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遏制奢侈 防止腐败
2014-09-09
几年前到某市一家招待所参加会议,原以为单位招待所不过是条件一般般的吃住场所而已,不料到后眼界大开,深感什么叫孤陋寡闻,什么叫刘姥姥进大观园。
气势宏伟的门柱,两旁雄狮矗立,足有30厘米厚的酱红色大门,上面凸点着不知何种寓意的装饰。两名身着制服的门卫严肃地站在大门两侧,汽车驰进时立正行礼,俨然一副“大衙门”派头。进了大门是另一番景色。已经进入初冬,院内却一片生机盎然。南方的植被,这里应有尽有,小桥流水,翠竹园林,假山秀庭,如果事前不知道来到何处,一定以为此时置身于江南春土。
餐饮丰富的一点不逊色于星级宾馆,客房豪华的更是令人“大惊失色”。每套客房,几乎都是客卧两室。备有电视机两台,卧室、客房各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电话机竟然配了四个:客房茶几上,卧室写字台上,床头柜上,厕所马桶墙壁上。
回来讲给朋友听,以为会大吃一惊。谁知听罢笑笑说,这算什么,你还没看见房间里可以洗温泉,室内可以游泳,打网球,甚至还能打高尔夫球的招待所呢!
的确,不是亲眼所见,真想象不到竟会有.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所谓内部招待场所。这是何等惊人的奢侈,又是何等可怕的腐败!日前海关总署天津培训基地被曝光,其实仅是冰山一角。全国类似的所谓“培训中心”到底有多少处?恐怕难以说清,光分布在全国各大风景旅游区周围,用公款建造的各类招待所、培训中心,就不会是个小数。最近,国务院法制办网站公布《楼堂馆所建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指向再明确不过了,目的更是不言而明。
建楼堂馆所,钱从何处来?答案:百分之百公款。当然公款也不是一条来路,有财政拨款,有“结余资金”,有巧立名目收费所得,还有财大气粗的垄断机构钱多得没处花,总要找个地方花钱,于是便“置地建房”。可以说,没有公款支撑,就没有花样百出的各种楼堂馆所。建了楼堂馆所做什么?当然都有些美其名曰的“正当理由”:办公,接待,培训。既“方便”,又“节省”,同时还能显示一下实力。“方便”,是肯定了,自己说了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约束,何乐而不为?“节省”,那是谎话。表面上看,自己打理,应该省去一大块费用,但事实上,几乎没有一家自管的楼堂馆所是赚钱的,全都赔,有的赔得一塌糊涂。但大都垮不了,最后实在支撑不下去了,领导大笔一挥,公款支持,万事皆体。至于实力问题,纯粹是沽名钓誉。要么是装腔作势做给人看,要么是为了取悦上级领导,证明自己有能耐。豪华又实惠的场所谁来享用?第一位的当然是方方面面领导,如顶头上司、业务部门和周边单位的权贵,大前提是对己有利,投之以李报之以桃。排第二位的是业务关系,不能白享用,基本点还是落在利益上。互通有无,互惠互利。满足了前两位,剩下的是面对“社会”,当然以盈利为原则。虽是“小利”,有毛不是秃子,能挣一分是一分,否则领导们和“关系们”留下的窟窿靠什么弥补?
说白了就是拿着国家的钱瞎折腾。
浪费、奢侈是腐败的前奏。大肆建造楼堂馆所,不仅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而且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国家工作人员的特权意识,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腐蚀了干部队伍,动摇了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前苏联特权阶层,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过着“特殊待遇”的生活,表现之一就是“宅第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均有一处或几处别墅,少则花几十万卢布,多则糜费上百万卢布;凡是名胜地、风景区、海滨、避暑胜地,几乎全部被大小官员的别墅所占据。连叶利钦为此都感到“过分”,在回忆录中揭露抨击。前苏联解体,是腐败结果的最好注解,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反面教材,不能不引以为戒。
党风政风好转,要靠具体行动体现。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控制和规范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是利国利民之举,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封杀”楼堂管所建设,不光是节俭的简单概念,关键在于由此遏制奢靡之风,进而防止腐败。这个意义更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