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的调整

2014-09-08

关键词:劳动力优势驱动

申 建 旗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1)

新形势下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的调整

申 建 旗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1)

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发展方式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极大地推动了出口贸易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比较优势已经悄然改变,为此要确立创新驱动的贸易发展方式,推动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出口贸易;发展方式;创新驱动

一国出口的发展战略方式是对外开放战略方式的基本部分,制定正确的出口发展战略方式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所谓出口发展方式就是一个国家出口贸易借以发展的基本战略方式,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和出口贸易的特点,指明了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规定了促进出口发展的基本方式和策略。正确的出口发展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国家的各类资源,发挥本国优势,促进本国经济和出口贸易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我国原有出口发展方式的依据及局限性

(一)原有出口方式反映了当时资源禀赋的特点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工资水平和资源价格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甚至明显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根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原理和要素禀赋理论[1],我国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相对于其他国家丰裕,相对价格低,我国进行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正是基于对我国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分析,我们确定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的发展方式,实践证明,当时确定的这一发展方式是正确的。当时历史条件下发展劳动密集、技术要求不高的纺织、服装等消费品和普通工业制成品产业获得了巨大成功。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仅仅206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居第29位,到了2008年贸易总额达到25 61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23倍,排名跃居世界第三。其中,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14 285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0.8%提高到7.9%,出口年均增长18.1%,大大高于同期我国GDP约10%的增长速度,也比同期进口年均增长16.7%要高(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09年版)。现在我国出口排名已列世界第一,廉价的中国制成品销往全球,蜚声海外,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和 “世界工厂”。

(二)经济危机使原有出口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开始显露

然而,贸易大国大而不强。“世界工厂”的问题逐渐显现,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贸易大国的脆弱性更加暴露。当年在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率迅速下降,2009年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对外贸易额大幅下滑,下降达13.9%,出口下降则达到16%。一时间订单数急剧减少,外贸企业纷纷缩减生产或停产歇业,不少企业濒临破产或倒闭[2]。危机之后尽管我国对外贸易一度复苏态势明显,然而危机后国内外环境进一步复杂化,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深度低迷,制约外贸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暴露并日益凸显,对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对出口发展方式做出正确的调整。

二、出口发展方式调整的必然性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大量使用劳动力和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等基本要素基础上的出口贸易发展方式日益暴露其弊端,具体表现为:

(一)劳动力供求出现了结构性失衡

建立在劳动密集型基础上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造成了对普通廉价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人口老年化不断加剧、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减少等因素都促使一线工人的供给在不断下降。据统计:我国已经走过了青壮年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15—64岁劳动力人口总量将从2013年开始呈下降趋势。近几年不仅是沿海,内地也出现了普遍的招工难、用工荒现象,我国劳动力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即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各地招工难。一些企业由于用工不足导致开工不足,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新项目由于招不到工人而不能正常投产。

(二)“世界工厂”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难以为继

我国出口贸易的特点是制成品出口比重过大,制成品即货物出口占出口总量的90%左右,这些货物商品主要以两种贸易形式存在,一类是以普通贸易出口的普通商品,另一类是以加工贸易出口的加工商品。普通商品是我国自己企业生产的商品,这类商品一般是仿制品或者产品已经成熟、生产技术已经扩散的产品,加工贸易产品虽然一般技术含量都较高,但是研发、销售等增值高的环节控制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手里,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只不过是它们的一个加工厂和生产环节,在产品价值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

我国出口贸易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能源密集型的发展方式不仅导致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而且也必然导致资源、能源供求的严重失衡以及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恶化。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土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出口规模不大,资源、能源消耗较少,供求能维持平衡,环境也尚能承受,但是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导致对资源、能源需求以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就出现了资源、能源供求的日益失衡和环境生态的日趋恶化[3]。例如, 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均已超过50%(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2011年12月28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报告),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对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式进行调整。

(三)比较优势的竞争态势在悄然变化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原有的发展方式对一般劳动力和资源、能源持续大量的需求,导致了劳动力和资源、能源的供求失衡,劳动力、资源、能源供应紧张和价格不断上涨。我国近几年劳动力价格普遍上涨,一方面一般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当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供求失衡导致的招工难也在客观上进一步倒逼了工资的快速上升。表1是2012年上半年26个省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CPI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各地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明显提高,其中超过一半省区实际增长率达到2位数。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难以为继。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美国咨询公司Aplix Partners的报告显示,在制造成本低廉程度的排行榜上,中国已从2008年的第4位跌至2009年的第6位,排在墨西哥、印度、越南、俄罗斯、罗马尼亚之后。

表1 2012年上半年26省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CPI数据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部门公布。

伴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普遍上涨,近几年国内外资源、能源的价格也普遍大幅上涨。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购买什么产品,什么产品就价高;反之,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出卖什么产品,什么产品就价低。由于我国成了一般产品生产制造的“世界工厂”,对资源、能源产品产生巨大需求,国内又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能依靠进口,对国际市场的大量依赖导致其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这就是我们购买(进口)产品价高的原因。出口产品价格的走低与劳动力以及物耗、能耗等主要成本一路上升的双重作用,不断挤压着出口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建立在劳动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生产基础上的出口比较优势正在悄然失去。

