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我们一起守护
2014-09-10张春燕
张春燕
在《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的家乡,在广袤的董志塬上,有一个普通的家庭,像永远向往幸福的巧儿一样,三代人用爱精心守护着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家。
——“让媳妇儿”的爷爷——
故事还得从董宇蓉丈夫的爷爷说起。
爷爷从小家庭贫寒,生活很是艰辛,常常为谋生计而东奔西走、寄人篱下。爷爷是家里的长子,懂事的他从小就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他将3个弟弟拉扯长大,看着他们一个个娶妻成家之后,才给自己凑合着娶了一个妻子。但好景不长,爷爷的妻子因患痨病早逝,当时,他们唯一的儿子才刚满3岁,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家人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谷底。为了年幼的孩子,在好心人再三劝解和帮助下,爷爷准备再婚。但“屋漏偏逢连夜雨”,爷爷的四弟媳妇也因痨病离开了人世,当时四弟已经有了2个年幼的孩子。无奈之下,一向疼爱兄弟的爷爷将自己还未过门的媳妇让给了四弟。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此后,爷爷再也没能娶上媳妇,只能和公公两人相依为命……爷爷“让媳妇儿”这件事情在当地广为流传,在如今看起来似乎有点荒唐,董宇蓉却说:“正是爷爷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才换来了整个大家庭的幸福。”
——不离不弃的公公婆婆——
说完了爷爷,再来说说公公婆婆的故事。
公公很小的时候,爷爷就被派往同乡的另一个村子工作,由于工作繁忙,有时一个月也回不了一次家,孩子只好留给家里的弟兄们帮忙照顾。当时人多家大,缺吃少穿,一个没娘的孩子所受的待遇可想而知。失去了“保护神”的他,从小吃尽苦头,饱尝人间冷暖,早早地就成长、成熟起来,12岁就能执手耙犁,15岁就能独立耕作……
“栽得梧桐树,招得凤凰来”。就在公公19岁那年,17岁的婆婆来到了身边,从此和他相依为命、不离不弃。这个小家庭又从一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剥离出来,锅里有了热饭,家里再添新丁。在共同走过的40年里,他们始终互相帮助、相互理解。尽管生活拮据,家里却满是温暖。他们总是以老人为重,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践行着百善孝为先的诺言。
2001年的夏天,爷爷和公公先后因病瘫痪在床,婆婆悉心照料两位老人长达6年,直到他们安然离去,始终没有任何怨言。
——爱的延续——
到了董宇蓉这一代,婚姻已变成了自由恋爱。甘肃省华池县是评剧《刘巧儿》原型封芝琴的家乡,“巧儿”冲破家庭束缚、争取婚姻自由的形象早已深深地烙在了董宇蓉的心底。她出身干部之家,丈夫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两个人的家庭条件相差甚远。
“我母亲‘哗’地一下就哭了。” 董宇蓉这样描述母亲第一次到丈夫家的情景,“母亲说她从来没见过那么穷的人家,家里基本一无所有,就连他的妹妹结婚时的绸缎被子,都是借来的。”董宇蓉工作较早,丈夫大学毕业,身无分文,她不仅省吃俭用帮丈夫还清了上大学时欠下的5000元债务,又借了2000元钱替丈夫交清了最后一笔彩礼钱,因为她始终相信:丈夫就是他能靠得住的男人。为了这“门不当、户不对”的自由婚姻,董宇蓉在父母面前说了不少丈夫的好话,希望女儿幸福的父母最终同意了她的坚持。
从相知、相恋到相爱,到步入婚姻的殿堂,董宇蓉的真心换来了丈夫的诚心。在共同携手走过的这20年里,他们互敬互爱、互信互谅、互相支持,在爷爷的带领下,公公、婆婆的熏陶下,合力共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记者手记:
在董宇蓉的心里,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是她心灵深处最牵挂的地方。说起家里的任何一个人、一件事,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董宇蓉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但这个家庭满满的爱,却时刻让她感到幸福和满足。
(实习编辑 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