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中国式游学”
2014-09-10张岩
本刊记者 张岩
接待资源有限、境外培训机构课时昂贵以及其他各类支出大,导致游学的组织机构通过多安排景点、减少学习内容来找回成本,保证收益。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当下正值暑期,对于从学习中暂时放松的学生们,尤其是那些刚刚经历了中考和高考的学生,暑假游学无疑是一种劳逸结合的流行度假方式。但是,随着游学人数的日益增长,游学名不副实、产品价格不透明、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和缺陷也逐一浮出水面。
80亿的诱惑
游学源于国外的修学游,主要是指国家之间文化教育交流的旅游形式。此种旅游活动不仅让学生学玩两不误,而且让教育和旅游两个产业和市场也相得益彰。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出游的修学旅游十分盛行,并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在十年前,游学可能还被当做“高端”的旅游产品,更适合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家庭。而如今,随着出境游的普及,游学早已成为普通的大众旅游消费项目,并且每年游学人数增长迅猛。据中国首家教育推荐引擎决胜网统计,2013年的中国游学市场规模达到60亿元,并以每年30%的比例复合增长。预计2014年海外游学人数将超过30万,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元。
游学本身就是教育业与旅游业的交叉行业,因此其产品价格也普遍高于同目的地的深度游产品的1—3倍,这也就意味着游学的组织机构更容易从中获得更多利润。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诱惑,教育培训机构与旅游企业必然在假期的黄金游学时段疯狂争夺这个市场。
“相比教育培训机构,一些旅行社推出的产品教学部分都相对薄弱,专业性不强。很多家长因为更关注价格的高低而忽略了这一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李又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游学交流中,学生不是走马观花的游客,而是要切实感觉到不同文化的存在,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与接受,才能做到兼容并进。这才是游学的意义所在。
游与学之间的天平
“以前也赶时髦带孩子去过一次,但是感觉上还是以旅游为主,根本学不到什么,除了安排两次外国学生的见面交流会和上了三四节文化交流课程之外,其他都和普通的旅游团完全一样。”李女士是沈阳一家医院的医生,去年带着刚刚参加完中考的儿子参加了一次加拿大游学体验活动。“早知道是这样,还不如直接报旅行团,费用也能节省不少。”她说。
“目前中国的游学组织机构主要还是教育机构、留学中介与旅行社,模式上有全程均由一家机构独立负责的,也有分工合作的形式,当下市场上的游学产品后者居多。”浙江省中旅出境中心总经理章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暑假是游学的高峰,游学时间通常在两个礼拜,不超过一个月,一般旅行社和留学机构会有合作,安排一些语言课程和校园交流体验活动。最受欢迎的项目就是名校游,报名参加游学的大多数家长都是抱着让孩子开阔眼界、文化体验这样的目的和初衷。”
在查阅了中国国旅、中青旅、携程、英孚教育以及一些学校相关的游学线路之后,记者注意到, 针对学生推出的线路各有不同,名目繁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学生夏令营、课程学习班以及文化体验游学三个类型。而最后一种最容易打着修学游的旗号,实质上变成了只从事一些普通观光游览的“亲子游”。花费上万元,在国外呆几天,修学内容往往只占不到三成,因此很多学生家长对这种“只游不学”的现象表示质疑。
尽管教育部7月14日专门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对中小学学生寒暑期赴境外“游学”团体的教学内容、时空跨度和安全责任机制都等做了规定,其中特别指出,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二分之一。但是由于这种旅游与正规修学游线路接近,也有学校活动等内容,令游与学的比例分配很难界定。
“能够暑期接待的国外院校资源有限,而且国外的教育培训机构的课时费昂贵,加上场地使用费、举办活动的费用等支出,导致一些旅行社为了找回成本,通过多安排景点、减少学习内容来平衡,保证自己的收益,而这自然违背了游学的初衷。” 浙江省中山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林超说。
监管频现盲区
2013年7月7日凌晨,韩亚航空公司波音777客机在美国旧金山机场着陆时失事,机上两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出境游学夏令营的浙江籍中学生遇难。事后经查,游学团的主办方江苏镇江博悦国际交流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并不具备承办游学团的资质。由“究竟谁来为游学学生的人身安全买单”这一问题,暴露出中国游学市场监管的巨大漏洞。
国人心中最理想的游学国家
在当前提供游学项目的三种机构中,留学中介机构既不受旅游部门管辖,也不归教育部门监管,只有公安部门出入境管理有条件审批监督,工商部门管理的是企业的注册和年检,对“游学”项目的实际操作安全、项目质量少有涉及。而留学中介机构的国外从业部分,甚至公安部门和工商部门都很难监管。就是这样的“三不管”造成的盲区,使游学中介机构长期处于法律模糊的“灰色”地带。
“这是个鱼龙混杂的市场,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组织方不断地压缩成本,不仅使游学团的质量下滑,整个行程还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海外游学市场的乱象与管理体制和法制保障缺失相关。缺少相应的行业监管,是导致“游学”项目质量良莠不齐、安全隐患严重的重要原因。
“关于国外游学夏令营的举办主要有公益性与商业性两种形式。目前存在问题较多的主要是商业性行为。”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娜告诉记者,为了保障游学期间的自身利益,学生家长要与主办机构签订委托协议书,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细化整个活动的安全保障和保险理赔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宜。“但是大多数学校和家长之间没有签订有关安全方面的协议书。游学团在学校、中介和地接方三方责任认定也是界限模糊。”她建议,相关政府部门要尽快梳理问题,强化管理,并借鉴发达国家游学活动发展的成功经验,适时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加快有关海外游学活动地方性法规立法进程,同时完善相应的保险及理赔制度,在发生意外伤害时可以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以避免或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