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开展好国企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2014-09-10宋德华
宋德华
摘 要:国有企业是党执政,文明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许多国有企业却忽略了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而出现为了追求物质而走上贪污腐败的案例,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这些问题和不足,迫切需要加大力度措施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因此,本文从国有企业的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对策,为国有企业加强党风建设和改善、杜绝腐败现象提供理论的依据和一些正面的思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反腐倡廉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生产者,为繁荣国家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国有企业能否在代表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若想贯彻落实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关键在于国有企业的党风的端正与否,党风廉洁,党组织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党干部勤政廉洁,才会指导国有企业健康全面的发展。但是当前国有企业违法违纪问题屡屡出现,这样影响社会和谐,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必然会引起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对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必须重视起来,完善体制、加强管理和监督,切实解决党风不正和腐败现象。
一、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对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不够,政治敏銳性不高
国有企业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把利润摆在第一位成为衡量企业经营的硬性指标.同时,许多同志认为政企的分开正是表明企业不需要过度重视廉政建设。因而,违规违纪现象越演越烈,经营性期间经常有企业领导高消费娱乐和宴请吃喝,利益腐蚀削弱了国有企业的政治敏锐性。更有甚者认为党风建设的开展和反腐倡廉工作的进行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管理和制度太多束缚了企业的手脚。有些国企为了经济的发展,在这些观念的驱使下放弃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减轻了管理的制度,放开了工作作风。还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国企的工作人员根本不关心政治,对党风的建设更是没有任何概念,觉得这是党政机关的事,于己无关,只图享乐和拜金,利用职权贪污腐败,腐化整个企业。
2.党风廉政教育力度不足,惩处不严
党风建设和反复倡廉工作的开展最基础的形式就是教育,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国企对这方面的重视还不够,力度也不足以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廉洁正直意识。国企的党风廉政教育往往只流于形式,说教内容局限于死板的学习报纸和书本上的条规,空洞无效。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教育并没有周密的学习计划,对出现的党风廉政问题察觉的敏锐度不够,更不能及时沟通和解决问题,教育的效果就更是微乎其微。教育的弊端还有一点,就是纪委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极致,监督职能也是形同虚设。在审查和处理违法违纪的问题时会存在减轻责任查处不严的现象发生,经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导致了对党风廉政问题的追究力度不够,主张违法违纪的不正之风,无法建立威信,不能达到警示的作用。
3.责任的落实不到位,监管机制不健全
有些企业的党政一把手已经主动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任,可是大多数企业仍然认为党风建设是属于企业的党委管辖范畴内的,即使实行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还是会出现责任不到位,工作不积极的现象,“谁管理,谁负责”的制度并没有有效实施。同时,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也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的范畴也很模糊,会出现有些监管人员管理范围很大,而有些人却有职位并无权利;监管的标准和要求不到位,实效较差。领导干部不重视厂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导致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无法透明和公开,这都是监管制度无力引起的。
二、对国企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企业能否顺利的进行党风廉政的建设,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能否加强教育,提高党风建设和反腐工作的认识。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到党员和干部的法规教育和反腐理念的重要性,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更要做到落实反腐倡廉教育和党风的建设。其次对宣传教育的内容也要筛选,选择针对性强,紧随时代主题,重教育轻提拔,突出教育的实效性。三是要选对正确的教育方法,示范教育应该具有说服力和有效性,内容丰富突出先进典型,也可以结合网络进行远程教育,以此激发党员干部和普通职员的学习兴趣和对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视。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势必要以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形成上下齐抓,整体整合,发挥党的优势与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风廉政教育如果能够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会很大程度的使整个国企的职员树立正确的三观,自重自省,从而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2.完善党风廉政责任制度
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形成和健全反腐倡廉体系,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也为更好的防止腐败问题和职务犯罪提供基础和依据。利用正确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管好人、管好钱、管好物,约束管理职员的行为,可以有效减少在这些岗位出现的职务犯罪。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 的方针,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和反腐倡廉责任制度的完善可以遏制领导人滥用权力,防止权力失控和决策失误。实践证明,国有企业要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就一定要重视责任落实,有长期的战略思考,健全责任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3.加强监督检查工作
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深入推动工作的落实,保证政令的畅通。纪检和检查部门属于专门的监督部门,更需要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对腐败问题的高度敏感并及时解决和处理问题。同时也要发挥工会的监督作用,群众中的代表员工监督领导干部,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对企业中重大决策进行监督和评议,争取做到对群众公开公正,使权利始终处在一定的有效监督之下。
三、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是事关此项工作成败的关键环节
1.加强党性修养,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加强党性修养的永恒主题。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牢记,还是淡忘,是清醒,还是迷茫,是坚信,还是动摇,是信仰,还是背叛,是检验共产党员党性的一块“试金石”。
当今社会商品交换的原则,利益格局的调整,贫富角色的转换,收入差距的拉大,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导致了形形色色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产生。如果在理想信念上出现偏差,放松了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精神支柱崩溃,必然会走上犯罪道路。胡长清、成克杰、许运鸿、慕绥新、丛福奎等腐败分子就是因为在理想信念上出了问题,才丧失了气节,成为历史的罪人。新形势、新情况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正确方向,自觉抵制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浩然正气。
2.加强党性修养,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一个党性强的党员,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条件下都会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更应以郑培民同志为榜样,严以律己、率先垂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最近查处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来看,党员干部居多,说明强调公仆意识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3.加强党性修养,要强化严格的纪律观念。我们的党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纪律的党,党的纪律是党的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对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实现党的各项任务是十分重要的。
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坚决服从党的领导,严格执行党的决议,当前尤其要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制度,做到《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地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党的纪律是建立在党员自觉性基础上的,执行党纪的自觉性高不高,体现出党员的党性强不强。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对自己有利的要遵守,对自己不利的也要遵守;在环境顺利时要遵守,在环境不利时也要遵守。要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不良行为,做到有纪必依,违纪必究,执纪必严。
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不断地反思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管住自己的头,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脚。要把纪律、法律和他律转变为高度的自律,把外在的强制转变为内在的自觉。既要严于律己,又要管好下属、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实现维护党和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促进事业的发展同保护自己、保护家庭和保护同志的高度统一。
4.加强党性修养,要不断加强世界观的改造。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我们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在我们国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重要时期,党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实质上是对每个党员干部是否真正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考验。
共产党员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必须以《党章》为标准,按照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特性来改造自己,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来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来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世界观,要象天天洗脸、天天扫地一样,持之以恒,永不间断,永不停顿。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辨别和衡量是非、善恶、美丑、功过、得失、苦乐、荣辱、爱憎的出发点和依据,一切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为标准,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在不断改造世界观的实践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黃世钊. 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推进全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N].法治快报, 2007, 06: 29-001.
[2] 贺国强. 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J]. 中国乡镇企业, 2009, 22:8-13.
[3] 李玉龙. 提高认识, 开拓创新, 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N].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05, 09: 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