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严修整饬贵州教育的举措

2014-09-10安尊华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借鉴意义举措

安尊华

摘要:严修任贵州学政三年,大胆采取革新考试题、严惩替考者、革新课程、设立官书局等措施,革除科举考试流弊,扭转了考风学风、推动了贵州教育近代转型,其整饬教育的措施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严修 整饬贵州教育 举措 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3-107-112

严修(1860~1929),字范孙,天津人。其先辈是浙江慈溪人,祖业盐商。严修17岁考中举人,癸未考中(1883)进士,1886年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894~1897)出任贵州学政,督学勤勉,变革书院旧法,提倡中西学并举,开启黔省晚清读书新风,享有“贵州二百年无此文宗”的赞喻。本文以《蟫香馆使黔日记》为主,结合《严修年谱》,对严修出任贵州学政期间整顿教育的措施作一次梳理,以求教方家。

1894年7月25日爆发中日甲午战争。8月31日严修奉视学贵州之命:“……今特命尔前往贵州提督各府州县学政,尔当端轨仪,崇经术,勤劝课,严坊刻,振维新之典,革积衰之弊,毋尚华而遗实,毋避怨以市恩,俾士有真才,因收实用。贵州人文所萃,尤宜加意锐新,多方鼓舞,以称朝廷培植人才至意。所羽属道府州县及提调等官,凡关系学政者,听尔据实考核。其礼部题准申饬事宜,当着实举行。向有传谬严禁考试情弊,尔当恪章遵依。……尔受兹委任,务严绝情面,一秉虚公,振拔孤寒,澄汰污贱,教士有程,取文有法,俾士风丕变,时维尔功,如或蹈常袭故,违命旷职,亦惟尔罚。尔其慎之。故敕。”这里要求严修做三个方面,一是严格劝课,革除教育弊端,培养贵州人才;二是秉公执法,严格考核贵州各府州县学官,按礼部要求严格督促贵州考试;三是扭转贵州士风,处理好与督抚二司之间关系。那么严修到贵州后,采取哪些措施整顿贵州教育?

10月14日严修启程赴黔,于12月13日进入贵州境内,22日到省城南关内公馆,23日与抚帅德寿、前学使叶肖韩等会晤。到署先行拜门礼,并与叶使长谈,定于25日接印。严修尊师重道,这是整顿教育的基本思想。29日亲自拜见贵阳正本书院院长徐步銮、贵山书院院长邓希濂、学古书院院长熊露陔。当时经学以遵义为盛,宋学以贵阳为盛。严修汉学与宋学皆习,后来他的观风、劝学两篇文告源于此。严修请教赵尔巽(次珊)有关贵州教育的情况,知道贵州人民最苦,士人甚杂,岁进千余人,改革贵州教育的方针长期阙如。“欲清其源,当自任缺勿滥始”,表达了严修欲革新贵州教育的决心。

一、革新科考试题

严修明白自己的职责,在于掌一省学校、士习、文风之政令;任期三年,第一年举行岁试,第二年举行科试。

改革观风卷。1895年1月6日,严修发出《观风告示》,指出此前观风卷的弊病,“教官既视为具文,士夫更嫌其赘设。往往迟至按临,敷衍数卷”。考虑到士子可能厌恶帖括文章,严修作出改革,“展约限期,更定题式”,考试生员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策论,包括辨志、明师、评文和匡时;二是杂著题目,即《朱子近思录》书后、恭拟《钦定四库全书叙目》。考试童生的题目,一是诗题,赋得诸君何以答升平;赋题,《昭明文选》赋。领题之后,限定三个月卷,要求“词必己出,无相倩交”,若发现答卷前后非一人所作,“定即究诘不贷”。年谱47页。严修首先将读书致用提到首位。在他看来,国家积贫积弱,正是急需用人才之际,培育生员经世致用之术,掌握富国强军之策,以救国救民。

