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个关键点提升学生信息道德素养
2014-09-09张青
张青
摘 要:高中生使用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学校德育难题。本文明确,只有信息技术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注重网络建设和机房管理,净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环境;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宣传信息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再组织学生参与信息道德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升信息道德修养,这样才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道德观。
关键词:高中生 信息技术 信息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信息技术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使用信息技术为我们服务的过程中,人们过多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忽视学生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信息技术的负面效应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形成阶段的青少年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提升学生信息德道素养,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点。
1 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信息技术教师若不为学生做好榜样,即使你将道理讲得再透,教育的形式再好,对学生的影响,都是苍白无力的。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穿鞋套进机房,教师也应该穿,要求学生不要打游戏,教师也不应该打游戏等。
2 创建健康的信息技术使用环境
(1)规范管理,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使用环境。首先,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机房作为学生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的物质基础——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息和习惯的手段。”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优化机房的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体做好两件事,一是做好机器的维护,使每台机器能正常工作,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二是机房环境与卫生,几盆小小的盆景可以让机房充满生机。干净整洁的环境可以让人心情愉悦,提高学习效率。
(2)技术支持,为学生营造健康绿色上网环境。要想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保证青少年健康上网,可采用技术手段来实现,如设置路由器,可过滤不良网站;也可使用软件,限制网站访问,如聚生网管等。这样就可以把一些没有用的网址屏蔽起来,同时也不影响学生上网学习、查阅资料。
3 在教学中开展信息道德教育
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一方面倡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不沉迷游戏、沉迷于聊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再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正确的运用网络,网络就可以发挥它应有的积极的作用”。
(1)宣传法律法规,让学生提高信息道德意识。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相关的法规相继出台,如2005年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06年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介绍身边发生的案例,如某某同学高中时成绩非常好,考取大学后因打游戏退学;又如某某同学喜欢研究黑客技术,侵入他人计算机造成损失以致锒铛入狱等。让学生在懂法、守法的情况下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2)选择合适案例,让学生真正理解信息道德内涵。信息技术课堂是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主战场,高中生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使用网络的机会很多,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堂的作用,挖掘德育素材,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如理论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课常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在案例选择与任务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让学生掌握哪些信息知识与技术,还要考虑让学生受到哪方面道德教育,如在讲授《信息的发布》一课时,笔者使用了案例《郎溪县十字镇的何某因在QQ日志上散布谣言被行政拘留》。通过这则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虽然是个虚拟的空间,但在网上发布信息应遵守行为规范。又如,在《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中,让学生用Excel里的函数制作模版为教师分析成绩;再如《报刊类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使用Word为本校排版校报、文学社期刊及学生作文选等;还有《图形、图像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中,用Photoshop设计作文选、期刊的封面等。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工作任务的同时,体会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服务于学校工作,解决各种问题,还能为生活、学习带来快乐。
4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信息道德教育
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道德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素养。为此,笔者在教学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建体验的机会。
(1)参加中小学计算机作品比赛。计算机作品比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例如,学生以《点击陪读》为主题制作网页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拍照、访谈等方法收集身边人陪读的经历与故事,建立网站,向学生介绍父母为孩子读书所付出的艰辛,使学生懂得了感恩。
(2)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来开展信息道德教育,可在高中生中使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和辩论赛等方法组织。例如,与政治教师在一起合作组织《模拟法庭》,以“网上发帖民事案件”作为案例,由学生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嫌疑犯等,通过现场举证、质证和辩论,模拟出当时庭审情景,生动展现民事诉讼的程序与规则,生动演绎“网络发帖也要负法律责任”的道理。
(3)开展主题班会。主题班会能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道德要求,促进学生道德主体的自我形成与自我发展。例如,可结合班会,开展“远离网吧”主题班会活动,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了解了沉迷于网络游戏、色情小说、结识网友带来的负面效应及不良后果,也坚定了远离网吧的决心。
(4)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信息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活动整合起来,创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例如,在学校组织的以“新时期农村扫盲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资料,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深入农村使用多媒体给农民上课。此项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个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提高学生信息技术道德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行为养成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可能搞几次活动,做几场报告,学生道德素质就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教师只有为学生创建健康的使用信息技术环境,将信息道德教育融入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习得和强化,才能将信息道德知识内化为个人品质,更好地发挥信息道德的约束作用。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