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语用研究

2014-09-07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语码语料语言学

张 帅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作为一种语言接触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成为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重点(Myers-Scotton,2006[1])。就语言学而言,语言学家多从社会语言学、句法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等角度对语码转换所涉及的众多因素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探讨。语码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Wardhaugh,1998[2])。一般来说,语码转换指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成分的转换,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语码转换、语码混合(code-mixing)和语码交替(code-alternation)出现混用,将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区分开来有利于研究语法限制,但是在研究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交际功能时就没有必要了(何自然、于国栋,2001[3])。基于此,本文所使用的“语码转换”包含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统指在言语交际中同一次会话中分属不同语法体系(或子体系)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交替使用的现象,例如:Bueno,in other wods,el flight [que sale de Chicago around three o’clock] (Spanish/English code-switching,Plaff,1976[4])。

一、语码转换的理论基础

对语码转换的语言学研究主要是从下面四个角度:社会语言学、语法、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很多语言学家(Appeal & Muyken,1987[5]; Myser-Scotton,1983[6]; Cheshire &Gardner-Chloros,1998[7]; Gumperz,1982[8],etc.)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探索社会因素(如种族、年龄和性别等)寻求语码转换隐含的社会动机,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即语言选择如何反应权利和不平等,或者说如何成为某个社会集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指针(Auer,1998[9])。语码转换的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它只能解释语码转换发生的原因,而不能解释为什么转换会发生在某个特定位置上(Appeal & Muyken,1987[5]),基于此,许多语言学家(Clyne,1987[10]; Jacobson,1977[11]; Woolford,1983[12],etc. )从语法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焦点集中在语码转换的语法限制,从语言结构来看,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一种由规则支配的行为(Azuma,1998[13])。语码转换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揭示双语者在做出明显的语码转换时大脑的活动状态(Li,1996[14]),由于其研究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度,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相比,语码转换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成果也相对不足,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Clyne (1987)[10]的激发理论(triggering)和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会话分析是当前语码转换研究中最精确、最系统的研究路向之一,因为它拥有最完善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步骤(何自然、于国栋,2001[3])。通过研究社会行为,尤其是社会成员在日常交际中重复出现的序列结构,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Psathas,1995[15]),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Auer,1984[16]; Milroy & Muysken,1995[17],Shin & Milroy,2000[18]; Li,2005[19]。例如,Auer(1998)[9]通过研究会话序列来分析语码转换的会话模式及语码转换的方向对构建会话的意义。

相比国外研究,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集中于书面语的语码转换,如黄国文(2001)[20]和于国栋(2001)[21]从语言使用和功能分析对报纸语料中的语码转换做出了探索,吕黛蓉等(2003)[22]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报纸文章中的语码转换做出了探讨。近年来的研究开始从单纯的书面语研究向书面语和口语研究同时并存的局面发展,如李楚城(2003)[23]对书面语和口语语料中香港粤语和英语的语码转换做出探讨,王瑾等(2004)[24]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魏在江(2007)[25]对电子语篇中语码转换现象做出了分析,罗芳春、孙存志(2012)[26]对流行歌曲中的语码转换做出了语言学分析,但是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对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研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选用QQ为语料收集工具(QQ用户量大、受众群体广,是国内最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收集了笔者10个朋友2011-2012年的70篇聊天记录,随机选用了其中的50篇(除语音、视频外)作为语料,共计30万字,旨在探寻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执行策略、语用功能和原因,这对于深入理解这一交际现象会有所帮助。

二、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执行策略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魏在江,2007)[25]。周洪波(2001)[27]将网络语言大致分为三类: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和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一般来说,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狭义的指在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中常用的词语和符号,本文将采用狭义的理解。网络聊天有不同于日常会话的特征,对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现象更是缺乏系统的研究。经过对语料的细致观察和分析,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以下执行策略:中英文语码变换、使用符号语码、使用数字语码、使用网络语言语码和使用方言语码。经过对语料中这些策略的统计,现得出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执行策略使用情况