发出《劝学文告》。严修阐明奉使来黔的目的,在于“欲得朴雅之才”,不愿浮华之士。其办法是“校其文艺以觇其所造,察其气质以验其所养,面课其言论以测其浅深,密访其行谊以核其真伪”。各种不同的试题,不可能出现相同的答语;读书学习不达十年,不可能立即应答试题。对于浮薄傲戾者,“黜之以儆效尤”,鼓励敦实纯实者。提出劝学内容,劝经书成诵,五经是国学的基础,能全诵五经的生员必录,不能诵一经的,文虽佳亦不录取。强调五经的重要性。读宋儒书,目的是要求诸生重视实践,并且告诉诸生,凡是论述题目,都出处《钦定性理精义》、《朱子小学》和《近思录》。读《史记》、《汉书》和《文选》,指出生员和童生的诗赋题目,皆出自这三本书。劝行日记,指出日记是读书札记的关键,是著作的前提。严修的这篇文告,可谓简明书目,为诸生指明了读书方向;也是考试的参考书目。

岁考和科考的试题逐渐向匡时救国方面发展。按照清制,岁考和科考以四书文、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一段等为出题目范围。比如:1895年二月七日在安顺,考试题有“十五岁以下默经”;武生默写《武经》;试题诗《赋得网罗旧闻》;四书五经题目“述而不作”、“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曰:鱼我所欲也全章”、“夫子循循善诱人”等就是按照规定出的题目。这说明严修忠于清代科举考试制度,这是作为一名学政大臣的起码要求。1895年2月20日的日记“合肥(李鸿章)廿一赴都”,严修虽在贵州,但对中日战争的战局仍十分关注。在以后的试题中,逐渐增加经世的题目。军事方面,有“问自唐至明兵制得失”,时务方面有“学者不可不通世务论”、“论洋务”、“戒吸食洋药说”,强国方面有“论东西各国强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自强策”、“问:历代农政”、“商君论”、“中国之人以亿计赋”,变革方面有“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论”。还有结合时人著作的题目,如铜仁府考优题“跋尊经书院记”,“广輶轩语”、“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论士子好讼之弊”、“魏默深经世文编书后”、“胡文忠论清贵州插花境事宜书后”、“輶轩语跋”、“同治中兴名臣赞”。

另有算学题,如“勾七十二尺,弦和较五十四尺,求勾股弦”、“战兵六千,守兵九千,月饷三万一千五百两,战兵八千,守兵七千,月薪三万四千五百两,问战、守兵每名月各若干”、“今有数目乘之三,而一以减二十则余八。问原数几何”、“良田五十亩,瘠田八十亩,岁收粟一百四十石。良田八十亩,瘠田五十亩岁收粟百八十五石。问二色田每亩岁收粟各若干”等等。

严修认为,中学的核心在理,西学的核心在算,于是在考试中增加了算学一科。通过考试所选拔的人才,不仅要精通经史,还应当通晓时务,熟悉洋务,能济世经邦。这体现了严修全方位的人才观和“教育救国”宗旨。严修在试题方面所作的革新意义重大。

二、革除考试流弊

明清两代,朝廷在贵州推行选贡员,乡试、会试不限名额。邻近省份生员窜入贵州考试,形成“冒籍”现象。两朝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清查,基本保证贵州士子不受影响。如乾隆时期贵州学政陈筌提议建立生员履历档案等,这些措施有利于考试公平。但贵州科举考试积习仍多,有“通关节”、“倩枪”、“顶替”、请谒勒索、贿赂等现象,考试风气不正。还有枪棚、冒棚、财棚、镖棚。冒棚冒充幕友、书吏家丁诈骗钱财。镖棚则是这几棚的保护伞,“为三棚之护符,有祸则挺身急难者也。棚者指其总会处所而言”。以及带石子、买座子等。前者指府试倩人入场,院试本童乃到;后者指“枪手探知某童不到,买其名以入,为场中放枪计”。考试流弊较多。

严修用什么策略治理这种弊端呢?本着奖惩严明、恩威并施和重视引导的思想,在莅任之初,严修即颁发告示,勖以敦品励学,讲求实用;要求各府县学举荐优行生员,量予提升等第,以示鼓励;对其中的低劣者,即由各学申报,批准革除。严修还勤加劝导,对于气质未化者,先诱之以读书;勉励基础扎实的生员、童生学以致用,以期成才。严修深感“科法之弊,人才之衰,至今斯极。若使一无变通,似于作育之道,亦有未尽”,大胆地设法革除考试恶习。

