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2014-09-08许加明凌文君冯雪梅顾月娥
许加明,王 慧,凌文君,冯雪梅,阚 薇,顾月娥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独尊经济指数或“GDP崇拜”为特征的传统发展观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同时对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郑重承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经济增长只是手段,人的幸福才是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民幸福的最大化,幸福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1]对淮安市城市居民幸福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有助于“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的早日实现。
1 幸福及幸福感的概念
纵观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幸福的理解主要包含客观和主观两种视角,分别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对幸福加以诠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因此,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可以综合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界定幸福,具体是指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客观上创造了保障人们幸福的条件,人们为此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感到十分满意,主观上认为自己很幸福。
幸福虽然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但落脚点却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因此,幸福的度量重点是幸福感的度量。具体而言,幸福感是指人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因此,可以通过淮安市居民对淮安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所惠及自身的主观满意程度进行调查,综合反映淮安市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2 淮安市城市居民幸福感现状分析
采用随机抽样中的分层抽样与多阶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淮安市城市居民中随机选取600 名居民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34份,有效回收率为89%。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借以了解淮安市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总体状况和不同性别、职业、学历、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差异状况。
2.1 淮安市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淮安市城市居民在经济方面的幸福感得分为15.27分(满分30分),政治方面的幸福感得分为7.93分(满分15分),文化方面的幸福感得分为11.60分(满分20分),社会方面的幸福感得分为12.25分(满分20分),生态方面的幸福感得分为8.19分(满分15分)。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得分进行累加,得到淮安市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总分为55.25分(满分100分)。由此可见,淮安市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程度为比较幸福。
具体而言,由于幸福感五个方面的基数不同,因而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对每个方面的得分进行加权处理(得分÷总分×100),转换成百分制之后,各方面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淮安市城市居民五个方面幸福感的比较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幸福感包含的五个方面中,淮安市城市居民的幸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方面、文化方面、生态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
2.2 淮安市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差异状况
2.2.1男性居民的幸福感高于女性居民
通过对淮安市不同性别城市居民的总体幸福感及五个具体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无论在总体幸福感还是在幸福感的五个方面上,男性居民的得分均略高于女性居民,详见图2。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性居民在生态方面的幸福感显著高于女性居民(P<0.05)。
图2 淮安市不同性别城市居民幸福感及其在五个方面的比较
2.2.2高学历居民的幸福感高于低学历居民
淮安市不同学历城市居民在总体幸福感及五个具体方面上,其得分都随学历的增长缓慢增加。但学历与幸福感并非成绝对正比,幸福感最高的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居民,而最低的是初中学历居民,详见图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幸福感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中(中专、高职)学历的居民(P<0.05)。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学历越高相对来说得到的发展机会更多,有机会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智慧,提升了人生的价值。[2]
图3 淮安市不同学历城市居民幸福感及五个方面的比较
2.2.3稳定性职业居民的幸福感最高
通过对淮安市不同职业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及五个具体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无论在总体幸福感还是在五个具体方面上,不同职业城市居民的得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详见图4。
图4 淮安市不同职业城市居民幸福感及五个方面的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淮安市城市居民总体幸福感以及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方面的幸福感与职业有关系。在总体幸福感上,专业技术人员显著高于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军人;在经济方面的幸福感上,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最高,军人最低;在政治方面的幸福感上,专业技术人员显著高于其他从业人员;在社会方面,专业技术人员显著高于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在文化方面的幸福感上,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显著高于军人,专业技术人员显著高于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军人和其他从业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显著高于军人。
2.2.4高收入居民的幸福感高于低收入居民
通过对淮安市不同收入水平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及五个具体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在总体幸福感和经济方面上,其得分随经济收入的增长而增加,详见图5。具体而言,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居民的总体幸福感显著高于月收入在1000~3000元的居民;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居民经济方面的幸福感显著高于月收入在1000~3000元和1000元以下的居民。这表示,居民幸福感与个人收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居民幸福程度的依托仍以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为主。现阶段,较高的收入将会给人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社会地位、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体验。[3]
