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管理行为的发展阶段和构成要素

2014-09-10张美佳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发展阶段

摘 要:在课堂的任何时候都可能会存在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行为问题处理对教学效果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以小学教学为基础,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发展阶段和构成要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课堂管理行为;发展阶段;构成因素

课堂管理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与目标的要求,运用一定的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按照一定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的调控行为。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并不直接指向教学实施,但却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教学活动产生的效果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小学教学为基础,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发展阶段和课堂管理行为的内涵进行研究。

一、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阶段

课堂管理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从西方引入的术语,这一词语的引入拓展了课堂研究的视野,使得在课堂上的关于非教学活动的研究在这一概念的统领下走向系统化与模式化。虽然在引入的初期我们不可避免是对理论的移植。但是我国学者的通过对理论的建构和实践调查,使课堂管理研究呈现出较清晰的本土特质。

(一)国内早期

国内早期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较好的课堂秩序,因此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研究者们把课堂管理活动放在“教学组织”章节进行介绍,紧紧附属于教学论范畴中。研究者们从单项角度对学生行为、纪律、座位排列等问题研究,不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缺乏系统整体观。如董远骞、王策三、游正伦、韩金生、路冠英等都在 “教学组织形式”中论述了课堂管理的相关问题。

(二)1986 年至 20 世纪初

研究者们除了继续研究纪律、注意力、课堂秩序等问题的探讨外,还注重从多方面探讨影响教学的因素。如座位的排列问题(邓星亮:《课堂中的座位效应》、郝京华、李玉宁:《改变秧田型课堂教学空间形态》和安珑山:《课堂座位效应谈》);学生的问题行为(刘殊芳的《试谈中学生的角色期待与问题行为》和左其沛的《中小学生攻击型问题行为》);以及时间与空间的管理问题等。这些研究在实践中指导教师的管理活动,使得课堂中的隐性因素走向显性,能较全面地关照到影响教学效率的各种因素。

专题研究出现:随着单一研究的深入、多领域的拓展、理论基础的完善以及方法的多元,课堂管理研究开始出现专题研究。如安珑山的硕士学位论文《论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在教学论的著作中也出现了的专节介绍,如田慧生的《教学论》、刘克兰的《现代教学论》、胡淑珍的《教学技能》。田慧生给出了课堂管理定义,安珑山论述了课堂地位与功能把管理与教学列为“教”的两个系统。

(三)21 世纪初至今

新世纪初开始了课程改革,此次改革从课程角度出发影响到了教育界的各个层面。课堂管理是教育实践的第一线,无论是其背后的价值取向还是具体的操作层面都不可避免地被改变。由于课程改革不再只重视课程内容的教育功能,情境对学生教育意义被发掘,这就需要教师们重新理解管理的意义,重设学生观、课堂观、教学观;具有建构课堂情境的管理日益被重视,课堂管理必须配合新课程的实施过程,走向与新课程的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时见的《课堂管理论》、张金福等的《新课程与课堂管理》陆续出现。另外,从课堂管理研究自身发展逻辑看,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管理的模式化:如刘家访和吴艳茹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了符合我国课堂实际的管理模式;二是管理技术与策略精确化:国内学者逐渐注意到不同教育性质、不同阶段的课堂是相异的,所以管理技术与策略也应随之变化,需要细化出不同的管理技术与策略。

我国学者还对国外的课堂管理著作进行了编译和研究。如胡浩译的《课堂管理:有效教学的关键》、张引的《西方课堂行为研究述评》和陈时见的《西方课堂行为管理论述》、,这些国外课堂管理的介绍使得我国研究者不再只是运用经验总结、理论演绎的方法,而是采用实证法把课堂中非教学活动分类到管理的旗下进行研究。课堂管理概念的引入,使得研究者开始从整体、系统的高度来研究课堂中的协调、监控、组织等管理行为。

二、课堂管理行为内涵

(一)相关学者研究

不同的学者关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看法。弗农琼斯和路易斯琼斯认为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主要包括: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课堂行为标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能力,用行为矫正法和问题解决法正确解决学生问题行为。我国学者申继亮认为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一般有四个方面: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管理;对时间的管理;对教学环境的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的管理。李如密认为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主要包括教学对象的管理、对教学思想的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信息的管理、课堂纪律管理、教学中人际交往形式及其管理等;李保强认为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包括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以及教师对课堂环境的管理等若干方面;还有的研究者把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分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和对学生良好行为的维持;陈时见在课堂管理论中从课堂规则、时间的分配、课堂环境、师生交往等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进行了论述;张婷婷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中将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分为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行为、教师对课堂环境管理、教师的自我管理行为的行为三方面,其中对学生的管理是最主要方面,并将其细化为对问题行为的处理和对学生良好行为的维持;

(二)课堂管理行为的构成因素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界定以及我从教的经验和在职教师的建议,我比较认同张婷婷的划分方法,认为应该将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分为教师的自我管理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行为(分为对学生良好行为的维持和对问题行为的处理)、教师对课堂环境的管理行为三方面。下面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endprint