一是严格要求跟随督考的人员。“申诫承差,勿递夹带;申诫皂班,勿卖放;申诫稿房亲供,勿加平”。严修首先严格要求身边人员以及所有考务人员,杜绝一切陋习。

二是打击窜号。对于考试时乱窜号的考生,将其逐出考场。

“点名时两号忽大哗,询之,则有一人乱号,由西而窜入东号也。呼之至,丁名泽昭,瓮安人也,乃逐之出,旋悔之矣。”清代规定,在考试过程中,考生不可以移席、换卷、丢纸、传递、说话、顾盼、吟诗等,一经发现就严加追究。

三是严厉打击枪手(替考者)。这是最严重的流弊。查出枪手,立即交给提调处理。提调全称叫提调官,由各府的知府或直隶州厅的知州、同知构成,负责办理有关考试的一切事务。严修动员考生、廪保和参加考试的人员大胆揭发、扭送枪手和揭发一切违纪行为;对于大胆揭发枪手的考生,查实后进行奖励现金或提升等第。“发赏格牌:扭送枪手、枪架及招摇撞骗者,皆赏银十两,文生则提一等。廪保攻出枪替亦提一等。童生攻出枪替奖银五两并准先作佾生。应得奖银者届时牌示日期,不出三日当堂给领。”此举措,弘扬了正气,鼓励了考生,收到实效。如冒名替考的童生被其他童生入而扭禀,“乃交提审讯,扭禀者名杨开第,古州童也”;“巡捕白:枪手供系龙吉祥,湖南人。本童石大用已逸”;府学李登瀛雇枪入场,廪保龚绍先攻出;有顶替黄培元之名入场者,被廪保扭禀;黔西廪保张义珍、胡光瑃攻出枪手陈各辅;有时一天查获枪手二名。

1895年8月12严修上《奏报上游岁试事竣》折,谈到贵州“考试之弊,莫大于枪替”,认为贵州承平既久,文教渐开,有志之士,颇知向学,这是他整饬所收到的初步效果;但因地处边瘠,士子大多偷安,出现弊端在所不免。这种弊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继续整顿。

严修很有经验,详查枪手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认为凡自称昨夕到晚的,都是由廪保为其掩饰。如查吴文熊,“令其细认,解其冠,抚其头,谛审良久,犹日是也。已而吐实,又顷之,本童至,自称昨夕到晚,求赏补名,盖欲掩其顾枪之罪”。将枪手和本童并交提调处理,“其派保同众客诘免议。”严修责成提调严审枪手、枪架,既,又捕其同党以及考生本人;查实后革除廪保,铲除后患。如云南朱姓在童考中冒府学毛锦洲名,黄志镛等攻出,施秉文童邓嘉全攻出枪手田荣顶镇远县龙锦云;把枪架车二辆枷号于棚下;讯问廪保知情与否。

严修重视及时奖励攻出枪手的考生,革除廪保。“绥阳文童刘仁霖攻出枪手一名,冒李光昌之名入。……傍午奖刘仕霖五两,当堂给领,再三逊谢,乃拜而受。”将刘仕霖准先作佾生;奖励攻出枪手吴永鑫的李祖懋、熊光镜二人。“盖戳时西月二号瓮安童生宋光煊喊攻西宿六号之伍思仁非本名……认保刘湘士斥革。……西月二号之童生准作佾生,以示鼓励。”对于攻枪之廪生黄志镛,在发榜后提长等第,其余人共奖十金。受奖励的生徒不敢领奖,这说明当时流弊的顽固。“攻枪之奖金十金,昨已当堂交宋绍锡矣,本日点名熊广文持原银固称,该生等不敢领,而提调别以银一封言府署代备,遂听之。”

四是严禁夹带。为了防止考生作弊,考前宣传教育,通常牌示“童生不得怀挟”,或“发禁止怀挟牌”。严修临时改变出题范围,如改四书题为经题目,以防夹带。这说明要纠正考风,必须有有应急措施。严修这种办法值得借鉴。

五是详细核查笔迹。严修和他的同官们采取认真核对考生笔迹以杜绝枪替,如张五的试卷,正场文极佳拟首选,复试时,笔迹不符,府考与正场卷亦不符文理,对于该考生,严修决定不予录取。“乃摈之,相与院惜者久之。”对准备首选的车致陆,“本日点名不到,廪保以出场即病对”,核对其连续三场试卷,发现文理不通,面试时文理亦不通,严修判定作为两人所为,于是摈弃该卷。严修感叹,“微荣弟之细心,吾或不察也”,险些误判。另外,褫革雷同试卷的考生,并发戒饬牌。核查试卷笔迹是否相符合至今仍有价值。