三、确立新的出口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济和出口贸易的竞争态势正在发生变化,必须审时度势,改变出口发展方式,调整出口结构,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一)制定新的出口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实施出口的主体是企业,国家竞争力实际上是企业竞争力的反映。国内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国内需求的特点及其演化是培植和孕育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土壤,企业的成长一般总是由内而外,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内外市场的统一扩大了产品需求和企业规模,提高了企业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国内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断变化,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走向高档化、品牌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消费档次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刺激产品档次和生产结构的提升,由此改变着企业的生产方式、竞争手段和竞争态势,因此出口发展方式和出口结构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二)制定新的出口发展方式的理论依据和原则要求

确立新的出口发展战略方式不仅要明了我国比较优势的发展现状,而且要把握其演进特点和变化趋势。美国经济和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指出,任何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产业的国际竞争都会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产业依次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分别为:(1)要素驱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如廉价的劳动力或丰富的资源。(2)投资驱动阶段,竞争优势获得主要来源于资本要素。持续的资本投入可以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竞争力。(3)创新驱动阶段。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企业必须具备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4)财富驱动阶段,此阶段产业的创新、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会明显出现下降现象,需要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失去竞争优势和被淘汰[4]。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我国本身资本和技术在不断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资本和技术,资本、技术密集的行业和加工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了。例如,大规模的投资建立起来比较完善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通过投资建立起来“世界工厂”的庞大生产体系和钢铁、石化、水泥、电力等原料能源供应体系。一直以来正是由于要素、投资的双驱动,依靠出口、投资“两驾马车”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今依赖劳动力和资源消耗的要素驱动的发展动力已经释放殆尽,需要尽快调整原有的出口发展方式和出口结构,与此相对应的粗放型投资方式和投资结构也必须改变,那么新的出口发展方式应该是什么呢?

新的出口发展方式必须反映经济结构和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反映由出口贸易大国向出口贸易强国转化的要求,适应世界消费和贸易商品结构向高质量、高性能、高科技、优服务和“绿色产品”方向发展的要求。同时要反映我国经济和出口发展的演进要求,反映我国竞争优势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

四、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实施

(一)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实施的可能性

现阶段确立创新驱动的出口发展方式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底,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 300万人,其中研究生超过9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10年毛入学率进一步达到26.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7年(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为创新驱动提供了人才保障。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科技水平大幅提高,研发人员总量已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世界第三。在许多领域我国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转变,有些领域正向“领跑者”转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大批本国本土企业如海尔、华为、中兴等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推动创新驱动的基本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实现了产品的国际化,而且实现了投资的国际化,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大为提高,以创新为特色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

(二)创新驱动的出口发展方式实施办法

创新驱动的出口发展方式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具体实施要根据产业特点和发展状况,采取“轻重有别、分步实施、方法各异、次第推进”的原则进行。

所谓轻重有别就是根据产业特点选择一批产业给予重点支持,例如新能源汽车、节能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可以在国际竞争中率先建立起创新优势。对于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各种数字信息技术产业,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但是已经有相当的技术积累,可以加快推进,建立创新优势。

所谓方法各异,就是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和状况采取不同方法。对于我们传统的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等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不大,主要是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对这些产业主要是进行调整改造,改变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培育自主品牌,进一步拓展国际营销渠道。一般产业也要根据情况,采取分别对待、分步实行、依次推进的方法逐步确立创新优势。我国的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品种也较为丰富,出口的机电产品接近60%,与发达国家的区别不是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区别,而是普通产品和高端产品的区别。对于其中有一定基础又有发展前途的行业要增加技改和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结构层次,逐渐淘汰落后的技术和产品,走向行业高端。对“两高一资”产业要压缩规模、改进技术,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则要坚决予以关、停、并、转。

创新驱动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高水平的服务业占据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服务业被誉为无烟产业,具有就业容量大、层次高、环境污染小和资源消耗少的优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对此,需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大力支持服务贸易发展,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第二,改善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贸易,充分发挥生产者服务贸易的产业升级效应。将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不断提高其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

创新驱动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政府的直接干预要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鼓励创造高级要素,改善国内需求质量,培植创新产业,刺激新的产业领域形成,保持国内竞争优势等。对于新投资项目一定要制定较为严格的技术准入标准和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实行高起点、高标准,坚决防止和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达到投资、创新的良性互动和双向驱动。

“春江水暖鸭先知”。胡锦涛在2012年7月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要在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届时我国创新驱动的出口导向战略也要基本形成。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转变出口发展方式,调整出口结构,力争早日完成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历史使命。

[1]陈宪,韦金鸾,应诚敏.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9-76.

[2] 商务部综合司课题组.中国对外贸易形式2011年秋季报告[J].国际贸易,2011(11):1-4.

[3]王志伟.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3):40-43.

[4]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责任编校:汪沛

2012-12-24

安徽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首批重大项目“皖江区域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FRZD201302)。

申建旗,男,安徽宣城人,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

时间:2014-4-18 17: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2.027.html

F752.62

A

1003-4730(2014)02-0123-04

猜你喜欢

劳动力优势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矮的优势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画与话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