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现代音乐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索

2014-09-09谢俊山

艺术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现代音乐群众文化关系

谢俊山

摘 要: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人们抒发情感的常用途径。本文围绕现代音乐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首先介绍了现代音乐和群众文化的概念,其次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群众文化音乐创作方向,包括突破传统歌曲创作模式和在创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元素,以期推动现代音乐在大众群体中得以更好地传播。

关键词:现代音乐;群众文化;关系;探索

0 引言

音乐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群众文化是一种诞生于基层群众且在普通百姓之间传播和丰富的大众文化。[1]音乐和群众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研究这一关系,既有助于完善现代音乐,又有助于加快群众文化建设,甚至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研究现代音乐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下面将围绕这一点进行深入探索。

1 现代音乐

从历史视角来看,所谓现代音乐可以理解成1900年之后的音乐。广义的现代音乐包括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以及通俗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感特征。狭义的现代音乐指的是和之前各个时代有所区别的流行音乐或者通俗音乐,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之一,包括乡村音乐、摇滚音乐、爵士音乐等。[2]总之,现代音乐是音乐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特色鲜明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

2 群众文化

人类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范畴,集历史性、多元性以及综合性于一身。群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就理论视角而言,群众文化属于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活动,能够借助多种方式开展,能够很好地满足普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虽然被定性为一种带有业余特点的娱乐方式,然而能够让人们自娱自乐的同时陶冶情操,表现出广泛的教育性以及普及性。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一而足,这是其广泛性的最直接体现,该特点是由两大因素共同决定:一是参与群众具有广泛性。例如,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等。二是涉及的文化具有广泛性,涉及包括社区文化、军营文化以及餐饮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3]

3 现代音乐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现代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现代音乐具有易流行的特点,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可,现代音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心理层面的需求,能够丰富人们的音乐知识,培养和提高人们对于音乐的鉴赏水平,音乐是人们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属于美的一种典型存在形式,将诸如此类的美有机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够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更加充分地展现现代音乐所具备的一系列社会功能,[4]进而推动音乐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有关调研发现,现代音乐和群众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即广泛性、娱乐性、时代性,上述关联性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现代音乐在群众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性。

(1)广泛性。在当前的群众文化中,不同文化形式陆续形成,并融入人们的生活,现代音乐凭借其广泛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儿童到老人,几乎所有人均会哼唱几句现代流行音乐。由此可见,现代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正是其广泛性的客观体现。

(2)娱乐性。现代音乐的通俗音乐作品,其题材通常取自日常生活,主题多于爱情有关,消费群体以普通群众为主。所以,该类音乐作品比较关注自身的娱乐性以及消遣性。该类音乐作品的通俗性使其能够在普通群众之间广为流传,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有了主动参与表演的机会和可能,如此一来,增加了能动的空间以及乐趣,人们在表演或倾听过程中得到身体和心灵上的放松与享受。所以,通俗音乐更加关注和强调自身的娱乐性,“娱乐性”已经成为通俗音乐的一大主要特征。现代音乐中的绝大部分也表现出娱乐性这一特点。[5]

(3)时代性。群众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具有大众性特点的社会文化,其从一个相对宽泛的视角来表现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状态。与此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每一个时代均有着属于自己的代表作品,现代音乐也是如此。代表作品的转变能够间接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由此可见,其发挥着一种特殊风向标的作用,表现出一定的指引性,[6]指引人们对群众文化进行更深入挖掘,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4 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应把握的原则

(1)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应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群众文化音乐创作虽然表现出鲜明的群众性以及通俗性,然而在创作时仍需坚定自身的艺术追求,特别是不断发展的和五花八门的现代艺术。对于现代艺术创作而言,对个性化的追求和表达是其一个显著特点,这几乎是所有艺术创作者不断从自身和他人身上寻求答案的经久不衰的命题。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仅要遵循相关的创作理论,而且要不断捕捉和深化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创作灵感,从而充分融入和展现作者本人的个性化感受。至于创作者通过何种途径来寻找和把握自己的创作灵感,同时最大可能地展现其独具匠心的艺术个性,一方面需要创作者具有深厚的音乐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要求创作者具有与众不同的音乐感觉,或称之为个性化的艺术思维。

(2)传统音乐在传承中和现代音乐有机结合。从我们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只是在这种关注当中充当了材料的角色,而作品中更为根本的结构框架及调式体系等元素则建构在西方的学院系统之上。中国作曲家的创作应有中国音乐文化建立的自觉性,而现在已经到了让西方的学院系统来适应、妥协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的时候了。只有做到对中国本土文化真正的尊重,中国的新音乐才能在未来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还需要广大音乐人和音乐工作者不断是领会传统音乐的精华,保留传统音乐中可取的部分,加入现代元素,让传统音乐升华,并且更便于流传,这样的传承才是真正地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同时,在当今人类已打破一切物理阻隔和障碍的全球化背景之下,艺术的创造者也应打破心灵中的壁垒,消灭内心无形的界限,让未来艺术的开放性和不可预见性为我们的音乐创作打开大门。

