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领导开创苏北抗战新局面
2014-09-09马儒林
马儒林
1939年12月19日,刘少奇致电中共中央提出:江苏北部是有最大发展希望的地区。在苏北打开抗战局面,向南可与苏南抗日根据地呼应,扼制长江下游,直接威胁南京日本侵略军总部;向北、向西可与鲁南、皖东、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便于沟通华中和华北的联系,有利于新四军协同八路军,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因此,应确定把苏北作为新四军当前的战略突击方向,并建议中共中央指派江南新四军一部北上,华北八路军一部南下,合力开辟苏北,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
筹划新四军主力挺进苏北,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3月,在刘少奇等人的指挥下,新四军在皖东先后取得了定远、半塔集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为新四军东进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极好的时机。4月初,刘少奇与邓子恢等人率中原局机关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越过津浦路,抵达半塔集。
4月上旬的一天,刘少奇从半塔集北渡淮河,来到皖东北根据地的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机关所在地洛岗村。刘少奇在淮北工作了一个多月,对建党、建设根据地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的指示。
经过调查研究,刘少奇认为发展苏北可使华中与华北连成一片,苏北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他建议中央派部分八路军部队南下,协同江南新四军北上,支援江北新四军,大力发展苏北的游击战争。
1940年夏,国民党军事当局压迫新四军南调不成,转而企图将新四军全部赶到黄河以北,妄图借日军困死或饿死八路军,消灭新四军。对此,中共中央于5月5日致电八路军、新四军指出:我军决不能限死黄河以北,不入中原。华中是我最重要的生命线。八路军第三四四旅应即开入淮河北岸,苏鲁豫支队应即南进苏北;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内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为加强华中的抗日力量,6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由八路军第二纵队政委黄克诚率第三四四旅、新编第二旅共计5个团的兵力,南下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北。第一梯队的3个团由第三四四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率领,经鲁西南越陇海路南下,6月20日抵达新兴集,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师;第二梯队的2个团由黄克诚率领,于6月下旬进抵涡阳地区。
6月22日,刘少奇致电毛泽东、王稼祥、朱德、彭德怀,请求中央迅速解决华中部队统一指挥的问题。电报说:目前华中部队已不少,均分散各处,且已取得地区,唯将来在战略以至战役上均须配合行动。华中环境各方面均较华北更复杂,困难更多,而我部队内部在建制上、指挥上亦不完全一致,问题亦多。在目前迫切需要成立有威信、有工作能力的华中总司令部(公开名称另定),在指挥上以至建制上统一我华中各部队,否则在目前紧张情况下,不能迅速解决问题,必致引起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与损失。电报中还对华中部队的统一整编提出了意见。6月27日,毛泽东、王稼祥、朱德致电彭雪枫、刘少奇并告八路军总部,同意刘少奇的建议,明确指出:华中确应成立统一的指挥部,现在华中部队统归胡服(即刘少奇)指挥;苏北、淮北的纵队,归彭雪枫、黄克诚指挥。
6月29日,刘少奇与邓子恢致电彭雪枫、黄克诚,提出了落实6月27日毛泽东、王稼祥、朱德指示的意见。据此,新四军第六支队与八路军第三四四旅、新编第二旅合编,组建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7月,八路军第四纵队进军淮上,打击日伪军,控制淮河下游,为配合陈毅、粟裕率部随后东进,巩固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起到重要的协同作用。
7月上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粟裕率领下,北渡长江,与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原挺进纵队、苏皖支队、第二团、新六团,统一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其中,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第二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下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挥戈东进,击溃奉顽固派韩德勤之命进攻新四军的保安第四旅、税警总团等部,进驻黄桥地区。随后,陈毅、粟裕指挥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迅速转兵南向,积极打击日伪军,连克靖江、孤山、西来镇等日伪军据点,并粉碎了日伪军的两次报复性“扫荡”,新四军在苏北已经将主要活动区域连成一片,站稳了脚跟。9月,中国共产党苏北区委员会宣告成立,陈毅任书记。