六是严厉打击贿赂、勒索。“府属有于卷中粘写贿买等语者,延提调入,令传讯之。”“武童陈云熊廪保聂德彰勒索,扣留竹本,未得覆。聂科考二等,发落时勒令取竹本来,午后,令陈补卷。”

七是重视复试,杜绝舞弊。这是重要的环节。为了杜绝武举考试请人代射箭的流弊,严修认真核对报名册,详细记录考试成绩。重名的武童,容易形成冒名现象,严修重视复试,核查初试与复试成绩是否相符。如黄德煜、黄德煃案,二人实系一人,初试由黄德荣完成十一弓,复试时黄德煜却不能开十一弓,成绩不符。严修严惩该案,“革之不足蔽咎也,各枷号三月复牌示以莫让元易其名,廪保发学戒饬。”对于复试文理不合、笔迹不符的考生,一律不取。“县属西张伍一卷,正场文极佳……拟首选矣。本日招覆,笔迹不符,府考与正场卷亦不符文理,乃摈之。”

严修也体恤考生,策略有一定灵活性。比如对于岁考文生生病,允许其补考。“昨日岁考文生,有患病者二人,其一执卷苦求,问所欲,盖恐因不完卷而误科考,又恐另日补考而学中索卷费也。乃属以明日若病好,即随经古覆试者同来,仍用原卷接写,不须另备,乃诺而去。”对于答题目不完全的考生令其补考。严修还奖励幼童背经能手。

严修的措施收到实效,扭转了士风。这是贯彻其选择“朴雅之才”,罢黜“浮华之士”指导方针的结果。按试下游八棚完毕后,1897年3月3日严修上《奏报考试完竣摺》,认为贵州存在替考现象的原因是“惟各属地多插花,籍贯最易溷淆,枪替在所不免。”严修对此严惩不贷,“按临所至,严谕廪保,细心辨认,并示诸童,互相纠查,如能指攻确实,格外奖赏。作奸之徒,闻风敛戢。”各棚均安谧无事。“惟防弊固考政所宜先,而育才尤今日之急务”,“贵州士子,大半工半读心思静细,气质沉潜,于格致之学,极为相近。所惜僻居边峤,风气未开,因循者或坐废居诸,拘墟者又专攻帖括,以云远致,犹病未能”。怎么做?严修认为,“惟有督同各学教官,随时激励,破其固陋之见,启其振奋之机、冀储有用之才,以仰圣人作为之意”。先有防范措施和完善的考试政策,并在考生中作宣传教育,晓之以理,固然重要,但仅能治理考试流弊的标;只有破除专攻帖括之试的陋习,培育中学西学兼通的新型人才以备国家之用,才能从根本上革除考试流弊,由此,革新贵州教育的关键在于标本兼治,严修颇具远见卓识。

三、革新书院课程

1897年,严修在学古书院进行教育改革尝试。他捐赠薪俸购买西学书籍;从全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遴选四十名优秀学生进行分斋教学;拟定《学古书院肄业条约》。该约指出:“诸生宜谨守学规,笃信师法”;诸生宜恪守礼法。“静存动察,躬行力践之实。……院中各办役,或言语不逊,或呼应不灵,诸生则白诸监院,戒之、惩之、甚者遣之。”“绳督虽严,而体恤亦至;课程虽密,崦休憩有期。师为通儒,友并佳士,书城坐拥,舷歌晏如。”传统文化与西学并重,学生务必守学规、师法、礼法,躬行实践,严格作息,注重交友和行为习惯,奠定了书院培养济世之才的基础。

严修在南书院主持督导,促成学生全面学习。当时所开的西学课程仅算学一门,虽单一,但体现了严修重视科学的思想。不通中学则体不立,不兼西学则用不周。贵州根本没有西学师资,从湖南请师亦未到。严修革新课程的目的,在于拯救时弊,正如其《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所说,“以变今为切要,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件,或算学律学,擅绝专门,或格致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险,或工测绘之长”,所有救时之科目统立经济专名,“以别旧时之科举”。严修大胆革新,开启贵州近代教育。