图5 淮安市不同收入水平城市居民幸福感及五个方面的比较
3 提升淮安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策略
3.1 经济建设策略
2012年,淮安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0.91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人均GDP39992元,从横向来看,与同期江苏省其他省辖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切实提高淮安市居民收入水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或者增加其稳定的财产性收入,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及不断积累财富的机会和能力;[4]2012年,淮安市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87.1%,仍然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值90%。因此,淮安市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淮安市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6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万人,这都体现了就业对居民幸福感水平的影响。淮安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总体说明淮安市物价调控成效明显,因此需要持续加强对物价的调控力度,提升居民幸福感水平。
3.2 政治建设策略
根据《淮安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可知,2012年,淮安市政府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接受调查的534位居民中,对淮安市的政府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感到不满意的分别占22.8%和24.6%,因此,政府的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办事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要积极下基层、“接地气”,把社会管理创新贯穿到实实在在地为民服务活动中;[5]此外,对政府政务公开和公务人员廉洁从政感到不满意的分别占21%和24.5%,因此,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强化自律意识,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政府执法和社会治安感到不满意的分别占22.3%和13.8%,因此,淮安市要继续深入开展平安淮安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进法治淮安建设。
3.3 文化建设策略
2012年,淮安市地方财政支出4101649万元,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费用支出为58278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42%,人均文化事业费121.34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福利业从业人数12.14万人,这些数据都说明淮安市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升,因此,淮安市要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文化事业建设投入;此外淮安市居民对文化场馆建设的满意度不高,仅为40.1%,这说明淮安市要加大支持公共文化场馆和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休闲、健身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6]提高淮安市居民文化幸福感还要加强社区文化的开展力度,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4 社会建设策略
2012年,淮安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70.65万人,比上年增加11.35万人,说明淮安市的社会保险覆盖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增加非物质产品生产上的公共支出,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构造社会和谐与社会安全网;[7]在食品安全方面,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醉酒驾车、制假售假、危害食品安全等犯罪案件1290件,说明影响淮安市居民食品安全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因此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淮安市房地产竣工面积371万平方米,建成民防工程18.4万平方米,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2.9亿元,这些都体现了淮安市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3.5 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2012年,淮安市新增成片造林面积3.8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40.1%,森林覆盖率23.9%,说明淮安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开展状况良好,然而由于近期频发的“雾霾”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区居民的出行,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2012年全年,全市创成37家国家级生态乡镇,创成52家省级生态乡镇,说明淮安市的自然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提高,因此要打造更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可以把和谐的人文景观作为城市的一张名片,进行旅游城市的宣传,把良好的社会人际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亮点;[8]2012年,淮安市河流总体污染状况介于清洁与轻污染之间,生物多样性表现为一般至较丰富之间,清安河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表现为极贫乏;洪泽湖水质受到轻度污染,生物多样性表现为较丰富至丰富之间,因此需要加强污染治理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 结语
总体而言,淮安市城市居民幸福感水平较高,不同性别、学历、职业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不仅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也日益重要。因此,淮安市必须立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在“包容天下、崛起江淮”新时期淮安精神的引领下,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动用多方力量努力推行有利于民的政策和举措,全面提升淮安市民的幸福感,促进“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美好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朝霞.温州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现状调查与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6):148-160.
[2] 陈楠.基于幸福指数指向的民生政策改善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3] 张荣山,南振梅,李文秋.河北居民幸福指数调查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2(5):68-70.
[4] 刘国风,李军.城镇居民幸福指数的准确测度—兼议提升居民整体幸福水平之见解[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11):90-95.
[5] 刘忠,尤健,孟庆彬(群众杂志社调研组).从平安建设到提升幸福指数的升华——南通社会管理创新观察[J].群众,2011(9):70-73.
[6] 杨章钦.论福州市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基本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12(1):57-62.
[7] 林红,张义祯,严志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研究—基于晋江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86-94.
[8] 王露,张红梅.徐州市居民的幸福感分析——基于幸福指数理论[J].统计与咨询,201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