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草原鼠害区划研究
2014-09-11杨彦东苏军虎花立民
杨彦东,苏军虎,花立民
(1.碌曲县草原站,甘肃 碌曲 747200; 2.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我国草原不仅面积大,而且类型多种多样,草原鼠种类繁多,各种鼠类对草原类型及其环境条件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草原类型决定了草原鼠类群落[1-3]。从草原鼠害层面看,草原鼠类对草原危害的形式、范围、强度不尽相同[4]。从控制草原害鼠、防治草原鼠害层面分析,迄今最大问题是不能精确性和可持续性的防控鼠害[5,6]。如果对草原鼠害进行区域划分,不仅有利于从战略上对草原鼠害进行统筹管理,而且在战术上可根据不同草原类型、不同害鼠种类,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7-9]。
早在1986年,马勇[9]首次提出了鼠害区划问题,但在其后的20多年鼠害区划的研究报道较少。2009年刘荣堂等[10]对甘肃草原鼠害区划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遵循历史发展、生态适应和生产实践”的区划原则,并以草原啮齿动物区系组成、地带性生物气候和地带性植被为指标将甘肃草原鼠害划分为5个区,以具有一定优势的地带性草原类型,具有代表性鼠类分布型和优势种害鼠为指标,将甘肃草原鼠害划分为13个草原鼠害亚区。
为了探索县级草原鼠害问题,于2008~2011年,在实施“碌曲县草原鼠害综合防治——县级示范点建设”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在查明碌曲县鼠种类组成、分布及危害状况的基础上对县级草原鼠害区划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碌曲县的自然地理概况
甘肃省碌曲县地处N 33°57′~34°48′,E 101°36′~102°58′。境内地势高亢,地形复杂,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县有两大主要地貌单元:一是郎木寺——碌曲一线以西为西倾山高原山地地貌,由于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微弱,河谷开阔,曲流发育,各山地之间多为开阔的草滩,较大的有尕海滩、代桑曲滩、果芒滩、布俄藏滩、野马滩、晒银滩等,面积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是良好的天然草地。二是郎木寺——碌曲一线以东的洮河、白龙江高山峡谷地貌,河流湍急,侵蚀切割作用强烈,山岭陡峭,河谷深陷,相对高差大,大部分地区宜牧,少部分山地宜林,局部河谷有小片滩地还可种植青稞、油菜和豌豆等农作物,面积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3。
碌曲县属青藏高原气候带高原湿润气候区。年均温度2.3 ℃,1月平均温度-9.5 ℃,7月平均温度12.4 ℃,日均温差15.4 ℃,气温年较差8~32 ℃,全年无霜期56 d;年均降水量633~782 mm,其中,7~9月的降水量占56.53%,年均蒸发量1 200~1 350 mm。
土壤含7类、12亚类、18个属,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分别占40.39%和5.10%,并均以生草过程为主导(生草过程以上部根系盘结致密紧实的毡状草皮层为最主要的表现特征),淋溶作用较强,土壤水分适中,土层在30~50 cm,质地为轻壤、沙壤,除草皮外,全剖面砾石含量3%~5%。土壤pH 6.0~7.5。有机质含量8.46%,全氮0.44%,速效磷5 mg/L,速效钾307 mg/L,C/N为10.8。
植被属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的高原东部高寒灌丛、草甸亚区域,植物种类组成以适应高寒半湿润气候的草本和灌木为主。莎草科、禾本科、蓼科、菊科、毛茛科、蔷薇科、玄参科、龙胆科、豆科、十字花科、石竹科、紫草科、唇形科和杜鹃等科的种类比较丰富。植物区系成分主要为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也有较多的北极—高山成分和青藏高原成分。
