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 林 传》 俗 字 考 释 十 则

2014-09-08詹绪左

关键词:俗字引例宝林

周 正,詹绪左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宝 林 传》 俗 字 考 释 十 则

周 正,詹绪左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宝林传》因“文字鄙俗”,其中不乏难以辨识的俗字,如斒()、根()、皖()、辨()等,这些俗写形式于相关工具书中大多未加载录,故对其进行考辨,不仅有利于文本的解读,也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唐五代时俗字的某些特点,同时还有益于大型工具书的编纂与完善。

宝林传;俗字;考释

《宝林传》,全名为《大唐韶州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系由中唐金陵沙门智炬编撰于唐贞元十七年(801),凡十卷。原书于南宋时已散佚。1933年日本发现其第六卷的写本。1934年山西赵城县发现的《大藏经》中刻有此书, 存第一、二、三、四、五、八卷。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三时学会将二者合编入《宋藏遗珍》,现存七卷(本文所引《宝林传》文字均出于此)。《宝林传》是禅宗文献中最早的灯史,后世的灯录如《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传法正宗记》等多取材于此,足见影响之巨。但是书中内容略嫌驳杂,甚至有一些编造的痕迹,正如契嵩在《传法正宗论》中所说:“其文字鄙俗,序致烦乱,不类学者著书,或错误差舛,殆不可按,是必所承西僧,泛传不审,而传之者又不能裁之。”

《宝林传》自面世以来,问津者甚少,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陈垣、胡适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考证方面,詹绪左、李停战等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校释、词汇方面,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迄今尚未见到。《宝林传》因其“文字鄙俗”,其中不乏一些较为奇特、难以辨识的俗字。对这些俗字进行整理,既有利于文本的解读,也有助于我们对唐五代时俗字的某些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同时还有益于大型字典、辞书、俗字典的编纂与完善。本文拟选取其中难以辨识的十个俗字加以考释,以请教于同行,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为了便于排印,本文所举俗体与小标题相同者均用~代替。

一、

佛言:夫人为道者,犹如锻铁去~成精,器必好也。(卷一《章品名缺》)

按:“~”即“屎”的俗字。《玉篇·尸部》:“~,粪也,与矢同。俗又作屎。”辽释行均《龙龛手镜·尸部》:“~,俗;屎,今;,正。”[1]163由此可见,在顾野王编纂《玉篇》的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正体字,“屎”则是其俗写形式;到了唐五代时,“屎”又成为通行的字体,而“~”则成了俗写体,是“”字的简写形式。“~”由正体衍为俗体,地位逐渐降低,故官方文献中鲜见或未见用例。解放后,政府推行简化字,“~”终被废除,只存在于大型字典或极少数的古书中,“屎”成了最后的赢家。再来看词义,“屎”作为名词,表示动物等的粪便。如《庄子·知北游》:“(东郭子)曰:‘何其愈甚邪?’(庄子)曰:‘在屎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炙法》:“炙车熬:炙如蛎。汁出,去半壳,去屎,三肉一壳。”宋梅尧臣《宣州杂诗》之五:“鸟屎常愁污,虫丝几为扪。”在此基础上,又可引申指渣滓或分泌物。如“耳屎”、“眼屎”的“屎”即指分泌物。宋何薳《春渚纪闻·丹阳化铜》:“即投药甘锅中,须臾铜中恶类如铁屎者,胶着锅面。”例中“屎”即指渣滓。此种用法在闽方言中犹有保留。如“炭屎”指炭渣,“铁屎”指铁屑,“火屎”指东西燃烧时掉落的碎屑[2]。引例中的“去~成精”就是指“锻铁”时去其渣滓取其精华。

“~”,《汉语大字典》收,惜无例证。“屎”表渣滓义,《汉语大词典》例引宋何薳《春渚纪闻·丹阳化铜》,时代略迟,且为孤例。上引诸例实可补二《典》之缺憾。

二、

九月四生作礼祈~,当周第十主厉王十二年癸已岁矣。(卷二《第二祖阿难章中流寂灭品第六》)