如上表所示,在网络聊天中,使用符号语码、中英文语码变换和使用网络语言语码使用次数最多,分别是64次(占32.0%)、55次(占27.5%)和50次(25.0%),这说明语码转换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这三个策略实现的,另外两种策略即是用数字语码和使用方言语码使用次数也相对较高,分别是15次(占7.5%)和16次(占8.0%),这说明交际者在实现其交际目的而使用语码转换时也较常使用这两种执行策略。对于这五种执行策略是如何在实际网络聊天中实现语码转换的和这些策略使用背后的语用学解释,我们将在下文中做出详细的探讨。

(一) 中英文语码变换

中英文语码转换是网络聊天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通常情况下,以汉语为主体语言,将英文语码以插入式或者两种语码在同一个话轮或者相邻语对中交替使用的方式来实现语码转换。例如1(2012-10-9,21:00:26- 21:10:45,中英文转换):

(1)食指影人: 哎,我上不网了

(2)一块钱的幸福: 怎么了,换个浏览器试试

(3)食指影人: 不行啊

(4)食指影人:→我都试了n次了

在上例中,食指影人在向一块钱的幸福表明自己上不去网了,一块钱的幸福基于自己能上网的事实,让其换一个浏览器试试,食指影人立刻回复了不行,说明他已经这样做过,这一点在其之后的话轮中得到印证,同时第3句本应是一个话轮转换位置,但食指影人再一次抢得了话语权,接着陈述自己的做法以证明自己在上一句中的观点。此句中的“n”是很多、无数的意思,这是以字母插入到主体语言的形式实现的语码转换。网络聊天通常会打破了日常会话中A-B-A-B型的会话方式和一次只能有一个说话者的传统会话模式,这是由网络聊天的独特目的即高效、快捷、有效的交流决定的。为了接近或实现其特定的交际目的,交际者会对语言进行顺应,语码转换就是其中一种具体的交际策略。在对语料进行观察和分析后发现,网络聊天中的中英文语码转换通常插入式的形式,具体可分为字母或字母组合式插入、单词式插入、词组式插入和单句式插入,以语篇插入的形式不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络聊天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特征。

(二) 使用符号语码

不同于日常会话,网络聊天的语体是书面语语体和口语语体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两种的特征,这使得网络聊天语篇更具视觉效果,而这种视觉性的取得主要是通过一些表达交际者含义的特殊字符和符号实现的,这里的符号语码是指所有的字符、符号、表情和图片等具备视觉的语码。例如2(2012-12-15,23:04:20- 23:04:06-23:04:06,字符):

(1)薰衣草: 看我可怜兮兮的

(2)薰衣草: → :-{(难过)

(3)牵手,向幸福: 怎么了

上例中,薰衣草控制了两次话语权,在表达完可怜后,紧接着发了个难过的表情,进一步等待引起对方回应,而这个表情被牵手,向幸福所理解,立刻他就问他“怎么了”,向其表示关心,这时就完成了“引起-回应”这个话轮结构,薰衣草也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个话轮的交际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聊天中使用的字符语码,是所有使用网络聊天的交际者所认可并且可以立刻认出,这是网络聊天交际者(网民)经过长时间的对语言单位和符号的商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遵循一定原则制定出来一种被所有网民所广泛认可的语码,这也体现了语言的变异性特征,同时对语码进行商讨性的选择也是一种顺应的结果,是基于交际过程中产生的需求和交际目的实现的。

(三) 使用数字语码

在字符语码之外,另外一种值得指出的是数字语码,它指在网络聊天中出于其特定交际目的的需要,阿拉伯数字被赋予特殊的含义,而这种含义也是被广为接受的。例如3 (2012-06-19,23:15:30- 23:17:07,数字语码):