全县有天然草地41.90×104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9.07%,其中可利用草地39.73×104hm2,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94.84%。草地类型包括高寒灌丛草甸37.15×104hm2和高寒草甸4.74×104hm2两大类,分别占全县草地面积的88.68%和11.32%。前者包括亚高山森林灌丛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和亚高山草甸3个亚类,后者包括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化草甸两个亚类[11]。
高寒草甸是当地的主要放牧场之一,也是草原鼠害最为严重的区域。
1.2 区划依据,原则和方法
由于县级区划范围较小,用地带性特征(地带性植被、地带性生物气候等)作为区划依据极不恰当,也不切合实际。在碌曲县草原鼠害区划中,主要依据甘肃啮齿动物区系、地理区划[12]、甘肃草原区划[13]和甘肃草原鼠害区划研究[10],结合碌曲县区域性地形地貌、植被和草原类型、草原啮齿动物区系、草原害鼠对不同草原的适宜性、鼠害程度,以及草原鼠害的普遍性、长期性和严重性,作为草原鼠害区划的基础[14-18];区划原则和命名方法在参考文献[10]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县级草原鼠害区划的区划系统和命名方法。
1.3 实地调查
首先,按主要生境(针叶林、混交林、人工林、灌丛、灌草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农田、栽培草地等)、地形地貌(山地、坡地、谷地、滩地、湖滨等)及鼠害区域设置调查范围和调查点;然后,利用每年春、秋季灭鼠机会,安排一些灭鼠队民工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捕鼠,并按生境和地形地貌单元统计鼠种类及其数量分布情况[24]。
用1/50 000地形图编图,并转绘至卫星遥感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碌曲县草原鼠害在甘肃省草原鼠害区划系统中的位置
碌曲县草原鼠害在甘肃省草原鼠害区划系统中属于,甘南高原草甸鼠害区,甘南西部山原高寒草甸—甘肃鼢鼠、高原鼢鼠、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危害亚区(图1)。
2.2 碌曲县草原鼠害区划系统和命名方法
为了与甘肃草原鼠害区划系统衔接,并能准确全面反映县级区划分级中各区的共性和特殊性,同时体现简单、明确、实用的原则,将碌曲县草原鼠害区划分为鼠害小区和鼠害草地两级[19-22]。
第1级 鼠害小区:以草原啮齿动物区系组成、地形地貌、鼠害草地规模及其分布型(连续或间断)为划分标准。鼠害小区的区域界线尽可能与乡、镇、村的区划界限一致。据此,将碌曲县草原鼠害划分为4个鼠害小区,以区域性地形地貌+鼠害小区命名。
第2级 鼠害草地:是鼠害小区的细化,在鼠害小区内,具有一定规模、明显斑块或镶崁分布的危害区域。在山区具有同一垂直带结构的草原类型组合,具有代表性鼠类分布型和优势种害鼠。共划分14个鼠害草地,以核心区域的地名+鼠害草地命名(图1、表1)。
2.3 草原鼠害小区分区概述
2.3.1 南部坡地、滩地鼠害小区 该鼠害小区位于郎木寺镇境内西起忠格扎拉山,东至豆格拉布则山一线南侧的大水军牧场和尕尔娘村,属高寒草甸草地,地形以山前倾斜坡地和滩地为主,平均海拔3 500 m。草原害鼠主要有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甘肃鼢鼠等11种,其中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为主要优势种,高原鼠兔平均鼠密度为120只/hm2,高原鼢鼠为52只/hm2。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危害区域多呈镶崁分布,局部有重叠现象。总危害面积为1.22×104hm2,其中,Ⅲ、Ⅳ级危害面积约占总危害面积的1/3。鼠害造成的次生裸地面积占15%~20%。各鼠害斑块基本相连形成1个鼠害草地(曲合尔鼠害草地)。
