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光慈与宋若瑜的悲怆恋歌

2014-09-10施立松

莫愁·智慧女性 2014年6期
关键词:庐山

施立松

真挚的情,是最好的通行证

1920年,初夏。正是赏牡丹的好时节。河南开封,满城尽是国色天香。

牡丹虽富贵,却不嫌家贫。贫寒陋旧的宋家小院,也担得起三五丛牡丹的盛开。那饱满的花朵,浓艳的花色,让土墙柳篱都满载天地的恩泽。17岁的宋若瑜,开封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女学生,满心鼓荡的青春和梦想,如同盛开的牡丹,恣情纵意,风日洒然。

这天,她在窗前读《青年》会刊。阳光像一匹软绵的锦缎,暖暖的,滑滑的,窗外的牡丹花香,丝丝缕缕。这时,她看到了他。他的名,和他的文。《谈李超传》,气势磅礴的文字,如出鞘的剑,锋锐,泛着寒光,直指人心。她读得心潮澎湃,却不知作者蒋光慈是何许人也。又一期《青年》,仍有他的文,《我对于自杀的意见》,条清理晰的见解,风云激荡的文字。她感觉心间有无数言辞喷薄欲出,忍不住提起笔来,给他写信。

宋若瑜生在河南汝县农村,因家境贫寒,少年时即随父母流落开封,兄弟姊妹九个,八个夭折,只剩下她这根独苗,老实本分的父母为日后有个依靠,含辛茹苦供她读书。当时,开封省立女师的丁明德老师,是鉴湖女侠秋瑾的密友,对宋若瑜影响很大。入学不久,宋若瑜就参加了青年学生的进步组织青年学会,是会中唯一的女性,学会的秘密联络点就设在她家中。她期期必读的《青年》是学会会刊。

她娟秀的字、流畅的文、真挚的情,是最好的通行证。收到信的蒋光慈,立即提笔给她回了信。当时的他们,都没想到这一通信,竟是长长的六年,一段旷世的情缘就此拉开。

蒋光慈1901年出生于河南固始陈淋子的一个盐商家庭,比宋若瑜大两岁,早年接受新思想,嫉恶如仇,意气风发,在固始中学就读时,他因不满校长欺凌贫苦学生,狠揍了校长一顿,被开除,转入芜湖五中,因能力突出,被推选为该校学生会副主席。接到宋若瑜的信后不久,蒋光慈与青年学会的负责人曹靖华在上海相遇,从曹靖华处,他听说了文字之外的宋若瑜。不久,蒋光慈进入共产国际在上海兴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随后与刘少奇、任弼时一起赴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

这期间,宋若瑜因参加学生运动、组织“女子同志会”、出版《女权》半月刊,而被学校开除。她又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教育系,却因家庭贫困,学费没有着落,又染上了肺病,只读了两年就休学了,后经朋友介绍,在河南信阳二中教书。

他们的联系,只有靠鱼雁相传。那些信在冰天雪地里,在惠日和风里,往返穿梭,在两颗年轻的心间,编织起万千情愫。

世间任何事,都挡不住他奔向她的脚步

1924年,蒋光慈回国,任教上海大学。他们的书信往来更加频繁,感情也日渐深厚浓烈,并确立了恋爱关系。而此时,他们对对方的长相一无所知,宋若瑜曾答应寄照片给他,却又说照片被一个朋友拿走了,没寄成。1925年2月16日,蒋光慈终于收到心上人寄来的照片。明眸皓齿,清秀脱俗,如空谷幽兰,清逸芬芳。蒋光慈对她的爱,仿佛翩跹的蝴蝶,有了落脚的花枝。伴之而来的,是浓得化不开的相思,见面的愿望空前迫切起来。第二年春天,蒋光慈到中共北方局工作,临行前,他把自己的照片寄给了宋若瑜。那段时间,蒋光慈时常往来于北京、张家口。相思的苦痛让他无法矜持,在信中,他反复催促宋若瑜来北京相见。

终于,放暑假了,她回到开封老家,便寄信给蒋光慈,告诉他动身去北京的时间。六年的相恋、相思,终于要梦想成真,蒋光慈压抑不住内心的狂喜,再也按捺不住了,世间任何的事,都不能成为他见她的羁绊,都不能挡住他奔向她的脚步。

北京火车站。月台上,蒋光慈望眼欲穿,十几分钟的等待,如一个世纪那么漫长。近了,那个载着他火热挚爱的火车,终于缓缓停靠在他身边。他奔跑着,停在她的车窗外。灰色西装,金丝眼镜,颀长的身材,饱满的额头,眉宇间的清朗之气,唇角似忧似喜的弧线,竟暗合了她心里梦中无数次悄悄的描摹。终于,她站到他面前。他惊艳到无言,惊诧到呆滞。这个风头正健的作家,竟觉得自己笔下所有的女性,都那么苍白,而她的美,是笔墨难以描绘的。不过是普通的衣着,玫瑰色旗袍,乳白色对襟背心,她却让它们极尽了妩媚优雅。六年的笔墨,堆叠出爱的山岭,此刻的相见,让山岭喷出了炙热的火花。

皇城根下的旅馆,简朴却温馨,他们的爱情,甜蜜到忧伤。相伴的每一分钟,他们尽享着爱情的美好,可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蒋光慈公务在身,不得不先离开了,六年的相思,六天的相聚,分离后,思念竟比未见时还深还重!她给已去张家口的蒋光慈发了一封信:“旅馆握别,怅然若失……数日来迷糊若梦,不知所以!”