按:“~”是“禠”的简写俗字。清人顾蔼吉《隶辨·姥韵》“虎”字条下按:“《说文》作虎,虎足像人足,故下从人。诸碑皆变从巾,无从人者。”“虎”从“巾”作“”。有可能是唐人继承了汉代的写法,也有可能是出于避讳,即避唐太宗的祖父李虎之名讳。《龙龛手镜·衣部》:“裭、,俗;,正。”[1]101知俗写中“礻”与“衤”常无别,“虎”与“虒”多混同,“”、“禠”、“~”三字字形遂混用不拘也。《龙龛手镜·礻部》:“,斯、移二音,福也。”《说文·示部》:“禠,福也。从示虒声。”《尔雅·释诂下》:“禠,福也。”引例中的“祈~”,即指“祈禠”,表祈福之义。汉张衡《东京赋》:“冯相观祲,祈禠禳灾。”唐独孤及《毗陵集》卷七《庆鸿名颂并序》:“报功乎三清,祈禠乎上元。”唐杨系《通天台赋》:“见百神咸在,则祈禠而禳灾。”即其例。

“~”,《汉语大字典》、各种俗字典均未收。

三、

尔时毗罗尊者闻说此偈,心生~重而依教嘱。(卷三《第十二祖马鸣菩萨章现日轮品第十六》)

按:“~”即“辨”字的俗写。从字形上来看,俗写时将“辛”字中的两点拉直成一横,有时还另加一横,故有三横、四横,抑或更多的写法。例如《隶辨·狝韵》“郙阁颂下”[3]中刻有“辨”字,作,秦公《碑别字新编》引《魏元瞻墓志》作“”[4],后晋可洪《新集藏经音译随函录》(下简称《可洪音义》)[5]作“”[6]361,所引三例均与“~”字的字形相似,差别仅在于横的多少。然引例中“辨重”费解,似不成词,故疑此处的“辨”当是“殷”的俗讹字。敦煌遗书S.610《启颜录》中“殷”作“”[7]500。此处“殷”的左半边和“~”之左偏旁形近,容易出现讹写。而据文意来推断,解作“心生殷重”则文从意顺。《宝林传》卷三《第十二祖马鸣菩萨章现日轮品第十六》:“尔时毗罗尊者闻说此偈,心生殷重而依教嘱。”此即同书同卷同章中的语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殷重”的“殷”,原典作“”,其左旁亦逼近,故讹误的可能性很大。再者,“心生殷重”,在其他佛教文献中用例亦多,如唐金刚智译《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卷一《密教部》:“以得如来寂静智故,心生殷重二秘密之。”唐栖复集《法华经玄赞要集》卷三十一《法师品》:“问何故闻大乘教,心生殷重。”即其例。而作“辨重”者佛典中未见一例。

“殷重”,《汉语大词典》收,释云:“恳切深厚。”唯引宋叶适《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例,时代略迟。

四、粖

1.尔时大众即散璎珞,涂香~香烧香供养,复共焚热。(卷三《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章金河品第二十一》)

2.海意告曰:宜造八万四千所用,以七宝五宝为~,二宝销铸以为一摸,高一尺四寸。(卷五《章品名缺》)

按:“~”,古代的字典、辞书均有收录,《说文》、段《注》、《广雅》、《广雅疏证》、《龙龛手镜》的解释一脉相承,解释不外是“糜也”,“粥靡也”,“饘也”。那么,“~香”一词当指何义呢?先看佛典中的语例。大正藏本北宋法护译《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五《持国轮王先行品第五之余》:“然后于七昼夜广以微妙香花涂香~香等及鼓吹歌音,严伸供养瓶中名字。”“~”,明本作“末”。大正藏本北宋唯净等译《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十三:“以妙香花涂香抹香花鬘衣服缯盖幢幡,而供养之。”“抹”,明本作“末”。唐地婆诃罗译《方广大庄严经》卷五《音乐发悟品第十三》:“奉以众末香,又见放光佛。”“末”,宋本、元本作“~”。大正藏本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变成沈檀抹香及作诸花。”“抹”,明本作“~”。可见,“~香”与“抹香”、“末香”等属同词异写,指呈粉末状的香。亦即捣碎沉香、檀香等成为粉末,用以撒布于佛像、塔庙等。

关于“~香”等异形词的构词理据,储泰松先生在《〈妙法莲华经玄赞〉所据韵书考》[8]和《唐代前期佛典经疏引〈切韵〉》[9]两篇论文中均有论及,现转引后者中的论述:

