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温度的教室
2014-09-09司学娟
司学娟
如何评价一个班级?我认为只有一个标准,即班级生活是否给学生留下温暖的色彩和记忆。受《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打造无恐惧教室”思想的启发,我们海淀学区班主任名师工作室以“打造有温度的教室”为主题开展了两期主题沙龙活动,在分享交流中形成了自己的专业主张。
一、营造基础温度:拥有安全感、
安定感和秩序感
教室不仅是学习的场所,还是学生生活的场所,打造有温度的教室,首先要让学生拥有安全感、安定感和秩序感,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和谐。
《班主任》杂志曾经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新学期开学伊始,一个小男孩哭闹着黏住妈妈,眼看着就要上班迟到了,妈妈心急如焚地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在校门口值周的教导主任。教导主任与他讲道理,小男孩依然哭;哄他,小男孩无动于衷,继续哭闹;吓唬他,小男孩依然执着地哭。这个时候,小男孩的班主任来了,蹲到男孩身边,将男孩轻轻揽入怀里,什么也没有说。奇迹出现了,小男孩竟然渐渐停止了哭闹,并主动站起来要求回教室。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教导主任的十八般武艺之所以不起作用,是因为没有读懂小男孩的心理需求,而班主任“将男孩轻轻揽入怀里”,让男孩感受到了温暖、安全和爱,于是奇迹便发生了。因此,创设温馨和谐的集体氛围,教师一方面要真诚地爱学生,并且将爱传出去,让学生感受到爱;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爱是对等的,要使学生对爱有一颗敏感的心,主动去关爱别人。
一个整洁、舒适、具有美感、充满关爱、乐趣和文化气息的教室,会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暗示和感染。例如,在教室设定一些功能区域:个人风采展示区、新闻发布台、经典阅读区、问题区、玩具区、生物区、失物招领区等等;在教室设立“生活角”,摆一些学生日常所需的纸杯、卫生纸、小毛巾、洗手液、护手霜、加湿器等物品;针对学生好丢或忘带学习用品的现象,在教室里设立“互助角”,放一些学生捐的本子、胶条、胶棒、稿纸等。教师的用心会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老师关心我们!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感到安定和快乐。又如,班级开展“每周一节”活动:捡树叶节、跳绳节、装扮小丑节、阅读节、做家务节、单腿行走节等,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建立和维护一个有温度的集体,除了关心、关爱,还需要规则。哈佛大学校长霍里厄克曾说:“哈佛大学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大学,这比用其它东西看守更加安全有效。”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提高每个人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以规则来看守教室这个温馨家园。恪守规则重要,让学生乐于接受规则更重要。我们惩罚学生,往往只是点出违纪学生要接受什么惩罚,其余一概没有。但在雷夫的课堂上,当学生出现不当行为时,他先指明原因,让当事者明白错在哪儿,也能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再说惩罚(执行规则),然后说出学生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让当事者明白接下来要干什么,最后还指明惩罚的期限,学生自然而然接受这样的惩戒。
二、集聚能量:感受“我们在一起”
教育的全部意蕴都包含在师生关系中,只有走进“他们”—学生和家长,才会让“他们”变成“我们”,才能使教育成为可能。
让学生体悟到老师是“自己人”,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自己,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有位软硬不吃的“石头”学生丁丁,每天课间都坐在楼道的窗台上,哪个老师都叫不下来,但接班第三天的林老师却让丁丁顺从地下来,并改掉了坐窗台的习惯。从林老师的话语中,我们不禁为林老师的教育智慧而鼓掌:
“快看看,快看看,这可怎么办呀?我可不愿意麻烦你的家长来刷墙。”
“现在赶快擦还来得及,时间久了就擦不掉了。学校刚刚装修完,正在严查破坏公物的行为。我可不希望你的爸爸妈妈辛苦工作了一整天,还要到学校来当装修工刷墙。”
“快点!我来帮你,我可不愿意你刚开学就受到批评。”
“用力!快点!时间长更擦不干净了,我顶着你,快点擦!”
