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艺术学院书法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4-09-08杨晓萍
杨晓萍
(黑龙江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大学艺术学院书法教学改革的思考
杨晓萍
(黑龙江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书法是被国际公认的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人类国粹之一,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受到高等教育特别是艺术学院的珍视。但现实情况看,我国高等教育中艺术学院书法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文中阐述大学艺术院校教育中加强书法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大学艺术教育中书法教学的基本状况及大学艺术学院书法教学的改革对策,同时指出在新媒体时代抓住契机会给书法发展带来一次新的生机。
书法;教学改革;艺术院校;新媒体;机遇
中国书法从它的方块字诞生起,就充满神秘色彩和传说,经过三千年的不断传承和创新,早已成为独一无二的民族艺术,被国际公认为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人类国粹之一。无疑,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应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特别是艺术院校教育中得到重视和弘扬。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学书法教学却存在不少问题。重视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探寻这个时代的书风改革,是大学艺术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1 大学艺术院校教育中加强书法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法理应得到传播和传承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书法作为传统的民族国粹之一,从她受冲击之日起,就有各界大力倡导保护中国书法的呼吁。
2004年8月,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据统计,我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2]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并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 个项目之一。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的名义明确规定,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
在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我国也非常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工作。如2005 年12 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强调:“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2011 年6 月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上述可以看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中国书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应得到保护,还应重视其教育、传播、传承等工作。因为高等学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学术创新的使命,而且也是载体和平台,肩负着书法教育教学的重任,是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书法得以发扬光大最理想的场所和阵地。
从它的必要性来讲,一方面,书法作为非物质遗产,它的价值核心在于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连。古人认为,汉字来源宇宙信息,它的每一个方块字的线条组合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如“德”字,左面是“双人”,代表众多的人,右面字体下是“一”、“心”,上部用“十”表示十字路口,中间的扁“四”,是古文字象形字,代表眼睛。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人生的路上,良心和心灵的窗户—眼睛,合而为一,修心养眼,约束自己,谓之“德”。
古人甚至认为,一个人的字是和“德”密切相连的,有“字如其人”之说,明朝书法家傅山著名诗云“作书先做人,人奇字自古”。 清代刘熙载认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艺概·书概》)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的字可以从中观测其道德操守、精神价值、生活情趣等。如王羲之写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他一生不为名利所动,乐意助人,慈悲百姓,民间流传很多王羲之义务为穷苦老妪写扇,赈灾放粮的故事,其道德人格可见一斑。又如书写“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的颜真卿,字里行间堂堂正气,是为忠臣儒将其人格与书法融为一体。因此,学习书法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质、艺术修为、审美情趣,高等学校教育中纳入书法教学,能充分发挥艺术文化教书育人功效,对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一方面, 高等学校普遍开展书法教学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书法水平和技能的同时,也能为普及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培养师资人才,有助于长效地促进书法非物质遗产的代代传承。
1.2 书法是艺术学院大学生积聚传统、厚积薄发的根本