图1 碌曲县草原鼠害在甘肃省草原鼠害区划系统中的位置
编号鼠害小区名称鼠害草地代表性地名面积(1×104 hm2)Ⅰ南部坡地、滩地鼠害小区1.22 Ⅰ1曲合尔鼠害草地1.22Ⅱ中南部湖滨、滩地鼠害小区5.70 Ⅱ1李恰如种畜场-波海鼠害草地3.14Ⅱ2尕海鼠害草地0.93Ⅱ3阿寺木-哈桑卡登鼠害草地1.63Ⅲ中北部滩地、坡谷地鼠害小区5.54 Ⅲ1多桑尕秀-尕秀鼠害草地1.39Ⅲ2则岔鼠害草地0.28Ⅲ3果松喀-拉仁关鼠害草地1.04续表1编号鼠害小区名称鼠害草地代表性地名面积(1×104 hm2)Ⅲ4让尼塘鼠害草地0.34Ⅲ5华格鼠害草地0.37Ⅲ6玛艾-西仓鼠害草地0.08Ⅲ7红科鼠害草地2.04Ⅳ北部滩地、坡谷地鼠害小区1.72 Ⅳ1希拉木鼠害草地0.26Ⅳ2滴集塘鼠害草地1.08
2.3.2 中南部湖滨、滩地鼠害小区 该鼠害小区位于尕海乡中南部,也包括李恰如牧场及郎木寺镇的波海,地形以尕海湖滨及其周边的滩地、宽谷地为主,海拔3 000~3 400 m,年均气温1.5~2.3 ℃,属高寒草甸草地。草原鼠类约9~14种,其中,鼠兔属和鼢鼠属的几个种几乎都有分布,但仍以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为优势种害鼠。鼠害小区总危害面积为5.70×104hm2,其中Ⅲ、Ⅳ级危害面积约占总危害面积的1/2。鼠害造成的次生裸地面积占10%~20%。由害鼠造成的次生裸地小则几平方米,最大可达数公顷。鼠害草地特有的微地貌特征明显。根据各鼠害区域呈间断分布的特点将该鼠害小区划分为3块鼠害草地。各鼠害草地危害程度和害鼠的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高原鼠兔平均鼠密度为105~170只/hm2,高原鼢鼠为45~50只/hm2。
2.3.3 中北部滩地、坡谷地鼠害小区 该鼠害小区位于尕海乡北部、艾玛镇的中南部和西仓乡的大部,地形为滩地、宽谷地和45°以下的坡地,海拔3 000~3 700 m,年均气温1.5~3.0 ℃,属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草甸草地。草原鼠类约15种,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分别是不同鼠害草地的优势种害鼠。该鼠害小区总危害面积为5.54×104hm2,鼠害程度以Ⅱ、Ⅲ级为主。鼠害造成的次生裸地面积占25%~35%。由害鼠造成的次生裸地斑块较小,但分布比较均匀,范围也较大。该鼠害小区含7块鼠害草地。各鼠害草地间隔、危害程度和害鼠的种群密度差异都比较大,高原鼠兔平均鼠密度为56~285只/hm2,高原鼢鼠为35~80只/hm2。
2.3.4 北部滩地、坡谷地鼠害小区 该鼠害小区位于玛艾镇最北部,地形为坡谷地、阶地和45°以下的山缘坡地,海拔3 100~3 800 m,年均气温1.5~2.5 ℃,属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草甸草地。草原鼠类约为12种,高原鼠兔、西藏鼠兔、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分别是不同鼠害草地的优势种害鼠。该鼠害小区总危害面积为1.72×104hm2,各危害级呈镶崁分布,即在同一鼠害草地内常常由若干个不同危害程度的小斑块组成。鼠害造成的次生裸地面积占30%~40%。该鼠害小区由3块鼠害草地组成。高原鼠兔平均鼠密度为210~270只/hm2,高原鼢鼠为30~45只/hm2。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1)县级草原鼠害区划既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对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实际问题,然迄今研究较少。此次区划是依据多年的教学科研积累,并在研究甘肃草原鼠害区划基础上的一次尝试性研究,期望启迪并推动县级草原鼠害区划工作。
(2)笔者曾在研究甘肃草原鼠害区划中提出,草原鼠害区划工作应遵循历史发展、生态适应和生产实践的三原则仍适用于县级草原鼠害区划;在省级草原鼠害区中采用的地带性生物气候、地带性植被和地带性草原类型等指标,在省级以下区划中应用欠妥,因为省级以下区划范围较小,采用地带性指标进行区划有许多实际困难。据此,采用地形地貌、鼠类区系、草原类型和鼠害程度等指标对县级草原鼠害进行区划比较符合实际,因而也是科学的。