5 群众文化音乐创作方向

现代音乐应积极探寻更为理想的创作方向,从而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下面针对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两个方向展开进一步探讨,即突破传统歌曲创作模式和在创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元素。

(1)突破传统歌曲创作模式。有音乐爱好的人,偶尔也会哼出属于自己的曲调,然而由于不懂五线谱,再加上不会记简谱,因而这一类曲调很难被记录下来,可能因此丧失了很多经典。建议有音乐爱好的人准备一个便于携带的可录式随身听,偶有灵感时,即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相应途径向会写谱的人寻求帮助,将其整理成一份完整的、可呈现的记录,再通过相应途径向会乐器的人寻求帮助,予以简单编曲,最后借助录音器材将其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出来,一个简单的音乐小样品便成型了,[7]甚至有机会广为流传。

(2)在创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元素。创作伊始便应树立创新意识,不可在创造之初便为自己制定各种条条框框,这只会让创造陷入固有模式,[8]没有新意,自然也就失去了创作的本意。首先,在创作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抛弃那些司空见惯的模式,摒除因循守旧的意识,从而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其次,在创作过程中,应使创作始终朝着新颖的方向发展,忌讳换汤不换药或者绕了一大圈再次回归到陈词滥调的原点。现阶段,很多音乐人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相关的电脑音乐软件以及录音制作设备,如此一来,便可以将创作中偶然闪现的灵感及时且准确地记录下来。[9]由此可见,在创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元素具有相当积极的实际意义。

6 现代音乐的现状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音乐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不同类型的音乐“齐头并进”,有机融入了大众的生活。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普通民众也能够随时随地欣赏交响乐和歌舞剧等供上流社会欣赏的高雅音乐,且不再受国界的限制。[10]国内外音乐开始广泛交流,并走上了一条彼此借鉴、有机融合之路。很多脍炙人口的国外乐曲也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

现如今,国家大力支持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极大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民歌的发展,人们更加热衷用歌声来展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文化以及风俗。音乐具有多重功能,除传统的娱乐功能之外,有时候还兼具一定的政治任务,[11]不仅如此,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民歌,虽然听众可能不明白其语言意义,但能够从中领略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即民族特色。

不同类型的音乐均具有相应的功能:伤心音乐能够宣泄听众的情绪,引起听众心灵上的共鸣;轻快的音乐能够使得听众的身心得到有效放松,让其沉浸在一个比较愉悦的氛围之中;激励音乐能够使得陷入人生低谷的听众重新焕发斗志,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和解决困难。所有音乐均包含有演唱者或者演奏者的一种感情的希冀和传达。现代音乐的快速普及,使得不同类型的音乐均有机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无处不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7 结束语

现代音乐和群众文化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两者不仅互为前提,而且彼此促进。整体而言,现代音乐在群众文化中将发挥如下作用:首先,现代音乐表现出广泛的宣传作用。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均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性和引导性,是群众文化底蕴和发展的一个外在表现,可以从多个角度对群众起到一个积极向上的宣传作用。其次,现代音乐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脍炙人口的音乐既便于传唱,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陶冶人们情操的基础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再次,现代音乐能够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升其娱乐品味。现代音乐在群众文化中以一种较为通俗的形式全方位渗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为群众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剑芸.浅论音乐审美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性[J].艺术科技,2013(11):95.

[2] 北京现代音乐节:关注西部让现代音乐走近群众[J].音乐生活,2010(08):20.

[3] 丁旭东.现代音乐审美文化解读及其传播与功能实现——基于北京“乐文化沙龙”的考察与分析[J].音乐传播,2013(01):99-106+48.

[4] 吴学东.浅谈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J].大舞台,2012(01):272.

[5] 许艺秋.探讨群众文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205.

[6] 刘健.谈电脑音乐技术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J].群文天地,2011(07):65-66.

[7] 李芳.当前广场群众文化中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探究[J].北方音乐,2013(10):58.

[8] 方冬青.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借鉴与现代音乐写作之间的思考[D].中央音乐学院,2010.

[9] 黄勃.唐代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J].音乐探索,2010(03):24-26.

[10] 李琳,武春荣.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李安明民族音乐和群众文化之路[J].民族音乐,2010(06):52-54.

[11] 毕源红,张震.科学技术的祛魅与音乐艺术的觉醒——解析现代音乐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矛盾的新视角[J].文化学刊,2011(06):52-55.

猜你喜欢

现代音乐群众文化关系
提升现代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四以”
浅析音乐审美文化大众化的原因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现状浅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现代音乐中的传统与创新元素
中国民族器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研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新西兰旅游界恶补“关系”开发中国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