中国书法艺术文化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它不仅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弘扬;还可以作为设计元素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上,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力,使得古老文化焕发出时代生机,从而获得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这也将使掺入了本土文化的艺术设计,更加富有历史底蕴,加深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提升其艺术品位,更加突出特色。在这方面,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设计者:郭春宁)是突出的范例,如图1所示。
图1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标志
该设计主要运用了中国书法线条与篆刻印章的艺术表现,选取汉字“京”并拟人化的处理手法,看似一个正在奔跑舞动的人形,却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浓重的中国韵味。因其主体采用了传统书法的风格,自然、流畅、简洁,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辉映。由此可见,书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学好它可为艺术设计专业课增添书法创作元素,使设计作品既不失厚重的文化底蕴,又体现出鲜活的时代特质。
再如,倍受世界瞩目的《北京申奥标志》 ,如图2所示,也是传统中国书法元素与现代设计思想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
图2 北京申奥标志
该标志采用毛笔飞白线条,结合五环五种颜色,巧妙组合为五角星的形状,环环叠扣寓意了中华传统的“中国结形象,也寓意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交流、协作、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整体图形标志又好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古老的太极寓意了中国东方文化的精神体现,在体现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也折射出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东方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标志艺术设计紧密结合的动人魅力。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蕴育三千年古老文明的书法,不仅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正如古人云:“根深才能叶茂”,从古老文明书法的“根深”中汲取丰厚的原料,将孕育出现代艺术设计的勃勃生机。
2 大学艺术教育中书法教学的基本状况
2.1 专业化的书法教育蓬勃发展
随着书法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教育也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在高等教育方面,从2011年7月,全国招考书法专业的院校达到76所。其中包括专门的艺术院校,如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15所;也包括综合院校29所,以及师范院校32所。[3]这些专业艺术院校不但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专业人才,而且对于书法水平的提高和书法的发展与普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非专业性的书法普及教育倍受冷落
与专业化书法教育的如火如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专业性的书法普及教育很受冷落。原因在于“两次冲击”。第一次冲击是随着西方硬笔的传播,钢笔代替毛笔;第二次冲击是计算机、手机的普及及新媒体的出现,键盘的敲击替代了手写字,媒体书法字库可以艺术制作各种名家的字体,满街招牌瞬间即成,这使得费时费工夫的书法学习成了“鸡肋”。
上述冲击体现在高等学校的艺术学院中,书法从专业课逐渐演变成选修课、限选课,甚至变成可有可无的课程。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艺术院校学生设计的艺术品,如产品的商标、广告、标志等一些涉及到书法元素的会标,没有笔墨的浓淡干湿的情调,而是冰冷的印刷体,这必然失去了本土文化的内涵和精致,也就失去了其艺术生命力。要知道,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的内涵是艺术设计创作不可或缺的养料。“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著名艺术设计师靳埭强创作的作品之所以有强劲的生命力,就是因为他以中国传统书画作基石,才令世界震撼,如中国银行标志(见图3)。
图3 中国银行标志
此标志是用铜钱与汉字“中”字产生新的组合,加上张力、厚重的书法“中国银行”,它们的相映成趣,使作品独具魅力。
再如,上海世博会会徽(见图4)。
图4 上海世博会会徽
此作品是借鉴书法艺术的一个典范设计。毛笔线条勾勒出一男一女一孩子的家庭组成“世”字,和下面“2010”组成一个跳动的音符。由于借鉴了中国书法这一东方的艺术精灵,使得该创作鲜活又不失典雅,灵动又不失庄重。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如果艺术设计忽视了书法元素,实在是一种缺憾。在当今文化交流、互动、融合的时代,在设计中将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新”出具有中国文化意蕴的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实际上已经是一个艺术再创造。一些艺术学院的学生,由于缺少书法功底,画画题款、园林设计手书的说明令人不忍看,这往往使光鲜的作品大打折扣。这些都向艺术学院重视书法教育提出迫切要求。
上述冲击对于非艺术学院的影响也不小,作为公选课的书法课,有的学校只是开了书法鉴赏课,重在欣赏,忽视了书法技法教育。在手机、计算机键盘代替手写的时代,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学生的手写水平状况令人担忧。本人在公选课书法鉴赏结业时统一要求手写论文,据统计100名学生中,有1/4大学生书写还不错,有2/4大学生的书写水平如小学生般稚嫩,剩下1/4大学生书写字迹潦草、随意组合,甚至有的字得去猜想才能知道写的是什么。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所以在大学教学中,开展书法技能训练和书法鉴赏熏陶,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写字能力,更是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深厚文化的积淀,是更应继承、珍惜的最大“非物质遗产”。
3 大学艺术学院书法教学的改革对策
3.1 教学规划上高度重视
艺术学院师生应充分认识到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精神,以及创造出高品质、本土化的艺术作品,不仅不可或缺,且意义深远。在具体教学大纲等规划上,领导要高度重视,安排好学生4年中书法教学的长远规划:如书法课安排第几学期合适、课时长短、教师力量配备,以及书法技法与鉴赏课的安排;字体设计课与书法技法课的上课先后顺序,以及它们与专业课的融合等,写进计划,编进大纲。