在此期间,刘少奇指示黄克诚率八路军第四纵队的原八路军新编第二旅、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团东进皖东北地区。8月,与先期抵达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皖东北地方部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共9个团近2万人。第五纵队组建后,与彭雪枫率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分别在津浦路西、陇海路南,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其余部队除坚持原有根据地外,分别向淮安及淮阴以北两个方向活动。至9月,先后建立淮上办事处及怀城、宿蒙、淮凤、宿淮4个县的办事处和区乡政权。随后,黄克诚率2个支队挺进淮海区后,又迅速建立沭阳、泗阳、宿迁、淮阴、涟水、东海等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发展到4000余人,初步开辟了淮海区抗日根据地。随后,第五纵队又配合从皖东执行东进任务的罗炳辉、张劲夫率领的部队,开辟了淮(安)宝(应)区,沟通了皖东、皖东北与淮海区的联系。
至此,陈毅部北上,黄克诚部南下,罗炳辉部东进,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先后挺进苏北,发展到9万余人,地方武装和不脱产的自卫军数十万人,超额完成原计划发展武装力量的任务。刘少奇谋划的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目标初步实现。
扼住苏北的战略要地,坚持开展苏北敌后游击战争
苏北位于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下游平原地区,物产丰富,水陆交通方便。由于苏北紧靠日伪统治心脏———南京,因此,苏北也成为华中敌后的中心地带,是日伪、顽固派、中共必争的战略要地。
1937年底,日军先后占领上海、南京后,分兵渡江北上,占领了一些县城和重要的集镇,扼住了苏北的水陆要冲。这时的苏北存在四种力量:一是日伪军,长江和运河沿线重要城镇驻有日军3000余人,扬州、南通地区驻有伪军2000余人;二是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苏鲁战区副总司令兼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韩德勤部5万余人,控制着东台、兴化、盐城、阜宁地区;三是泰州地区的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部万余人;四是国民党政府财政部税警总团陈泰运部4000余人。上述四种力量的总兵力达七八万人。而此时,新四军在苏北仅有挺进纵队、苏皖支队3000余人。
为巩固和发展苏北的抗战局面,中共中央在1939年11月19日发出指示,向新四军下达了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对此,刘少奇再次从延安回到中原局,执行打开苏北敌后抗战局面的任务。12月19日,刘少奇在率领中原局领导机关到达皖东后不久,便根据皖东敌我斗争的实际情况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皖东只能求得某种有限度的发展。在整个华中,江苏北部是最具发展希望的地区,是我们的突击方向,建议中央应集中最大力量向这个方面发展。
此后的两个多月里,刘少奇多次主持中原局会议,深入讨论了发展华中的战略问题。经过讨论,明确提出了开辟苏北,可使华中与华北连成一片,使敌后抗战发生战略性的变化。因此,建议中共中央派部分八路军南下,协助江南新四军北上,支援江北新四军,大力发展苏北游击战争。
1940年5月,尚在皖东的刘少奇就指示苏北的党组织:迅速从思想上、组织上、武装上准备自己,以现在苏北的新四军部队为基干,抵抗敌寇、汉奸及顽固反动势力,建立民主的抗日政权与根据地,以便最有效力地长期坚持苏北敌后抗战,直至最后胜利。部队与地方党要一致为猛烈扩大苏北新四军而斗争。在三个月内要扩大新四军至1万人枪,并加以巩固。
粉碎苏北顽军韩德勤等部制造的反共摩擦后,刘少奇于7月11日致电陈毅并毛泽东、朱德、王稼祥、项英、彭雪枫、黄克诚,提出:估计韩德勤暂时不敢贸然向我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在苏北暂时以巩固已取得地区,发动群众,扩大整训部队为主要工作,并布置整个部队到靖江、如皋地区活动,待韩德勤来进攻时则予以迎头痛击;各部队现应争取空隙时间进行休整与布置工作。