抹香者,若手摋摩作抹,细壤土作抹,涂饰作瀎。今既别有涂香,故应作(粖)。《玉篇》粖者亡达、亡结二反,粥糜也。碎香如糜,故作粖。碎香如细坏(“坏”乃“壤”之讹)土,应作。(《玄赞》卷 7,788c)

粖:莫割反。若手摋摩作抹,涂饰作瀎。今既别有涂香,应为抹(粖)字。《玉篇》粖,亡达、亡结二反,粥糜也。碎香如絮也,故作粖。若如细土,应作。(法华音义,489b)

由此可见,写作“抹(香)”者,乃取“摋摩”(用手撒而摩之)之义;写作“瀎(香)”者,是取“涂饰”之义;写作“(香)”者,则取“细壤土”之义;而写作“~(香)”者,即取“碎香如糜”、“碎香如絮”的意思。也惟其“碎香如糜”、“如絮”,故而更常见的写法作“末(香)”。写作“~(香)”、“抹(香)”、“瀎(香)”或“(香)”者,不过是“末(香)”的异写或俗写。宋从义《法华经三大部补注》卷八:“粖香,细粖也。”亦即细末之香。例1中的“~香”正是此义,例2中的“~”是名词,乃“~香”的省略形式。

这组异形词,《汉语大词典》只收录了“末(香)”,例引明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下》,偏迟。

五、

有一师手持一木,可长七尺,就头上空中~捞,亦无所碍。(卷六《第廿五祖婆舍斯多章焚衣感应品第卅三》)

按:“~”是“芼”或“覒”的后起字。“芼”,《汉语大词典》释云:“择取。《诗·国风·关雎》:‘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大词典》此释取自《毛传》,《毛传》训“芼”为择,盖谓择而取之,犹同诗中“流之”训求又训择耳。“芼”,又可写作“覒”。《尔雅·释言》:“芼,搴也。”《广雅·释诂》:“芼,取也。”《说文·见部》:“覒,择也。读若苗。”《系传》引《诗》作“左右覒之”,《玉篇》引《诗》亦作“覒”。又可省作“毛”。《集韵·号韵》:“毛,择也,郑康成说。或从手。通作芼。”“或从手”云云,正是俗字“~”。“覒”、“芼”、“毛”发展到后世,其表“择取“之义已不显豁,故又重新造了一个“~”字予以显化。颜娟英主编《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第一册No. 0063《刘碑造像记》:“唯那阳延儁邑子、张芼鸱邑子、郭贵买邑子、曹伏生邑子、曹马生邑子、刘归香囗子陈囗。”例中“芼”,一作“~”,即是其例。引例中“~”的形成还可有另一种解释,即“~”与“捞”连用,受“捞”的影响而偏旁类化,“艹”遂变成了“扌”。“~捞”为同义连用的叠韵词,即捞取之义。

“~”,《汉语大字典》收,惜无例证。“~捞”,《汉语大词典》未收。二《典》可据引例补。

六、

按:“~”是“斒”的俗字,也就是“斑”。汉魏六朝以来,无论是出土的碑刻,还是民间的抄本,为了书写的便捷,常会出现减省笔画的现象。特别是上下结构的字,其字形上方孤立的一笔最容易被省略。如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冨、富,上俗下正。”“冨”字俗写时便将上面的点画省略了。上引例也不例外,“~”字左边的“又”,乃“文”字之省略,稍加还原即成“斒”字。《广韵·山韵》:“斒,斒斓。色不纯也。”《龙龛手镜·文部》:“斒,正,布闲反。斒斓,色不纯也。”唐元稹《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诗:“十过乃一往,遂成相往还,以我文章卷,文章甚斒斓。”清顾炎武《书女娲庙》诗:“五色之石空斒斓,道旁委弃无人取。”均其例。“斒斓”是个叠韵词,其异形甚多。或作“斑斓”,或作“斒烂”,还可逆序作“烂斒”。如唐权德舆《送别沅泛》诗:“斑斓五彩服,前路春物熙。”明杨慎《云中十二韵》:“功脾银烁爚,贺障锦斒烂。”韩翃《少年行》诗:“千点烂斒喷玉骢,青丝结尾绣缠鬃。”即其例。又可写作“斒孄”。如古本戏曲丛刊《三桂记·荣赠》:“但图朱紫之荣,久失斒孄之养。”“斒孄”句用典,春秋末,老莱子至孝,“常服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以娱亲。后用为孝养父母之典。而引例中的“烂~”即是“烂斑”之义。宋文同《花坞》诗:“缭绕穿红蕚,烂斑踏紫苔。”亦其例。其中“斒烂”、“烂斒”,《汉语大词典》未及此形。