(1)蓝灵女: 我睡觉去了

(2) Emma: 恩好

(3)蓝灵女: →886

(4)Emma: 拜拜

上例中,886是“拜拜喽”的谐音,而这是被交际双方所认可的,在蓝灵女说出“886”之后,Emma接着说了“拜拜”,从而结束了话轮,这也证明了蓝灵女所用的数字语码被Emma所理解,并做出了适当的反应,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交际。经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这种通过赋予数字语码特殊含义实现的语言变异性不是任意而为,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得到广泛的共识,这个原则通常是利用数字的汉语谐音,例如,“520”是指我爱你,“5555”是呜呜呜呜,表示哭或者痛苦、难受,这也反应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根据自身的交际目的不断对语言选择进行顺应性的结果,也就是说在网络聊天中,交际者为了快速、方便地表达自己的目的,在执行语码转换时,通常会使用一些传统语言的变异形式,而这些变异形式是交际者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遵照一定的原则对语言现实以及社会规约和彼此心理进行顺应总结出来的,并且为所有使用者广为认可和使用的。

(四) 使用网络语言语码

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是对语言使用现实的顺应,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是对语言的一种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为生造词汇、同音借代、同音翻译、词义拓展、缩略词、旧词新义和专有词汇。网络聊天中,交际者为了自身特定的交际目的会使用网络语言语码来实现语码转换从而实现其交际目的,例如4 (2012-07-10,23:45:30- 23:47:07,网络语言语码):

(1) 布衣布舍:唉,我怎么看不到未来

(2) 十三月: 我去!美眉不要钻牛角尖啊

(3)布衣布舍:就是没有嘛

(4)十三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的

(5)布衣布舍:好吧

上例中,布衣布舍和十三月是好姐妹,在布衣布舍考试不理想、自我抱怨时,十三月使用网络语言语码“我去”和“美眉”实现了语码转换,用诙谐的网络词汇间接地起到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旨在安慰布衣布舍;在没被布衣布舍认可时,十三月在下一个话轮中直接发出安慰话语,在得到布衣布舍认同后结束了话轮,从而实现了安慰的目的。

(五) 使用方言语码

网络聊天语言的变异性的另一个体现是使用了方言语码,指在网络聊天中,交际者在以普通话为主导的话语中,使用方言语码来执行语码转换,从而实现其交际目的。例5:

(1)羌笛悠幽:上次的石子饼你从哪买的啊?

(2)逆流之鱼:学校西门的那个小摊

(3) 羌笛悠幽:→ 俺也想买

上例中,羌笛悠幽发出的问句话轮和逆流之鱼的回答话轮都是以普通话为主导的,但是在羌笛悠幽的另一个话轮中,却出现了方言“俺”,以方言语码实现了语码转换,拉近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普通话相比,方言更能拉近双方关系的亲密度,因为普通话比较正式、官方,而方言是一种非正式语体,它的使用体现了使用者之间的熟悉度和亲密度较高。与对方使用方言,说明双方可以摆脱社会习俗对正式语体的束缚,更加自主地使用非正式语体,说明双方关系较为亲密;同时,能理解对方的方言,说明双方很可能来自同一地区或者地区差距不是很大,从而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这并不是违背了社会规约的顺应,经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这种用方言语码执行的语码转换策略并不是特别多,一般只存在于有着较为亲密关系的交际者之间,比如朋友或同学,这正是对社会规约的动态遵守或顺应。

三、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讨论

语言的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人类之所以可以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我们的自然语言具有三个本质特征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Vershueren,1999)[28]。