四、创设官书局

有感于贵州学子文风有所上进,但见闻太陋,志趣不广,没书可读;贵州地处边远,运书困难,1896年10月严修拟定《谨议设立官书局章程》,按照广西的方法,把经史子集中最重要的,各印十部,作为翻刻底本。严修提出五条:书局归资善堂;酌筹经费,每年约三四千金;司事人不必多;考虑书籍销路;书价从廉。此章程力求做到:用款少,购书多,流通各府州县,以扩大士子眼界,减价出售,体贴寒士。为了敦促各府州县学课士读书,严修还规定,根据弟子读书多寡,作为学官奖励的参考。“惟黔之为地,既僻且贫。惟其僻,故求师难,求书亦难,虽有高材,终不免囿于闻见,受业日夜思培养之方,而才识所拘,未能得其要领。又近日当务之急,若学堂、艺院、书楼、译馆诸盛举,朝廷已俞允行;虽在夙夜焦思,私心不能无郁郁者也。”严修一心为着振兴贵州教育,但贫瘠和地处边陲的现实,阻碍了严修施展抱负。

严修采纳谭芝云的建议,“运各省局本如天津例,由海入江,道常德”,省外的书籍从常德从水路运至镇远,再用马驮至贵阳,仿天津例,设立官书局。要求学生购读《时务报》,“改通饬各学劝谕诸生购阅《时务报》”,“《时务报》以书局作代派处”,书局成为宣传时事的机构。

官书局刻有当时宣传西学的书籍,如《西学书目表》、《提要总序》;数学书籍,如《算法须知》、《代数术》《代数启蒙》。“送劭吾《西学书目表》五部,局《书目》五本。”“又新刻《提要总序》样本。……玉峰借去《西学书目表》及《读西学书法》。”以及目录学书籍,“议刷印《书目答问》事。”“所论中华人士,困于帖括,自蔽见闻,及坐困于人,不揣其本等语,尤为切中时弊。能本其意培育人材,不特裨益地方,实可挽回此运。”官书局打开了贵州士人的眼界,有利于培育人才。

五、结语

严修自走马上任,即积极整顿贵州教育,督考岁试和科试,革除考试流弊,创议开设书局,变通书院,创设算学,严格课士,奖掖学生,学业致精,捐薪俸购中西图书,开启了贵州士子读书的风气;急士子之所急,脚踏实地,孤诣苦心为贵州教育尽力;“其学通,其识卓,其力坚,而其心尤是令增感矣”,被严修教泽的士子“从此无论穷达,互相劝善规过,成美救失。有不如约者,近者面数而谏,远者贻书相规。务期前不负古人,后不负来者;上不负国家,下不负生灵。斯为不负学,不负会,不负知己也”,立下报效国家和造福人民之大志。基于整饬贵州教育的实践,离黔之际,严修上《奏请设经济专科折》,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从救国救民的高度率先提出改革科举制度,设经济特科,选拔内政、外交、律算、格致、游历、测绘等人才,“标准一立,趋向自专,庶几百才绝艺,咸入彀中,得一人即得获一人之用”,“今人才凋乏,患伏无形”原因是“科举既未能骤变”;改革科举势在必行,“非有旷世非常之特举,不能奔走乎群才;非有家喻户晓之新章,不能作兴乎士气”,严修催生了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

清代大约九十任贵州学政,但真正转变学风、培育人才、严格督学者仅洪亮吉、程恩泽和严修。如果说洪亮吉开启贵州经史之学,程恩泽提倡朴学和识拔郑珍等奇才,那么严修则推动了贵州教育近代转型。1929年天津《大公报》发表的《悼严修先生》评价其高尚人格:

“就过去人物言之,严氏之持躬处世,殆不愧为旧世纪一代完人,而在功利主义横行中国之时,若严氏者,实不失为一鲁殿灵光,足以风示末俗。”

综上所论,严修在贵州督学三年,积极勤恳,大胆采取有效措施革除科举考试中的种种流弊,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严修对扭转考风、推动文教、开启士子发愤图强、推动贵州教育近代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整饬教育的措施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借鉴意义举措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克拉克财富分配理论对中国财富分配现状的借鉴意义
邓小平的农村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唐代官吏考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启示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
职业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浅析
重温《补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