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自由
2014-09-10黄桢桢
摘 要:自由,一个反复被世人强调,从人类诞生那天起就被孜孜以求的概念,然而它却如星辰一般难以得到,人类每一次为此探寻都像是戴着脚镣的舞蹈。从帕特里克那句激扬豪壮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到如今“不自由,仍可活。”我们是否可以就此放纵沉沦以致苟且度日?笔者试图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内心三个方面探讨自由的难得以及获得之道,以期冀能向个人的独立精神与自由、宽容以及理性致敬,并在这纷扰的世界和声音中寻找一方宁静之处。
关键词:自由;个人;社会;内心
自由是一个我们都不陌生的词汇,可是当自己深究这个词的意义时又总会茫然,好像它就是一个被符号化的象征,象征的背面是一片空白,我想着是否寻找它的反义词,却发现,可以成为它的反义词的词汇又如此之多:束缚,安逸,习惯,压迫,极权……虽然叔本华曾经说过:读书是最不耗费脑力的。但人生实在太短,个人的经历也实在太浅薄,人总是会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中,无法超越自己,我孜孜以求的答案可能就是局限在自己的感官范围内。所以,我只好求助于书,求助于那些不一样的大脑,也许巨人的肩膀可以借我窥探一下世界。
一、人与人之间的自由
卢梭的《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给我一个触动,一个关于人和人之间如何让彼此自由的解答。
我们总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取暖就如刺猬一样,既要在一起,又要为彼此留够充足的空间,所以有了彬彬有礼这样的行为规范,显得恭敬而又疏远人性中恰恰就有这样的一个共通的弱点,人们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往往思虑过多。当花甲之年的卢梭再次回忆自己的一生,当他身边已经没有了那一双一双紧紧盯梢的眼睛,当卢梭开始慢慢卸下防备,归于宁静时,他开始娓娓道来,他热爱的土地与植物,他曾经的朋友与友谊。卢梭提出“自给自足之人皆无害人之意” ,于人无害,因其自爱;有我可以,我执不必。从自我保护的自尊心回归自我肯定的自爱心,找回自身内在的价值,他在遐想与散步中回归宁静。
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伤害的只有名誉,而名誉客观而言是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但主观而言,使我们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度。如果想从他人眼中逃脱,从别人话语中拿回自己的自由,那就做愿做的人,别溺死在别人的话语中,同样的,让别人能自在,别妄想用话语去干扰他人的行动,人和人之间的自由在于拿捏好那份距离,你永远无法是别人口中的你。
二、人在社会中的自由
人由群居到氏族再到契约社会的前进无疑是一种进步,或者说是用最小的牺牲获取最大的利益。只有联合才能一起走下去,这是人类在进化史上学会的最有力的生存法则,但联合却不意味着个体的相加,而是个体的取舍,如果我们接受契约,那么我们就必须服从契约,任何反抗都意味着对某些既得利益的损害。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真正触动我对社会的思考。我们似乎没有否认社会制度权利,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在享受这个已成型的社会提供的一切便利,已经默认了当初签下的契约,不管这个契约是否相对的公正,我们都有维持下去的义务;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被赋予了质疑的权利,质疑我们得到的服务与付出的劳动是否等量。毕竟,民众通过智慧、专业知识与热情劳作换来社会科技、经济发展,从而稳固整个社会。
《独立宣言》中的开篇所说:“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人生来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定的不可让与的权利,这些权利有生活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取得这些权利,人类创建了政府,政府则从被治理者的同意中得到权利。任何政府形式一但有背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改变它或废除它,组织新的政府……”这就是我们能争取自由的理论基础。
也许我们需要守护的就是人身上本就有的人性,理性与本心,也许我们需要索取的自由就是伏尔泰的警句:“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我们可以去质疑历史的真伪,但我们无法去质疑那些人类璀璨时刻带给我们的震撼。不管何时,不管你有多普通多渺小,你也始终掌握着选择的权利。这就是人在社会中拥有的自由。
三、人服从于内心得自由
当人对世界的理性和幸福的热望,却碰到了这个非人的毫无意义杂乱无章的世界,荒谬就产生了。所有追求的破灭和价值的沦丧,所有这些令人认知失调的苦难,让人对生活和生命几乎丧失兴趣和信心的,就是荒谬。当荒谬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眼前逼迫人做出选择时,有人选择了自杀,不管是哲学上的自杀——遁到上帝来生中去,还是生理上的自杀,这些选择或许被看做一种尝试——人向自然的发问:死亡会给一个人的生存及其对生存的认知带来何种变化?但这却是一种愚蠢的尝试,因为选择死亡就意味着毁灭,当探求答案的意识和身体有任何一方毁灭时,问题也就无解。加缪却在《西西弗的神话》中给出了另一个选择:坚持奋斗,努力抗争。他给用自己的言行给出了一个命题:人可以纯粹地为一个人活。
如毛姆在《刀锋》的扉页上写着:“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正如荒谬不易被看破一样,现实中的一切物质也不易被放下,人拥有太多,所以也被束太紧,刀刃实在是太锋利,你我又岂能随意跨越,自由其实就是一场与世界决裂又与世界和解的过程,决裂的是世界强加给你的,和解的是你从内心出发在世界寻到的。
托马斯·潘恩的名作《常识》中的有这样一句话:“那些想收获自由所带来的美好的人,必须像真正的人那样,要承受支撑自由价值的艰辛。”我们渴望着美好,也准备着为此有所付出。我们要明白:世界时刻都有痛苦,而人类作为上帝的杰作也有缺陷,我们不追求完美的,但要学会承受着不完美去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
[1]让-雅克·卢梭:《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钱鑫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
[2]叔本华:《悲喜人生——叔本华论说文集》,范进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3]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傅惟慈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
[4]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5]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西苑出版社,2003年。
[6]毛姆:《刀锋》,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黄桢桢(1994—),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大学2012级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