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海洋水产养殖的第三次浪潮

2014-09-09

商周刊 2014年13期
关键词:扇贝贝类海湾

海湾扇贝引种成功后,在与山东、辽宁、河北等水产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海湾扇贝育苗和养成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初步形成产销两旺的海水养殖业,在我国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

我国的海洋水产养殖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共出现过三次浪潮,均是从青岛发起,再推向全国。

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第二次是80年代以来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第三次是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黄渤海海域的浅海养殖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海带价格大幅度下降,在山东南岸沿海甚至全部停产;刚兴起不久的紫贻贝养殖业,因产品销路不畅也难以持续发展;栉孔扇贝尚处于试养阶段,还未形成商品。海水养殖业面临严重滑坡的态势,沿海许多养殖单位无所适从。

在这种大背景下,80年代中期,由我率领的海洋所贝类实验生态组经综合科研成果慎重选定,引进美国海湾扇贝,从而掀起了我国海洋水产养殖的第三波浪潮。

国产扇贝、日产扇贝与美产扇贝

过去,我们养国产的栉孔扇贝成本较高,国家采取补贴,养一亩,国家补贴1000元。然而,若是做实验,补贴1000元财政尚可承受,若大规模生产,财政就难以负担了。于是,必须考虑选一种适合我国养殖的、养殖成本又较低的扇贝。

为此,我们选了两种,一种是产自日本的虾夷扇贝,个头很大,价钱高;另一种是来自北美的海湾扇贝,个头虽然不大,但是长得很快,当年就可收获,生产就可以发展起来。

1981年我们开始引进虾夷扇贝,引进以后能育出苗来,但是在山东水温较高,尤其是夏天的青岛不适合养殖对水温敏感的扇贝。于是,1982年我们转而引进海湾扇贝。

海湾扇贝是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一种野生贝类,以其生长快速著称,养殖一年就可达到商品规格,在美国贝类生产中居第四位。我通过对社会、经济、海洋环境与生物学等多方面比较分析,推论海湾扇贝引进我国并实现产业化是可能的。其一,理论上,北半球大西洋西部边缘海与太平洋西部边缘海海水温差均较大,有利于相互双向引种;其二,栖息在这种环境-的海湾扇贝适温范围广(-1-31℃),有利于在我国沿海推广;其三,海湾扇贝生长快,比我国原扇贝养殖生产周期缩短一年以上,可降低生产成本;其四,海湾扇贝养殖产品可以出口。

扇贝类动物主要生活于潮下带,露空耐力较弱,长途运输不易成活。从国外绕地球半周的遥远距离引种谈何容易,特别是离开海水容易死亡的扇贝。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赵晋德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刘瑞玉院士及吴超元教授等支持帮助下,于1981-1982年先后三次引进亲贝。由于交通不便和经验不足,前两次带回来的种贝都没能成活。第三次,我去了美国。1982年12月16日,我从美国带回128个,至翌年1月26日只剩26个,成活率为20.3%。为了照顾好这26只扇贝,我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吃住在研究室,没有白天没有夜晚,更没有节假日、星期天,全组同事们都被这远道而来的26只“宝贝”累得精疲力尽。一双双疲惫的眼睛,都在期待着小扇贝的降临。不负众望,一个多月以后,小贝苗终于诞生了。看着这一粒粒小贝贝,大家忘记了辛苦、忘记了疲劳。

攻克养殖技术

第二年,培育出第一代种苗,分散到青岛胶州湾试养。实验以后,大家都感觉很惊奇,这个扇贝长得这么快呀,养殖半年后就可以收获了。事实证明,海湾扇贝能适应我国海域环境并能正常发育繁殖后代。

然而,小贝苗的诞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更加艰苦的工作还在等待着我们,我们又开始进行扇贝养殖技术的研究。那段时间,我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海湾扇贝身上。育苗时,日夜守候,观察亲贝产卵、孵化,并精心护理幼苗;试养时,就乘舢舨漂浮海上观察苗情。