在网络聊天中,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顺应了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是交际者顺应语境因素的具体体现。通常,交际者在执行语码转换策略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也就是说,在网络聊天中,交际者在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进行策略性转换时,是为了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特定的交际目的。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在网络聊天这种特殊的语域下是用来实现什么功能?使用语码转换的具体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语料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发现,网络聊天中,交际者使用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进行顺应,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具体而言,顺应语言现实是顺应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语言结构、语言规约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比较复杂,涉及内容很广,与具体语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实现制造幽默、标志身份、扩大或拉近心理距离、排除其他交际者等。一般而言,交际者对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被认为是被动顺应,因为他们除了进行顺应别无选择,而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交际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交际策略,是一种主动顺应(于国栋,2004[29]),但是,在对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进行的顺应进行仔细分析之后发现,在网络聊天这种特殊的语境下,交际者有很大的自主性,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选择,不管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还是对心理动机,都是主动的顺应,与日常会话中的顺应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由于网络聊天快速、便捷和简约的特点以及交际者有着更大的主动性导致的,但这并未改变顺应的本质。至于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原因,情况就更加复杂了,有语意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比如语意不对称性、语言使用的经济语言、为了表达强调等,也有着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语码转换是交际者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目的所使用的策略,是交际者在较高的意识水平下所进行的语言选择,顺应了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是顺应语境因素的具体体现,是以交际者的特定目的为导向。通过对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发现,在网络聊天这一种特殊的交际模式下,语码转换的执行策略、语用功能和原因都与日常会话有着很大的区别,交际者为实现语码转换通常会采用中英文语码变换、使用符号语码、使用数字语码、使用网络语言语码和使用方言语码等策略,语用功能和原因相对更加复杂,涉及到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yers-Scotton,C. (2006). Multiple voices: an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M]. Victoria: Blackwell Press.

[2]Wardhaugh,R.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3]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25):85-95.

[4]Plaff,C. (1976).Functional and syntactic constrains on syntactic variation in code mixing. In Steever,B,et al,(ed).,Papers from the Parasession on Diachronic Syntax (p148-259).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5]Appeal,R. & Muysken,P. (1987). Language Contact and Bilingualism[M]. London: Edward Arnold.

[6]Myers-Scotton,C. The negotiation of identities in conversation: a theory of markedness and code cho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983,(44):115-136.

[7]Cheshire,J & Gardner-Chloros. Code-switching and the Sociolinguistic Gender Patter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Language,1998,(129): 5-34.

[8]Gumperz,J. (1982). Discourse strategi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Auer,P. (1998).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interaction and identit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0]Clyne,M. Constraints on Code-switching: How Universal are they? Linguistics,1987,(25):739-764.

[11]Jacobson,R. (1977).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M]. Cambridge: CUP.

[12]Woolford,E. Bilingual code-switching and syntactic theory. Linguistic Inquiry,1983,(14): 520-536.

[13]Azuma,S. (1998). Meaning and Form in Code-switching. In Rodolfo Jacobson (Ed.) Codeswitching Worldwide(p277-292).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4]Li,David.C.S. (1996). Issues in Bilingualism and Biculturalism: a Hong Kong case Study[M].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5]Psathas,G.(1995). Conversation Analysis: the Study of Talk-in-interaction[M].Thousand Oaks,London,and New Delhir Sage Publications.

[16]Auer,P. (1984). Bilingual conversation[M]. Amsterdam: John Bejiamins.

[17]Miloy,L & Muysken,P. (1995). One Speaker,Two Language: Cross-disciplinary perpectives on Code-switching[M]. New York and Melbourne: CUP.

[18]Shin,S. & Milroy,L. Conversational Codeswicthing among Korean-English Bilingual Childre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2000,(4): 351-384.

[19]Li Wei. “How can you tell” towards a common sense explanation of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4(37),375-389.

[20]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1]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22-27.

[22]吕黛蓉,黄国文,王瑾.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12):6-10.

[23]李楚成.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13-19.

[24]王瑾,黄国文,吕黛蓉.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J].外语教学,2004,25(4):1-5.

[25]魏在江.电子语篇中的语码现象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6(115):22-27.

[26]罗芳春,孙存志.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的语言学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33(2):87-89.

[27]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8]Verschueren,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1999.

[29]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6(1):77-87.

猜你喜欢

语码语料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民族高校大学生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大学生口语语码转换句法形态研究——以维汉语码转换为例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