对他们的婚事,她的父母并不反对,可终究放心不下。她母亲赶到北京。蒋光慈也匆忙回京相见。他希望立即结婚,宋若瑜却想读完书再嫁。宋母对他虽满意,但也反对马上结婚,因她听说蒋光慈是订过婚的。蒋光慈小时,邻村大户王家看中他,蒋家迫于权势与王家女儿订了婚,蒋光慈不肯承认这个没有爱情的婚约,一直没回家完婚。后来,蒋家只好把未婚媳妇以女儿身份嫁了,蒋光慈也以哥哥的身份送了五百银元作陪嫁。

蒋光慈虽然无辜,却难以得到宋母的谅解,这次见面几乎不欢而散,蒋光慈又因公务不得不匆匆离去,两天后,宋若瑜与母亲回开封。

母女俩一回到开封,许多捕风捉影的谣言在街头巷尾到处流传,那个年代,自由恋爱不是寻常事。宋家父母又气恼又难堪,难免指责起女儿来,宋若瑜委屈极了,在家里呆了不到一周,便到信阳,之后,转赴南京复学。蒋光慈也结束北方局任务,回上海大学教书,一有机会便到南京与恋人相聚。

云雾迷蒙的庐山高峰,永远地躺着我的她

1925年初冬,纷纷飘落的梧桐叶把街头巷尾渲染得萧瑟哀伤。“楼上的秋风起了,吹得大地苍凉;满眼都是悲景呵,望云山而惆怅!”这是蒋光慈写给宋若瑜的诗。眼前纷飞的落叶,让她分外伤感。她拿起枕边的《英文选》,翻开,是一首英文诗《紫兰花下》,一读,心竟不能自已地颤抖了:“她的手凉了:面孔白了/她的血脉已不流动了/她的眼睛闭了——已经失去了生命:——/着了十分洁白的衣服,与雪一样。”她情不自禁地翻译起来,以她心间的节奏,并将译文寄给蒋光慈。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只过了一年,这诗中的一幕竟在现实中重现了。

1926年元月,宋若瑜从南京回开封过年,一病不起。蒋光慈急忙前往探视。一番精心治疗悉心照料,宋若瑜初步康复。蒋光慈极力劝她退学到上海休养。几番纠结,她随他回到上海,一边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听课,一边治病。他们住在卡德路一座石库门房子里,过着琴瑟相谐的夫妻生活。“在法国公园里,我和若瑜并肩坐在荷花池边,互相依偎着,向那欢欣、圆满而晶莹的明月望去,两人默然不语,如被幸福的酒浆所溶解似的,恍惚升入仙境。”可惜,好日子何其短暂,婚后仅一个月,宋若瑜肺病复发,头昏休克,蒋光慈四处求医,医生无奈摇头:肺病到了第三期,上海没有办法,只有到庐山去疗养了。于是夫妻俩星夜赶赴庐山。

避暑天堂庐山,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庐山松风鸟语的清凉、云涛雾海的湿润对高烧不退的宋若瑜是莫大的福音。刚巧革命家方志敏也因肺病在庐山疗养,他与蒋光慈是多年好友。夫妇俩便时常和他在一起,谈谈诗文,论论革命,平添了许多乐趣。

病情似乎得到了控制,蒋光慈先回上海工作,宋若瑜留下疗养。8月,她给丈夫写信,说近几天不发烧了,饭也能吃了,到10月份就可以下山,让他找个空气清新又带厨房的房子,回上海后可以自己做饭,还要蒋光慈寄一张照片到庐山来陪伴她。可是,不到一个月,她又开始发烧咯血,竟至无法提笔写信。

她甚至等不及他来,就独自离开了。当心急火燎的蒋光慈奔回庐山牯岭医院,爱人已停止了呼吸,将生命永远停留在23岁的韶华里。

宋若瑜周年祭上,蒋光慈将二人多年的书信整理出来,印成《纪念碑》一书,他在序中说:“我曾幻想与若瑜永远地同居,永远地共同生活,永远地享受爱情的幸福。但是在这一生中,我统共只与她同居了一个月,短促的一个月!哎!这是她的不幸呢还是我的不幸呢?我陷入无底的恨海中,我将永远填不平这个无底的恨海。在此填不平的恨海中,让这一小本书的集子作为永远不灭的纪念碑吧!”此情此爱,刻骨铭心。

宋若瑜两周年忌日,他满含血泪写下《牯岭遗恨》,祭奠爱人:在云雾迷蒙的庐山高峰/有一座静寂的孤坟/那里永远地躺着我的她——我的不幸的早死的爱人。

宋若瑜走后不久,悲伤中的蒋光慈发现自己那久治不愈的胃病,其实是结核病,原来防痨针并没阻止病菌从他的挚爱身上传给他。他不知道该感谢命运的垂青,让他与她同生共死,还是愤慨命运的不公,让两个年轻又卓越的生命,早早离去。

药石罔效的蒋光慈经历一个多月的剧痛折磨,终于合上了双眼,年仅30岁。临终前,他眼睛清亮,望向远方,失声道:若瑜,等我,我来陪你了。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庐山
别庐山
在庐山
夏日避暑
望庐山瀑布
避暑胜地 大美庐山
王佳钰??苏??梦??蒋畑畑等
观察的秘密
庐山拾遗
改写《题西林壁》
庐山脚下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