1983年5月1日,课题组将各容器中的苗集中于2立方米的水槽中,逐渐降低水温(12-13℃),以便移到海上养殖。5月中旬,分别将它们移到黄海胶州湾、青岛太平角及福建罗源湾进行养殖试验。海湾扇贝在胶州湾生长良好。9月2日,平均壳高达45.2mm,体重20.5g。9月壳高增长略转慢,下旬达到商品规格。12月中旬平均达近6cm。就体重论,9月以后仍然明显增长,12月中旬平均达45g,使我国扇贝养殖的生产周期由两年缩短为一年。1983年秋,我们将亲贝分送给山东、辽宁、河北、浙江、福建等省的10余个单位。

1983年冬季,青岛气候较往年冷,胶州湾内最低温度达0.8℃,太平角海区低达1.7℃,均未发现海湾扇贝冻死,这表明任何季节培育的种苗都能在海中安全生长到商品规格,并且以其耐低温能力判断,辽宁沿岸也适宜发展海湾扇贝养殖。

经过3年的试验研究,我们解决了扇贝养殖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工厂化育苗工艺及全人工养殖集成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

走向工厂

1985-1988年课题组先后派出40多人次到山东胶南、崂山、乳山、蓬莱、威海、海阳等县市区蹲点推广海湾扇贝育苗及养成技术。1986年,在青岛市领导大力支持下,举办了全国性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成技术培训班和多次地方性培训班,为全国沿海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

1987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带着课题组,在研究所院里的一座风岗子上贷款办起了“贝类养殖技术开发中心”,当起了法人代表。工程一上马,我就提出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大庆式创业口号,从实验室搬到了工地上,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昼夜值班,指挥生产。当时我认为,创办贝类养殖技术开发中心的最终目的有两个,一是创造一个科学研究示范基地,为贝类养殖研究提供一片试验区域;二是利用该中心的创收,来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1988年6月是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培育出的上亿粒贝苗全部售出,前后仅仅8个月时间,就把当年的全部投资收回。北方沿海群众看到了发展扇贝养殖的大好前景,纷纷投资、争相邀请我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当顾问、作指导。海湾扇贝引种成功后,在与山东、辽宁、河北等水产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海湾扇贝育苗和养成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初步形成产销两旺的海水养殖业,在我国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

群体遗传衰退的遏制

随着全人工养殖年代的延长,在海湾扇贝的育苗与养殖生产中,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生长速度减缓,商品贝体型变小,肉柱得率下降,并且出现贝类疾病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当务之急是重新引进亲贝,通过育苗与养成实验,评估其养殖性状,以便更新我国海湾扇贝养殖群体的种质,达到复壮的目的。

1991年12月,我赴美与有关单位联系重新引种事宜,得到华盛顿大学赵晋德教授的支持,他从加拿大联系到一批海湾扇贝种贝,课题组经过实验与观察结果表明,与全人工养殖第11代的原海湾扇贝比较,新引进海湾扇贝中间培育过程的保苗率,以及商品贝的肉柱得率等均比较高;养成过程中,贝体生长较快、抗逆性强、活力与附着力较大。这些优化的养殖性状说明,通过重新引进海湾扇贝种贝的途径,已经达到使养殖群体复壮的预期目的。

1994年我们培育出约50亿粒新引进的海湾扇贝稚贝,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海湾扇贝养殖群体的种质更新。“海湾扇贝引种复壮研究”课题属于中国科学院“八五”重点科研项目,1993年12月通过青岛市科委组织的鉴定,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青岛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的海洋水产养殖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共出现过三次浪潮,均是从青岛发起,再推向全国。第一次是海洋藻类养殖浪潮,第二次是海洋虾类养殖浪潮,第三次是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

(讲述人张福绥,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贝类养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文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endprint

猜你喜欢

扇贝贝类海湾
半封闭的海湾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低碳效应评价
QuEChERS-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贝类中6种亲脂性贝类毒素
扇贝的眼睛在哪里
扇贝的眼睛在哪里
人鱼海湾
烤扇贝:贝壳反复利用,壳比肉还贵
初识海湾女神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贝类水产品中汞的形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