(l)对学生良好行为的维持

小学生人格没有独立,对教师有一定程度的依赖,非常愿意和教师建立情感关系、消除课堂上的焦虑感,所以他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良好表现让教师接纳自己。教师必须体会到学生这种情感需求与寻求被接纳的心愿,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走向正轨,并使他们理解怎样的课堂表现是被老师欣赏的,怎样的行为是令老师不满的。当学生感受到行为受老师赞赏时,内心充满安全感和满足感,更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发表意见。对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行为主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良好行为的维持和激励,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控制,更是一种激励。教学是一种交往活动,语言对话是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载体,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是师生课堂交往的主要形式。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管理主要从提问、要求、评价和讨论等方面来实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进行激励。奖赏激励是一种教师常用的课堂管理方法。奖赏是一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效强化。奖赏的作用是很明显和有效的。奖赏虽然能有效地管理学生行为,但必须科学运用,比如某些学生的学习行为完全是自愿的,出于内部动机的行为就不能过多地运用奖赏。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能体验到满足和快乐,完全不是为了一些外部奖励,这时教师的奖赏很可能减弱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教师的激励,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爱、关注的情感满足,更可以使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尊重、鼓舞、信任、友爱的心理体验,通过教师的激励教育,也能使学生去欣赏、尊重他人,这对于培养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2)问题行为的管理

问题行为在课堂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小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比其他年龄段的学差,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对自己的行为操控意识也较差,所以小学课堂上问题行为相对多一些。在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在课堂中什么是良好行为什么是问题行为。某些扰乱课堂进程的行为,比如未经允许大声喧哗、随意走动等当然属于问题行为,但安静地呆在自己的座位上沉默寡言和频繁的举手回答问题也不见得是良好行为。区分良好行为和问题行为要判断是否对学生个体和集体成长的价值。奎伊等人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情绪型三种。人格型常常表现为退缩行为,如:有的学生害怕教师提问和批评,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上忧心忡忡;行为型主要表现为具有对抗性、破坏性和攻击性等特征,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坐立不安、多嘴多舌、吵嚷起哄、缺少耐心,容易冲动。情绪型问题主要是学生由于过度紧张、焦虑和情绪多变导致的心理障碍问题。如:有的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同学、有的同学胆小怕事、情绪紧张容易慌乱、还有的学生情绪抑郁无法集中注意力。课堂问题行为会影响学生本人以及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必然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处理问题行为会占用大量教学时间,消耗师生的精力,必然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因此,学生的问题行为的管理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的特殊时期,教师的言行态度对他们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3)教师的自我管理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无时无刻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行为举止深刻影响着学生。作为学生心智的培养者,教师是具体道德观念的化身,教师的言谈举止,不管有没有进行教育的目的,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行为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担当知识传授者,也担当着学生得偶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也会以自己的视角在观察着老师,不但听老师怎么说,更在观察老师怎么做,他们对教师有特有的期望和期待,他们的可塑造性大,模仿力强,他们眼中的教师几近神圣和完美。由于模仿学习是他们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就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教师在与学生、家长和他人交往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自己的言语行为。以标准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先管好自己,才能以榜样示范作用教育好学生。教师的自我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行为、意识和情感控制三个方面。行为控制主要包括对教学组织和问题处理上,语言、表情和姿势等方面的把握和控制。在意识控制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防止产生教师权威思想和心理的出现,同时要有公平意识,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情绪管理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入课堂中。

(4)对课堂环境的管理

课堂作为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我们教室多数比较拥挤,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增加攻击性行为,降低注意力。心理环境而言,我们的教室甚至可以用孤单、安静、竞争激烈、缺乏主动性和交流,比较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许多研究都证实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智力活动效果、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都与课堂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课堂环境管理必须受到教师的重视,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中由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集体安全感和归属感等内心体验。一般把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气氛相等同。课堂物理环境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客观环境,包括教室的大小、形状、布置、教师光线、温度、设备和资料的有无。但受学校教育资金的影响,学校在硬件设施上是教师不能控制的。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座位。所以,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注重文化建设,构建师生共同认可的信念与价值标准,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共同体。这样就能减少或避免课堂中的冲突与混乱,形成课堂中的内聚,促进课堂的生长。因此,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课堂环境的积极改造,对各种因素加以调整,使课堂中各种因素协调一致,从而适应课堂系统的整体而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崔允郭.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

[2]张婷婷.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3]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5]刘智慧.初中课堂管理有效性[D].呼伦贝尔: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美佳(1992-11-09),性别:女,籍贯:吉林吉林,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专业:教育学原理2013级硕士研究生。

金哲华(1965-09), 性别:男,籍贯:吉林延边,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职位:小学教育专业主任,职称: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阶段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创业企业阶段性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场馆对外开放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发展概述及思考
浅析电视平民话语权的发展阶段
管理会计在国内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资金分配理论与企业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