7月15日,刘少奇致电彭雪枫、黄克诚,指出:“现我战略方针,决定向东发展苏北,对西取守势……我在苏北作战第一步目的,是击破与歼灭韩(德勤)、李(长江)主力,然后再逐步肃清各地区之反共势力,开展建立根据地的工作。”为达到这一目的,准备以八路军南进支队2个团、苏鲁豫支队3个团、新四军第五支队2个团东渡运河,与陈毅部合击韩德勤、李长江的主力,彭雪枫、黄克诚立即出动2个团(最好出动3个团)到皖东北与张爱萍会合,坚持皖东北阵地,必要时派一两个团到运河以东发展。在津浦路西侧对国民党军李品仙、何柱国采取守势,慎重地发展。为避免冲突,甚至可暂时不发展。
7月18日,刘少奇致电毛泽东、王稼祥、朱德、彭德怀等,提出迅速解决苏北问题的军事部署意见:彭明治、朱涤新率领的八路军南进支队全部到苏北淮河北岸活动;黄克诚部的2个团在豫东归彭雪枫指挥,以便应付突然事变,其余部队到皖东北,以便随时增援苏北或渡运河解决苏北问题;在苏北问题基本解决后,仍控制相当大的兵力在皖东北地区,随时增援皖北或皖东。
7月30日,毛泽东、王稼祥、朱德致电刘少奇、陈毅等,指出:“关于苏北战略,我们同意胡服意见。(一)苏北全部为我必争之地,韩德勤部南下攻我时,我应大举反攻,一举而驱逐或消灭韩部,发展苏北。据一般估计,如布置正确,可以胜利。(二)如韩部不对我进攻,我则先步步发展,待其向我进攻时,才大举反击之,以保持有利的原则。(三)同意陈毅意见,对两李(李明扬、李长江)加强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其对我同情或中立,因此,目前不应进攻两李部队。”
根据发展苏北的设想,8月4日,刘少奇令彭明治、朱涤新率领的八路军南进支队渡运河后,速将主力控制高邮以南一线,另派一部策应在淮安、宝应受大刀会袭击的新四军部队过河,部队到河东后,应提出联合友军抗日的口号,打击淮阴、涟水的敌伪军,加紧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同时应坚持自卫原则。部队布置妥当后,即一面休整部队,加紧部队纪律教育;一面进行建立根据地工作,大大发展地方武装。
组织指挥反顽和反“扫荡”作战,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4月初,刘少奇在半塔集就新四军主力挺进苏北的战略行动,同中原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领导进行过分析。他说: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把新四军控制的地区和八路军控制的地区连成一片,是个战略问题。在华北,国民党军逃跑一空,八路军可以顺利挺进敌后作战,可以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而在华中则不然,国民党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军队,占据着相当的地盘。特别是在苏北,以韩德勤为首的10万国民党军在那里光收税,不抗日,也不让新四军抗日。日寇因兵力不足,想借韩德勤之手为其反共,因而也很少对韩德勤施压,韩德勤也因此在苏北大搞摩擦。
不久,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叶飞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准备率部前往苏北,放手发动群众,为建立巩固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做准备。刘少奇在叶飞临行前再次叮嘱:鉴于苏北有韩德勤顽军盘踞,新四军的反顽斗争不能主动去进攻韩德勤部,顽固派来进攻,我们就有理由坚决进行自卫消灭他们。中央已抽调八路军黄克诚纵队南下,皖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已经展开,江南部队也准备到江北,这样,我们在北面、西面、南面的部队就要靠拢了。你率领的部队要担负起引敌围攻、孤军坚守、待援歼敌的任务。如果你们主动去打人家,那没有理由,八路军不好来增援。一定要顽固派来进攻,我们被迫自卫,政治上才站得住。
听了刘少奇的话后,叶飞表示坚决完成任务,随即率领部队挺进苏北。首先,他率部积极抗击日军的进攻,在吴家桥地区全歼了日伪军“扫荡”部队500多人。接着,他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建设抗日民主政权。与此同时,陈毅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按照中共中央5月4日给东南局的指示,放手发动群众打开局面,也在积极向苏北发展。
新四军在苏北的发展,使韩德勤恨之入骨。他利用李明扬部对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江北活动的疑惧心理,教唆李明扬挑起与驻在通扬河以北郭村的新四军挺进纵队的摩擦。6月底,李明扬在韩德勤的撺掇下,要求驻防郭村的管文蔚、叶飞率部于3天内退出郭村,否则兵戎相见。
远在皖东的刘少奇十分关注苏北的局势。他接到挺进纵队的报告后,立刻复电指出:目前你们在苏北的任务是在冲突前争取政治上的优势,即使顽固派已向你们开枪,你们还应去争取力求合作打日本。6月28日,李明扬拒绝了挺进纵队的最后争取,纠集万余兵力进犯郭村。郭村战斗打响后,刘少奇急电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有关部队飞驰增援。叶飞等指挥部队2000余人奋起反击。同时,在新四军苏皖支队陶勇部的增援和李明扬部第八、第四支队战场起义的配合下,一举击退了李明扬部对新四军挺进纵队的进攻。