(3)为使县级草原鼠害区划与省级草原鼠害区划相衔接,建议县级草原鼠害区划系统设“草原鼠害小区”和“鼠害草地”两级为宜。
3.2 结论
(1)以碌曲县草原鼠害区划为例,提出了县级草原鼠害区划原则、区划指标、区划系统和命名方法。
(2)碌曲县草原鼠害区划系统包括草原鼠害小区和鼠害草地。草原鼠害小区命名:地形地貌+鼠害小区;鼠害草地命名:鼠害核心区地名+鼠害草地。
(3)对碌曲县草原鼠害区划结果为4个鼠害小区,依次用Ⅰ、Ⅱ、Ⅲ、Ⅳ编号。14个鼠害草地,依次用Ⅰ1、Ⅱ1、Ⅱ2…… 编号。
参考文献:
[1] 张堰铭,刘季科.地下鼠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兽类学报,2002(2):189-191.
[2] 刘发央,刘荣堂.高原鼠兔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J].甘肃科技,2002,18(3):30-31.
[3] 刘伟,张毓,王溪,等.高原鼠兔刈割行为与栖兔地植物群落的关系[J].兽类学报,2009,29(1):40-49.
[4] 余晓华,刘荣堂.高原鼢鼠的经济损害水平和经济阈值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2(3):111-114.
[5] 杜国祯,王刚.鼢鼠土丘植被演替的间接生境梯度分析及种群动态[J].中国草地,1988(5):44-48.
[6] 丁连生,张卫国,韩天虎.高原鼢鼠种群消长与繁殖特性的关系[J].草业学报,1998(4):141-145.
[7] 汪志刚,刘荣堂,陈艳宇,等.高原鼢鼠繁殖指数探讨[J].草业学报,1995(1):61-68.
[8] 张向东,刘荣堂,张三亮,等.凸颅鼢鼠亚属5个种的主要形态性状变异及其聚类分析[J].草原与草坪,2007(5):54-56.
[9] 马勇.我国农牧区鼠害类型区划的几个问题[C]//北京:中国农学会,1986:12-13.
[10] 刘荣堂,黄倩,花立民,等.甘肃草原鼠害区划研究[J].草业科学,2009,26(2):91-99.
[11] 马范,石隐孝,向得福,等.甘肃草地资源[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1999:12-23.
[12] Sclater W L.On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rodents of the Family Dipodidae from Central Asia[M].London:proc Zool Soc,1891:610.
[13] 陈鉴潮.甘肃草原鼠害调查报告[J].动物学杂志,1982(3):25-28.
[14] 梁俊勋,张军.黄土高原东北缘的鼠类及其区划研究[J].兽类学报,1985,5(4):299-309.
[15] 刘荣堂,黄淑娟,李海霞.改造鼠荒地,改善草原生态环境[J].草原与草坪,2000(4):15-19.
[16] 王香亭,陈鉴潮,宋志明,等.甘肃脊椎动物志[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78-483.
[17] 黄文几,陈延熹,温业新.中国啮齿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18] 郑涛,张迎梅.甘肃省啮齿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的研究[J].兽类学报,1990,10(2):137-144.
[19] 花立民,黄倩,曹慧,等.甘肃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8(2):46-51.
[20] 李锡璋.甘肃省陇南、甘南地区啮齿类区系及分布[J].动物学杂志,1991,26(4):15-18.
[21] 张荣组.青甘地区哺乳动物地理区划问题[J].动物学报,1964,16(2):315-321.
[22] 刘荣堂,陈永国,纪维红,等.草原保护学(第一分册-草原啮齿动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