3.2 必要的课时安排作保障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书法技法课,应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最好能达到58~60学时/学期。应一改传统只教书法技法,与各科专业课脱节的缺陷,内容上应在教学的前期讲授书法与各个艺术设计课程的密切联系,中期技法训练,后期课程中讲授字体与书法的关系及在各个场合的运用,如较传统的广告设计,一般用楷、隶、篆书较多,不能用大草创作。比较现代的如电影片头用行草显得活泼。最后进行书法实践课——创作,让学生体会传统笔墨浓淡干湿枯的韵味。同时配合全校选修书法鉴赏课。对真草隶篆各种字体、各个时代书法家及人品、书品宏观上进行鉴赏,这对艺术学院学生是一个对书法知识不足的补充,同时也为专业课的艺术创作夯实了基础。
3.3 系统的教材和用书极为重要
好的教材和字帖之于书法教学,将事半功倍。但目前社会上还没有一本专为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编写的书法教材。社会上的教材有的适合初学者,比如小学生,需要的时间长,慢慢学慢慢练;有的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书法学习者,难度较大。不适合课时短、无基础但悟性较好的艺术学院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自己动手编一套适合艺术学院学生现状的讲义和教材。使学生在短时期的课时内就能达到对书法技法理解、融汇、贯通,从而成功地创作出作品来。
3.4 选择好的书体很重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隶书造型好,适合艺术设计,而且笔画简单,历史上上承篆书,下启楷书,容易学,入门快,很适合艺术类学生。隶书中汉隶最为古朴,如《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
4 抓住新媒体时代契机给予书法发展带来的又一次生机
4.1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书法教学更加新颖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古老的书法艺术固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另一方面,网络等媒体又会为各种文化艺术包括书法的传播提供广阔、自由的展示平台。如广告商标、产品包装中融入的书法元素,电视影片、动画网络等书法文字的画面,楼梯口的电子屏幕、十字路口的镭射光效等媒介,这些通过多媒体的传播,将使书法更加“平民化、自由化、互动化、国际化、廉捷化、多媒体化”[4]。书法自古被作为一种文人艺术、精英文化,而今通过电子媒介铺入大街小巷,走入寻常百姓,全面开启了全方位艺术化的历史和现代文化浪潮。如食品、日用品的包装,商店、银行的标牌,报纸的报头、网络的广告等等,到处可见书法字体。教学中可用数码照相机拍下画面,在教室用多媒体配上音乐回放给学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2 新媒体是个双锋刃,会给高等学校书法传播带来更多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可运用网络、多媒体回放书法家书法运笔的慢镜头,使学生更能体会书法运笔手法,这是以前书法技法手把手、口授相传所达不到的。
在新媒体时代,更多的教师、大学生能够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更好地学习书法知识、感悟书法文化和书法作品、欣赏书法经典等。如现在流行的网络慕课、网上书法家讲座,拉近了书法家与大众的距离,使书法家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新媒体网络为书法爱好者切磋技艺搭好方便的平台,无疑给书法发展、传播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总之,书法是依托中国文字而发展存在的,那么只要汉字不取谛,书法就永远不会消失,这棵千年古树已经生发出了新时代的嫩芽,书法传播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高峰正在悄悄地到来。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周玮.中国共有非遗资源近87万项.34 项列入世界名录[EB/OL].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0/11/23/011537770.shtml,2010-11-23.
[3]百度文库.全国招收书法专业学院名单[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 ion/299486376.html.2011.
[4]郑利权.从实物传播到数字传播一互联网与书法传播的革命[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Thought on calligraphy teaching reform in arts school of universities
YANG Xiao-ping
(College of Arts,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50,China)
Calligraphy is recognized by the world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art quintessence of human spirit,and has been listed as world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which should have drawn the attention of higher education,especially the school of arts.But in reality,our country’s school of arts in calligraphy teaching still face many problems.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of calligraphy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countermeasures.Then it points out that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the opportunity will bring a new vita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teaching reform; art school; new media; opportunities
2014-07-14
杨晓萍(1964-),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书法艺术.
G642.0
A
1671-4679(2014)06-0069-04
郝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