7月8日,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机关及3个主力团渡过长江,与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于江都县塘头镇,并于下旬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7月底,陈毅、粟裕率苏北指挥部及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东进到达泰兴、靖江、如皋一带,进驻黄桥、姜堰等苏北重镇,建立起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7月底,陈泰运部受韩德勤指使,在拦阻新四军进入黄桥而被新四军击败时,陈毅指示部队归还所获的人员及部分武器,与陈泰运部恢复友好关系。陈毅还到黄桥地区听取开明绅士韩国钧等人的意见,让新四军主动退出姜堰。新四军这种相忍为国、宽容大义的举动,赢得了苏北各界人士的深切同情和赞誉,有200余人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下令韩德勤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新四军在苏北地区的活动,让韩德勤大为恼火。他大造舆论说:新四军如有合作诚意,应该退出黄桥。他以此迷惑公众视听,就是想试探新四军作何反应。随后,韩德勤调集主力向黄桥进逼,企图趁新四军立足未稳而将其消灭于黄桥附近。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刘少奇敏锐地感到苏北顽军的反共摩擦已不可避免,必须做好反击顽军进攻的准备。于是,他于9月1日致电张云逸、郑位三、彭雪枫:韩德勤的主力将向陈毅部进攻,华中的各部队应全力向东解决苏北问题。八路军及新四军第五支队向南、向东出击。9月2日,刘少奇又致电黄克诚、罗炳辉:如韩德勤大举向陈毅部进攻时,苏北各部须不顾一切地全部南下,向盐城、东台、兴化攻击前进,以便增援与韩德勤部的作战。9月3日,刘少奇又致电陈毅、粟裕:由于地形条件和顽军的阻碍,黄克诚等部不会很快赶到,希望你们准备两星期至一个月的独立自主作战。最好开始时只进行防御战,不作大的出击,如能独立战斗亦好。
随着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挑起反共摩擦,国民党军令部命顾祝同发出“扫荡”长江南北新四军的命令。9月6日,中共中央获悉这一情报后,电示叶挺、项英、刘少奇他们准备自卫。刘少奇接到中共中央的电报后,又对准备反击顽固派的工作进行了检查。对于刘少奇的这些部署,陈毅十分赞同。他致电刘少奇并报毛泽东、朱德表示:应按刘少奇确定的原则办理,以迎接韩德勤的进攻,并向后撤退至适当的地点,争取延长时间,向人民群众公布韩德勤的反共罪状及我军正当防卫的理由。
新四军在江北的胜利发展,威胁到南京日本侵略军总部。从1940年8月29日起至9月17日,南京、扬州等地的日伪军1万余人,兵分七路对皖东和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刘少奇和中原局部署部队与日伪军战斗达60多次。
参与部署指挥黄桥决战,使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刘少奇:“解决苏北问题始终我认为主要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
在日伪军对皖东和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时,刘少奇估计到韩德勤有可能趁日军“扫荡”之际,向新四军发起进攻。他在9月1日致电陈毅、粟裕指出:估计韩德勤有于最近向我进攻之可能,而以向你们进攻之可能性最大,但亦有向苏鲁豫支队进攻的可能。同时,皖北国民党军队渡淮河北进,有配合韩部从东西两面向我进攻的可能。如顽方向我进攻,我以集中主力击破东面的韩德勤。韩部如进攻你们,决令苏北各部不顾一切南下。但韩部如向北进攻苏鲁豫支队,你们亦当向东台、盐城北进增援。
正如刘少奇判断的那样,9月4日,韩德勤为了将陈毅部消灭,置中共和新四军的一再警告于不顾,纠集26个团共3.4万余人,兵分三路向黄桥进攻:以第八十九军第三三师、第一一七师及独立第六旅共1.5万余人组成中路,以江苏省保安第一旅、第五旅、第六旅、第九旅及第十旅大部7000余人组成左路,以李明扬、陈泰运两部共1.2万余人组成右路。
9月6日,中共中央根据获得的情报,电示中原局、新四军军部、陈毅、李先念、彭雪枫:国民党军令部已向顾祝同发出“扫荡”大江南北新四军的命令,请叶挺、项英、刘少奇准备自卫行动,皖南尤须防备。次日,刘少奇致电陈毅说:“解决苏北问题始终我认为主要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只要政治上有充足理由,军事上是有把握的。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为表明团结抗战、顾全大局的真诚愿望,主动放弃黄桥以北阵地。9月6日,韩德勤部进至营溪以南地区后,继续对新四军进行挑衅。在这种情况下,新四军被迫自卫反击,一举击溃韩部。韩德勤在兵败后,下令保安第九旅进驻姜堰,封锁黄桥根据地的粮道。新四军为顾全大局,主动将姜堰交予愿守中立的李明扬、陈泰运部接防。韩德勤又气又恨,准备以全部精锐26个团共3万余人南犯黄桥。
9月下旬,韩德勤集结主力,准备再度向陈毅部进攻。此时,刘少奇考虑到陈毅部经过数次反顽和反“扫荡”作战,部队的兵力和武器弹药、给养补充不足,对于粉碎韩德勤的全面进攻有一定困难,因此在9月27日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请求八路军第四、第五支队迅速给予增援。