七、

菓蓏烂斑,~生势丽。(卷八《达摩行教游汉土章步六叶品第三十九》)

按:例中“~”,字典、俗字典均未收,典籍中也极少用例,故弥足珍贵。它实际上正是“根”字的俗写形式。《说文·木部》:“根,从木艮声。”清人张文虎在《舒艺室随笔》中释云:“《说卦》艮为足。艮,止也。止,古趾字。根从艮,似非徒从取谐声。”“艮为足”,所以“根”可以异构为“~”。“根生”指靠根生长。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卷二《修行地道经分别相品第八》:“树木无碍,根生滋茂,皆悉护之令不折伤。”同书卷七:“譬如五种彩色各异皆因草木,草木根生悉因从地,地下有水,水下有风,风因空立,如是计本悉无所有。”后秦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六》:“譬如有树不从根生,而能长养枝叶花果。”均用“根生”的语例。引例中的“根生”亦此义。

此义《汉语大词典》收,释云:“谓靠根生长。《书·皋陶谟》‘暨稷播,奏庶艰食’孙星衍注引汉马融曰:‘艰作根,曰根生之食,谓百谷。’”可据引例及佛典中的语例补充例证。

八、

芝田苯~,萝藟垂萦。(卷八《达摩行教游汉土章步六叶品第三十九》)

九、

呜呼痛哉!肝胆俱摧,浞泪如雨,吁号骇雷,悲鸣鴶~,愁云哀回。(卷八《达摩行教游汉土章步六叶品第三十九》)

按:“~”是“鸲”字的俗写。《龙龛手镜·鸟部》:“鸩,俗;~,正。直禁反。~鸟也。”《汉语大字典》即引此条。这两种字书都认为“~”就是“鸩”。然按此理解成“鴶鸩”,却又难以成词。“鸩”是一种毒鸟,“鴶鵴”一词表示布谷鸟,古代文献中未见“鴶”、“鸩”连用之例。“鴶鵴”又名“鸤鸠”,《尔雅·释鸟》:“鸤鸠,鴶鵴。”郭璞注:“今之布谷也。”又作“鴶鞠”,杨倞注:“《曹风·尸鸠》之篇,毛云:尸鸠,鴶鞠也。”又作“鴶鸲”,马缟《中华古今注·鸲鹆》:“鸲鹆,一名鸤鸠,一名鴶鸲,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也。”我们认为“~”实际上是“鸲”的俗字。理由是:“勹”在俗写时,第二笔简写成“乛”。例如“军”,甲骨文作,《说文》:“从车,从包省”,发展到现在从“冖”,便是简化了第二笔。此外,东汉的《张迁碑》“苞”作“”;《宝林传》中“抱”写作“”,“爮”写作“”;敦煌遗书S.388《正名要录》中“包”作“”[7]11;《可洪音义》中“胞”作“”[6]351,都是明证。又,俗写“口”常写作“几”,如“寻(尋)”作“”;这是根据“几”经常写成“口”逆推而来的,再如《宝林传》中“没”写作“”,“毁”写作“”,“殁”写作“”,均属此类。故“句”便俗化成了“冗”。据此,“~”当确定为“鸲”。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是“鸲”的俗字体;另一方面,“~”在辽五代时期是正体字,“鸩”是俗写。“~”身兼二职,大概可能是因为二者字形相同而导致使用不便,遂使“~”为“鸲”之俗的用法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而被“鸩”字所替代。“鸲”的这一俗写形式,《大字典》、俗字典皆未及,故弥显宝贵。

十、

1.第一者~山神定;第二者宝月禅师。(卷八《第二十九祖可大师章断臂求法品第四十》)