“这是咱们好不容易擦干净的,我可不想再有谁弄脏,你得盯着点。”
林老师运用“自己人效应”,为丁丁着急、担忧,帮助丁丁擦墙,让丁丁帮自己盯着点,别让人将擦干净的墙壁再弄脏,使得丁丁将林老师看成了自己人,这样,师生双方就有了互通的纽带,情感的共鸣,心理的相容,自然丁丁就更容易接受林老师的教育。
聚集教室的能量,还需要“众人拾柴”,这其中尤其需要家长的参与。有位班主任为了培养学生适度的言行、得体的举止,在家长会前先后发了两条这样的短信:“今天下午2点开家长会,准时到会,不要早也不要晚,进入教室不要瞎坐,手机处于无声状态,认真听会,不许讲话。”“家长您好!今天下午2点开家长会,请您准时到会,坐在孩子通知您的位置上,感谢配合。”家长会开始后,这位班主任首先给每位家长倒一杯冰红茶为第一条短信表示道歉。两条语言态度不同的短信和冰红茶使家长们产生了共情和同感,唤醒了家长对孩子礼仪教育、交往方式的重视,帮助家长反省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促进家长调整和改进教育孩子的方法。无论运用何种方式、何种技巧与家长沟通,最为关键的是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让家长感受到教师是在设身处地地为家长和学生着想,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和责任感,感受到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毋庸置疑,家校自然会和谐共振。
三、传导热能:人人体悟到尊严和价值
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谁不愿感受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尊严?“一个人只有当他尊重,当他热爱所有的人性与自由时,同时当他自己的个性、他自己的自由与人性同样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热爱、支持时,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M.巴枯林)课上有一位学生发出怪声,老师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批评了一位学生,当明白不是此学生所为,老师在班上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向这位同学道了歉。老师的道歉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培养了学生客观看问题的能力,更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只有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学生才会在课堂学习时敢于表现自我,敢说“我不会”“我不懂”“我有不同想法”,呈现自然、自主、自由发展的状态。
教师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绝对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被逼到了墙角,不能让学生有危机感,这样才能既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又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的错误。李希贵校长曾说过,八十年代他在山东做班主任时,有一名学生的外公从台湾给她买了一块手表,她非常珍爱,但在教室里手表不翼而飞,后来他带着几个老师和学生到宿舍搜,结果另一个女生木箱子里发出的手表滴滴声帮助破了案,但之后这位女生就弃学了,并且离开了家乡,这件事让他悔恨不已。
人是社会的动物,被需要,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孩子觉得自己被需要的那一刻,生命便开始觉醒。孩子的成长,有时不是因为需要被满足,而是被需要被满足。有位班主任运用“临时班委会”与“常务班委会”两套班子合作管理班级,使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人人都当班干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知道,如果学生在班级建设中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感情,留下了美好的故事和回忆,体验到自己的重要,那他心中就一定装着班级、同学和老师,一定会把班级荣誉看得很重,一定会努力做一个“让班级有我更好”和“班级离不开”的人。
有温度的教室应该呈现的是“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状态。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差异的人,是能动的人的学生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期待的眼光”“平等的眼光”“发现的眼光”对待学生。有个班级开展“班级之最”评选活动,通过评选,班主任发现一个小小的班集体,竟然也是人才济济。于是有了最爱打篮球的人、最心灵手巧的人、最热心的人……学生教育的开始不是从走进校园打开书本开始,而是从学生内在产生一种愿望和动力时开始。有位班主任在班级设立“许愿日”,每位学生每月许一次愿,“篮球赛能赢”“姥姥的病好”“与***同学成为好朋友”“语文作业全优”等等都是学生们真实的愿望。班主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将学生的内在感受作为衡量学习生活质量的标尺,使学生带着爱和期待走进教室,相信在这样的班级里每位学生都能看到春天。
四、发光发热:传递班级正能量
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当班级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激励学生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在真善美的熏染中走向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赞可夫说过:“理智的爱应该是深刻的,不仅关注其智力、习惯,更关注其情感;不仅关注其表面行为,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所想;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他们的未来。”这种深刻的爱,来自教师对人性的了悟和冷静的处理方式。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但这种陪伴不是无原则地迁就,而是有态度的陪伴。老师不能霸道,但有时要略有一点霸气。有个特殊学生小木,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狂吼乱叫,周围的人都让着他。一次,他“拿”了别人的橡皮还理直气壮地大哭大叫,老师大声呵斥将他镇住,然后瞪大眼睛,表示十分震怒,小木哭声减弱,等情绪平静后老师再对他晓之以理。老师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对小木不是一味地迁就,而是以“严厉”让小木产生敬畏感,使他懂得要敬畏权威、敬畏规则,推进了小木“成人”的社会化进程。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班级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教育的过程应该成为教师过问儿童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坚信阅读的力量和“书香班级”的建设对激励学生向上、向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营建班级图书馆、创建班级作文网站、自办文学刊物、开展亲子共读等活动,让文学为学生打下精神和人格的底色。有所学校师生共同营造了“孔子教室”“老舍教室”“巴金教室”“林海音教室”,让学生了解文化名人,阅读其著作,使正能量在班级聚集,使教育向不教而教的最高境界进发。
五、温度调节:“导体”和“调节阀”
如果一间教室的“温度”过高过低,学生就会感觉不舒适;如果温度长期没有变化,班级生活对学生就缺乏吸引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温度”进行调节,使温度在适宜的范围内波动。
班级管理需要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指导,二是控制与协调。落实到“打造有温度的教室”,就是做教室温度的“导体”,使学生朝已定的目标前进。有位学生因为课间操被扣了分,被同学们群起而攻。班主任老师首先与大家共情,表明自己很“生气”和“可惜”,帮助学生群体宣泄不满的情绪,接下来,老师话锋一转:“我们的班是一个家,我是妈妈,你们呢?”“你们是兄弟姐妹,妈妈怎么能把自己的孩子轰出家门呢?我们的家人犯了错,我们还能怎么办呢?”老师的“导”,促进了学生“悟”,使矛盾双方的怒火自然熄灭,取之以宽容的态度、理性的方法处理问题,以集体的温度温暖每一个人。
同时,我们需要做的是使学生内心有温暖、有光辉、有方向,能勇敢地去面对内外温度的变化。有班级开展课本剧展演排练时,平日喜欢出主意的学生发现不是任何时候大家都听话,他也要学习听取,甚至服从他人建议;平日爱欺负人的学生发现,好脾气的孩子也不是任人指挥,他们也会对激怒自己的人咆哮;平日不愿付出辛苦,只愿享受鲜花的孩子,发现自己有些不受欢迎;好朋友发现往日与自己较好的同学,也有自私的时候;学生们观察到,平日不太说话的孩子,遇事也有撑起大局的气魄。学生们感悟到做事要有规则,交往要有原则,自己的思想意识不能强加给别人,要学习倾听、沟通等等与人交往的技巧,而这一切不是老师教给的,而是他们在活动中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感受。
教室是学生的生活场、学习场和精神场。将教室的温度作为衡量质量标尺的班级,将是一个师生生活、学习的芳草地,是精神成长的桃花源。■
责任编辑/司长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