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教学设问策略例析

2014-09-09丁世豪

中学化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教师

丁世豪

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从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表明,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如果不合理控制问题的跨度,学生往往会存在探究的困惑,出现思维的瓶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搭建好学生与教学之间的桥梁,在关键时刻、位置进行巧妙设问,给学生施以援手,点拨学生思维盲处,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并使之呈燎原之势,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如何设问这个话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望能促进学生更为轻松、有效地学习化学知识。

一、思维困惑时追问,衔接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立足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发展是思维的最佳手段,不过如果学生自主探究缺失了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就会遇到困难使思维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去,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细致地观察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欲知而未知,处于急于摆脱思维困惑的状态时,教师及时抛出设问,恰当地提问不仅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而且起到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

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设置了一道例题,由于学生挖掘不出题目情境中的隐含条件,导致问题解决出现了困难,笔者从学生的思维盲点出发,追加了几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衔接上了。

例题:某混合气体由甲烷、丁烷、乙醛混合而成,在同温同压条件下,混合气体与二氧化碳的密度相同,且已知丁烷的体积在混合气体中占总体积的25%,则甲烷、丁烷、乙醛的体积比是()。A.1∶2∶5B.2∶5∶1C.5∶2∶1D.2∶1∶5

这道例题涉及到三种气体的混合,直接摆到学生面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无法衔接,为了帮助学生衔接思维,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与二氧化碳的密度相等,那么两者的平均摩尔质量有什么关系?

问题2:如果混合气体是由两种气体混合而成,那么有什么方法?

问题3:题目中所给的几种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能不能将三种气体混合的问题转化为两种气体混合的问题去解决?

二、教学关键处设问,深化认知并拓展思维

设问还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高中化学知识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其关键之处,在内容的重难点处及时设问,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在核心处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在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中不仅深入理解重难点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硫的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从教学内容出发,“SO2-3的还原性”是教学难点,设问应该从课堂进度出发,紧紧围绕“如何把握并深化SO2-3的还原性”这一中心设置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S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猜测SO2-3的还原性如何?

问题2:在空气中Na2SO3能否稳定存在?

问题3:已经学过的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若在Na2SO3溶液中通入氯气,SO2-3还能稳定存在吗?

问题4:如果用稀硝酸酸化待测液,再加入BaCl2溶液发现产生白色沉淀,能否说明含有SO2-4?检验SO2-4应该如何选择试剂?

借助于以上4个问题,从SO2变换到Na2SO3,氧化剂从O2转换到氯气或硝酸,从SO2-3会被硝酸氧化的事实迁移到SO2-4的检验,设问步步深入,具有延展性,通过问题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了脚手架,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深化认知并拓宽了的思维,整个课堂,学生的思维具有主动性,教学效率高。

三、归谬性设问,加深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课堂上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课后在作业时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的现象,说明化学知识学习到内化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当然本文说的反复不是简单的、机械式重复,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发现学生思维盲点和模糊点,有时主动地进行归谬性提问,制造思维冲突,引发学生质疑,让学生在概念学习的初始阶段就进行辨析,通过这样的追问引导学生对自己化学知识学习进行检查。

例如,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这个概念时,容易出现思维混乱,为了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理解概念,笔者提供反面材料实施归谬性提问,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对疑点进行思考和辨析:

问题1: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就叫做物质的量浓度,是否正确?

问题2:将1 mol NaOH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 mol/L,是否正确?

教师通过反面材料对学生进行检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澄清学生在该部分出现的思维模糊点,减少在解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知识学习是呈现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和提升的,要正视学生的错误,甚至应该制造让学生“出错”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个方面更为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综合性提问,提升知识的应用和归纳能力

从高考题来看,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平时的教学,尤其是学习完某一部分知识后,要进行综合性提问,将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提出统领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认识高度得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

例如,学完化学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之后,可以设计统领性问题:

问题1:哪些角度可以判断一个可逆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问题2:平衡状态中的可逆反应,改变一个条件,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什么方向移动?举例说明。

设问是催生学生积极思考的催化剂,推动学生努力探究的发动机。教师应把握好设问尺度,瞄准设问时机,运用设问激活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体系,拓宽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收稿日期:2013-12-25)