随后,刘少奇在9月28日致电黄克诚、陈毅、彭雪枫:苏北、皖东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因此,苏北八路军应迅速向东南推进,控制阜宁益林地区,以利策应增援陈毅;皖东路西各部,应设法与顽方和缓,加紧政治宣传与统战工作,并准备在顽方进攻时,给予还击打破之。
9月29日,刘少奇再次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并叶挺、项英、张云逸、彭雪枫,提出了防备日军、顽军夹击新四军的意见:以向东南出阜宁击破韩德勤部最为安全,其余皖东、皖东北均须独立作战;急电重庆向国民党严正交涉,要求制止韩德勤、桂军李品仙在日伪军“扫荡”下向我进攻;由于敌人“扫荡”,更引起顽固派向我进攻,我们只有击破顽固派向我进攻,以保存自己。
10月2日至5日,刘少奇以中原局的名义连续发出指示和动员令,指示苏北指挥部独立打破日伪军和顽军的重围,求得速决。令八路军一部及新四军江北部队主力要不顾一切牺牲,全力南下,迅速东进,先机占领阜宁、盐城、东台诸地,以结束韩德勤的进攻,确保新四军、八路军在华中抗战的巩固地位。
此时,陈毅、粟裕以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的兵力,采取诱敌深入,先在运动中歼韩德勤最强的一路,然后再各个击破的方针,在黄桥地区展开了迎接韩德勤进攻的作战准备。同时积极开展对李明扬、陈泰运两部及各保安旅的统战工作,争取他们中立。
为确保黄桥决战的胜利,刘少奇急电黄克诚,要他率部克服一切困难,火速南下增援陈毅,并向中共中央报告苏北战况。毛泽东接到刘少奇的电报后,立即指示正在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谈判的周恩来,要他与蒋介石交涉,提出“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的对策。新四军第五支队、八路军第五纵队迅速南下,突破韩德勤部的盐河、废黄河防线,直指盐城,歼敌保安第十、第二、第八旅一部,在战略上造成对韩德勤部的南北夹击态势。
中共中央:以胡服为政委,统一指挥所有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与八路军部队
10月4日是黄桥决战最为激烈的一天。韩德勤中路左翼第三十三师进攻黄桥东北新四军前沿阵地,右翼独立第六旅经高桥南进袭击黄桥侧背,第八十九军军部及第一一七师直扑黄桥。面对顽军的分路进攻,新四军第一纵队迎战韩部主力独立第六旅于黄桥与高桥间,第二纵队在第三纵队一部协同下歼灭第三十三师,其他部队分割包围第八十九军军部于黄桥以北地区。10月5日晚,新四军歼灭韩部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仓皇逃窜,坠溺河中。此战歼灭顽军军长李守维、旅长翁达以下1.1万余人,俘虏第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以下官兵4000余人。6日上午,韩德勤率残部逃往兴化。
黄桥决战胜利结束,苏北的抗战局势迅速改观。八路军、新四军基本上控制了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运河以东直到黄海边的地区。黄桥决战胜利,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随着黄桥决战胜利,苏南新四军派出的近千人部队渡过长江。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部队也挥师南下。这些部队与陈毅、粟裕所率部队相继突破韩德勤部防线,顺势攻克盐城,并于10月10日在东台县刘庄、白驹镇间的狮子口会师。苏北抗日力量得到加强,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从此沟通了联系。
10月21日,刘少奇率领1000多人的中原局机关和军政干校的学员,离开皖东半塔集踏上了去苏北的征程。11月7日,在苏北海安镇,刘少奇率中原局领导机关与陈毅、粟裕、黄克诚等人会合。为统一对华中的军事指挥,11月10日,刘少奇电告中共中央,提议由中央任命陈毅为八路军新四军华中各部的总指挥(如叶挺到华中,即由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加入中原局为委员。中共中央即复电同意刘少奇的建议,在叶挺过江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并决定:以胡服为政委,统一指挥所有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与八路军部队。
11月1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正式成立,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八路军各部队。任命叶挺为总指挥部总指挥,陈毅为代总指挥,刘少奇为政委,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下辖苏北指挥部、江北指挥部、豫鄂挺进纵队、八路军第四纵队、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和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等。从此,苏北的抗日战争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刘少奇谋划的东进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