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命本真
2014-09-10刘文洁
刘文洁
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原则,把情感、体验、熏陶、认知、推理和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使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培养认知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可见教学的过程应是适宜学生生命成长,师生和生生和谐共长的过程。笔者认为要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命本真,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生态情感体验 突出学生的真情实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的理想方式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考察、调查等途径进行身体性参与,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还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知识链接、师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态度等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想象、探索、思辨、归纳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当学生敏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就会燃起情感的火焰,课堂也会成为一座冶炼人格的熔炉。
教学《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时,笔者创设情境: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聋哑人和盲人体验残疾人问路,其他学生作为路人。这两位“残疾人”小心翼翼地路上行走,但不知道去某地点的陆,于是上前向路人问路,一些学生通过鄙视的眼神看着“残疾人”,一些学生故意指相反地方,一些“文明监督岗”的学生主动告诉“残疾人”具体怎么走,并担心他们仍旧找不到正确的路,就陪着“残疾人”一起走到目的地。情境体验结束后,笔者首先请扮演“残疾人”的学生谈谈对这件事的想法。扮演“聋哑人”的学生说:“听和说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而聋哑人听不到,就只能凭借自己看到的进行猜测,猜测则容易产生各种错误信息,造成误解。他们苦于不能表达,故烦躁苦闷等情绪会随之滋生。”扮演“盲人”的学生说:“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盲人虽然失去了双眼,却好像看得见似的,因为他们的每一步都走的那么坚定。直到今天经过切身体会,我才意识到:我错了。原来盲人的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艰难,背后付出了如此多的艰辛。”笔者又问几位“文明监督岗”的学生:“你们怎么会想到去帮助他们呢?”有一学生说:“不论是因为什么残疾,他们的内心世界都是痛苦,当他们被剥夺了做正常人的权利的时候,就意味着痛苦了。那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更应该帮助他们,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接着,笔者采访“鄙视的路人”,她说:“刚才,当我看见残疾人无所顾忌地指出来,并用鄙视的眼神看他们,这在无意间就对残疾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我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最后,笔者采访“故意指错方向”的学生,他说:“我不仅没有帮助残疾人,还指相反方向戏弄他们,真得很不应该。”他们也觉得自己的做法不对,纷纷表示以后看见残疾人一定会帮忙。听完学生的发表的想法后,我说:“同学们,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使生活更加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我们的人生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其实爱心是一份情感,一种责任,它更多的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它需要启迪、激活、熏陶和培养才能养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和那份孤立无援的心情,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想、反省和触动。当然,倘若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多和学生做沟通、做榜样,多指点和提携,相信学生在爱心的牵引下一定会茁壮成长。
二、本真课堂案例 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是“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因此,政治教学内容生活化就必须把教材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及时从学生真实的、平凡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赋传统教材予新意,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
笔者在教学《相互尊重 促进交往》这一课时,就在考虑:能否和学生一起来环球旅行,在旅行中与外国友人交往时发生的一些故事,感受不同国家文化的特点与精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案例生活故事,例如王小东在南非旅游,一位好客的南非人与他拼命用力握手,王小东疼的叽里呱啦,想着这是怎么回事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课前准备的学习卡片,才明白原来南非人越是用力握手越是代表着他们的友好,之后,我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握手方式及握手的礼规,并在课余能形成好的习惯,自觉、正确地使用这一礼节,为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打下基础。这堂课不仅摆脱传统思想品德课空洞说教的弊病,而且让同学们感到意犹未尽,在下课后进一步交流,这就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想说,充分满足初中生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则在活动中直接体验,领会知识所蕴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