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从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表明,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如果不合理控制问题的跨度,学生往往会存在探究的困惑,出现思维的瓶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搭建好学生与教学之间的桥梁,在关键时刻、位置进行巧妙设问,给学生施以援手,点拨学生思维盲处,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并使之呈燎原之势,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如何设问这个话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望能促进学生更为轻松、有效地学习化学知识。

一、思维困惑时追问,衔接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立足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发展是思维的最佳手段,不过如果学生自主探究缺失了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就会遇到困难使思维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去,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细致地观察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欲知而未知,处于急于摆脱思维困惑的状态时,教师及时抛出设问,恰当地提问不仅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而且起到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

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设置了一道例题,由于学生挖掘不出题目情境中的隐含条件,导致问题解决出现了困难,笔者从学生的思维盲点出发,追加了几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衔接上了。

例题:某混合气体由甲烷、丁烷、乙醛混合而成,在同温同压条件下,混合气体与二氧化碳的密度相同,且已知丁烷的体积在混合气体中占总体积的25%,则甲烷、丁烷、乙醛的体积比是()。A.1∶2∶5B.2∶5∶1C.5∶2∶1D.2∶1∶5

这道例题涉及到三种气体的混合,直接摆到学生面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无法衔接,为了帮助学生衔接思维,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与二氧化碳的密度相等,那么两者的平均摩尔质量有什么关系?

问题2:如果混合气体是由两种气体混合而成,那么有什么方法?

问题3:题目中所给的几种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能不能将三种气体混合的问题转化为两种气体混合的问题去解决?

二、教学关键处设问,深化认知并拓展思维

设问还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高中化学知识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其关键之处,在内容的重难点处及时设问,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在核心处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在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中不仅深入理解重难点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硫的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从教学内容出发,“SO2-3的还原性”是教学难点,设问应该从课堂进度出发,紧紧围绕“如何把握并深化SO2-3的还原性”这一中心设置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S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猜测SO2-3的还原性如何?

问题2:在空气中Na2SO3能否稳定存在?

问题3:已经学过的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若在Na2SO3溶液中通入氯气,SO2-3还能稳定存在吗?

问题4:如果用稀硝酸酸化待测液,再加入BaCl2溶液发现产生白色沉淀,能否说明含有SO2-4?检验SO2-4应该如何选择试剂?

借助于以上4个问题,从SO2变换到Na2SO3,氧化剂从O2转换到氯气或硝酸,从SO2-3会被硝酸氧化的事实迁移到SO2-4的检验,设问步步深入,具有延展性,通过问题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了脚手架,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深化认知并拓宽了的思维,整个课堂,学生的思维具有主动性,教学效率高。

三、归谬性设问,加深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课堂上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课后在作业时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的现象,说明化学知识学习到内化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当然本文说的反复不是简单的、机械式重复,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发现学生思维盲点和模糊点,有时主动地进行归谬性提问,制造思维冲突,引发学生质疑,让学生在概念学习的初始阶段就进行辨析,通过这样的追问引导学生对自己化学知识学习进行检查。

例如,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这个概念时,容易出现思维混乱,为了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理解概念,笔者提供反面材料实施归谬性提问,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对疑点进行思考和辨析:

问题1: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就叫做物质的量浓度,是否正确?

问题2:将1 mol NaOH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 mol/L,是否正确?

教师通过反面材料对学生进行检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澄清学生在该部分出现的思维模糊点,减少在解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知识学习是呈现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和提升的,要正视学生的错误,甚至应该制造让学生“出错”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个方面更为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综合性提问,提升知识的应用和归纳能力

从高考题来看,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平时的教学,尤其是学习完某一部分知识后,要进行综合性提问,将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提出统领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认识高度得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

例如,学完化学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之后,可以设计统领性问题:

问题1:哪些角度可以判断一个可逆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问题2:平衡状态中的可逆反应,改变一个条件,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什么方向移动?举例说明。

设问是催生学生积极思考的催化剂,推动学生努力探究的发动机。教师应把握好设问尺度,瞄准设问时机,运用设问激活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体系,拓宽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收稿日期:2013-12-25)