2.破灭佛法,隐于~公山中十有余载。(卷八《第三十祖僧璨大师章却归示化品第四十一》)

3.当周武灭佛法,可公将大师隐于舒州~公山。~山之阳有山谷寺,超云越霭,迥出人寰。(卷八《第三十祖僧璨大师章却归示化品第四十一》)

4.大呼城市曰:“我于~山设斋,汝等当施我斋食。”(卷八《第三十祖僧璨大师章却归示化品第四十一》)

按:例中“~”,字典、俗字典均未收,实是“皖”字的俗写。我们先从字形的角度来分析。《可洪音义》:“皃,户官反。正作完。”[7]11唐颜元孙《干禄字书》:“皃、完,上俗下正。”[10]24从“完”得声的字以此类推,如“莞”作,“浣”作,据此“皖”便可作“”。“”右边的“白”又可省作“日”,进一步简写作“”。《龙龛手镜·日部》:“,今;晥,正。胡管反,明也。又县名。”[1]427由于文中与山连用,字形便产生了类化,“山”取代了“日”。这一判断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例3中古地名“舒州”这一信息来予以证实。据史料载,皖国始设于西周,春秋时期舒州是皖国封地,也是皖国的都城,西汉时设置皖县。古舒州即现在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地区,是现在安徽省安庆市的前身。唐李白《江上望皖公山》:“清宴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唐书·地理志》载舒州潜山县有皖山。《汉语大词典》:“皖公山,山名。又名潜山、天柱山。在今安徽省潜山县西北。亦省作皖山、皖公。”《宝林传》成书于唐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年,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时间大致相当,山名可定。另外,其他佛教文献中的记载也可旁证。引例2、3、4均出自《第三十祖僧璨大师章却归示化品第四十一》,再看其它禅籍文献中相关的记载,如《景德传灯录》卷三:“第三十祖僧璨大师,不知何许人也……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嘉泰谱灯录》卷一《三祖僧璨大士》:“未详族里……隐于舒之皖公山。”《释氏稽古略》卷二《高祖宣帝》:“三祖僧璨大师尊者,不知何许人也……遂隐于舒州皖公山。今所谓山谷山寺也。”其中“山谷山寺”与例3中的“山谷寺”亦暗合。又,大正藏本《传法正宗记》卷六《震旦第三十祖僧璨尊者传》:“僧璨尊者,不知其何许人也。遂去隐于舒之皖公山(今所谓山谷山寺者)凡三十余年。”此处的“皖”,宮本作“”。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就是“皖”。

本文因篇幅所限,只选取了《宝林传》中十则较有特色的疑难俗字加以考辨。这其中有的是据上下文产生类化改换了偏旁,如“皖”和“芼”;有的是一个形体代表了两个俗字,如“鸲”;有的是由于抄手随文改变字形,以突显字义,如“根”和“抹”;有的是由于简写或讹写,如“斒”和“辨”;有的是保留了方言中的特殊用法,如“屎”。对诸如此类的俗字、讹俗字,我们只要将它们的构件拆分开来,各个击破,再找出其俗化或讹写的理据,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同时,借助这些俗形的分析,又有助于大型字典、辞书、俗字典的编纂与完善。

[1]释行均.龙龛手镜[M].高丽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4:4503.

[3]顾蔼吉.隶辨[M].北京:中华书局,1986:103.

[4]秦公.碑别字新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368.

[5]可洪.新集藏经音译随函录[M]//《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第59-60册. 北京:中华书局,1990.

[6]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9.

[7]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8]储泰松,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所据韵书考[J].古汉语研究,2011(4):13-19.

[9]储泰松,杨军.唐代前期佛典经疏引《切韵》[J].语言研究,2011(4):57-64.

[10]颜元孙.干禄字书[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11]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汪长林

2013-07-16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宝林传》校”(0806)。

周 正,男,安徽池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詹绪左,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时间:2014-4-18 17: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2.013.html

H124.3

A

1003-4730(2014)02-0062-05

猜你喜欢

俗字引例宝林
Rolling velocity and relative motion of particle detector in local granular flow
《力量》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定积分概念教学案例和思考
一道高考解析几何选择题的解法探究
“养路铁人”金宝林
一个三角形面积公式s—1/2|x1y2—x2y1|的证明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