主义、认知理论的研究中,海事英语的研究更应关注认知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海事英语从业者之间缺乏资源共享和合作研究机制,这是导致重复研究和研究失衡等悖论现象的根本原因.比如,大连海事大学注重语料库的建设和研究,上海海事大学更注重海事英语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的研究.[13-15]没有全国性的海事英语研究机构或平台供大家进行合作、交流;没有专门的考试委员会进行测试研究和指导全国海船船员考试等.这些问题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尤为突出,必然会加剧海事英语教学实践的无序和盲目,有碍我国海事英语研究的健康发展.

由于笔者水平和所站高度有限,难免有遗漏之处,同时部分样本的分类有交叉,期待用更微观的研究弥补其中的不足.希望借此引起广大海事英语从业者对文中提到的问题的关注、思考和争鸣,使海事英语的研究逐步规范化和有序化.

[1]王铭玉.21世纪语言学的八大发展趋势[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4-8.

[2]罗晓黎.ESP在我国发展的四个阶段[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1):112-114.

[3]杨惠中.国外科技英语与研究动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58-60.

[4]逸人.航海英语会话[J].航海,1979(1):47.

[5]李箭.ESP教学研究:一个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J].扬州大学学报,2008(4):95-96.

[6]大劳.海员英语趣谈 all hands on board[J].航海,1982(3):27.

[7]吴启金.一些航海用语及其转义[J].上海科技翻译,1990(3):35-37.

[8]孙汝建.语言学:微观与宏观的探索——张寿康教授的当代语言学思想研究[J].云梦学刊,1994(3):84-88.

[9]程世禄.ESP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1-25.

[10]施朝健,陈锦标,胡勤友.船舶操纵模拟器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协作[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7,28(1):1-6.

[11]ROBINSON P C.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New Yor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91:38-40.

[12]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1):40-43.

[13]高泠.海事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中的若干问题[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4,25(4):79-85.

[14]黄静.航海英语翻译若干问题[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8,29(1):90-94.

[15]刘玉红.轮机英语名词性专业术语的特点及翻译[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9,30(4):86-89.

猜你喜欢

宏观海事微观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宏观与政策
宏观
微观的山水
宏观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