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从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表明,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如果不合理控制问题的跨度,学生往往会存在探究的困惑,出现思维的瓶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搭建好学生与教学之间的桥梁,在关键时刻、位置进行巧妙设问,给学生施以援手,点拨学生思维盲处,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并使之呈燎原之势,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如何设问这个话题进行简单的分析,望能促进学生更为轻松、有效地学习化学知识。

一、思维困惑时追问,衔接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立足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发展是思维的最佳手段,不过如果学生自主探究缺失了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就会遇到困难使思维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去,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细致地观察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欲知而未知,处于急于摆脱思维困惑的状态时,教师及时抛出设问,恰当地提问不仅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而且起到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

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设置了一道例题,由于学生挖掘不出题目情境中的隐含条件,导致问题解决出现了困难,笔者从学生的思维盲点出发,追加了几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衔接上了。

例题:某混合气体由甲烷、丁烷、乙醛混合而成,在同温同压条件下,混合气体与二氧化碳的密度相同,且已知丁烷的体积在混合气体中占总体积的25%,则甲烷、丁烷、乙醛的体积比是()。A.1∶2∶5B.2∶5∶1C.5∶2∶1D.2∶1∶5

这道例题涉及到三种气体的混合,直接摆到学生面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无法衔接,为了帮助学生衔接思维,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与二氧化碳的密度相等,那么两者的平均摩尔质量有什么关系?

问题2:如果混合气体是由两种气体混合而成,那么有什么方法?

问题3:题目中所给的几种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能不能将三种气体混合的问题转化为两种气体混合的问题去解决?

二、教学关键处设问,深化认知并拓展思维

设问还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高中化学知识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其关键之处,在内容的重难点处及时设问,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在核心处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在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中不仅深入理解重难点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硫的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从教学内容出发,“SO2-3的还原性”是教学难点,设问应该从课堂进度出发,紧紧围绕“如何把握并深化SO2-3的还原性”这一中心设置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S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猜测SO2-3的还原性如何?

问题2:在空气中Na2SO3能否稳定存在?

问题3:已经学过的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若在Na2SO3溶液中通入氯气,SO2-3还能稳定存在吗?

问题4:如果用稀硝酸酸化待测液,再加入BaCl2溶液发现产生白色沉淀,能否说明含有SO2-4?检验SO2-4应该如何选择试剂?

借助于以上4个问题,从SO2变换到Na2SO3,氧化剂从O2转换到氯气或硝酸,从SO2-3会被硝酸氧化的事实迁移到SO2-4的检验,设问步步深入,具有延展性,通过问题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搭建了脚手架,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同时,深化认知并拓宽了的思维,整个课堂,学生的思维具有主动性,教学效率高。

三、归谬性设问,加深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课堂上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课后在作业时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的现象,说明化学知识学习到内化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当然本文说的反复不是简单的、机械式重复,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发现学生思维盲点和模糊点,有时主动地进行归谬性提问,制造思维冲突,引发学生质疑,让学生在概念学习的初始阶段就进行辨析,通过这样的追问引导学生对自己化学知识学习进行检查。

例如,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这个概念时,容易出现思维混乱,为了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理解概念,笔者提供反面材料实施归谬性提问,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对疑点进行思考和辨析:

问题1: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就叫做物质的量浓度,是否正确?

问题2:将1 mol NaOH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 mol/L,是否正确?

教师通过反面材料对学生进行检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澄清学生在该部分出现的思维模糊点,减少在解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知识学习是呈现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和提升的,要正视学生的错误,甚至应该制造让学生“出错”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个方面更为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综合性提问,提升知识的应用和归纳能力

从高考题来看,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平时的教学,尤其是学习完某一部分知识后,要进行综合性提问,将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提出统领性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认识高度得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

例如,学完化学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之后,可以设计统领性问题:

问题1:哪些角度可以判断一个可逆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问题2:平衡状态中的可逆反应,改变一个条件,使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什么方向移动?举例说明。

设问是催生学生积极思考的催化剂,推动学生努力探究的发动机。教师应把握好设问尺度,瞄准设问时机,运用设问激活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体系,拓宽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收稿日期:2013-12-25)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教师
设问引导探究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