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2014-09-07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政治素养思想

田 穗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7)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微博、飞信、QQ、论坛、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中使用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质的飞跃。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通过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交流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影响。

1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调查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为25.1%,位居第一,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使用网络的比例接近饱和。”[1]为了更好地调查目前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课题在参考国内相关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重庆市部分高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考察。

1.1 新媒体已经被大学生广泛使用

从大学生使用的新媒体的媒介平台来看,98.1%的大学生拥有手机,79.6%的大学生拥有电脑系列产品,经过访谈,半数以上的高校学生同时拥有以上两种电子产品,手机和电脑成为了大学生使用率最高的新媒体形式。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1-2小时,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有效控制时间,合理使用新媒体。但是,仍然有11%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甚至有极少数同学沉迷于网络,这势必会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1.2 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

通过新媒体,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变得方便而又快捷,学生的信息量也在急剧增长。“就传播影响力而言,以往依靠某一个(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2]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表现形式从传统媒体的单一向多元转变,信息的叙述角度也从传统媒体的单侧面向多侧面转变。一方面,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多地了解更多的新思想、新事物;另一方面,多种思想的交融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新媒体还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交流平台。由于网络交流不需要面对面,具有隐蔽性和私密性,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愿意敞开心扉。根据调查,大学生课堂外获取信息的途径71%来自于新媒体。

图2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方式

1.3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新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海量的信息,这些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让学生能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和多元。同时,这些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单纯依靠书本和教师讲授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轻松高效地了解专业前沿知识,并进行交互学习。

图3 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从图3得知,部分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一部分学生还需加强引导,帮助他们掌握使用新媒体进行学习的方法,避免因沉溺于便捷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而削弱了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同时,尽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逐步增强,但面对新媒体带来的繁杂信息,由于受思维认识、知识、经验的局限,如何克服主观片面,正确地汲取知识,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

另外,本课题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用途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图4。

图4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用途

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增加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充实了大学生的休闲娱乐,维持和发展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然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指导大学生有效利用新媒体,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

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全新变化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的开放性打破在教室里由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更多的和教师进行思想交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新媒体的灵活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各种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直接的教育载体。然而,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舆论导向的偏颇,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2.1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被弱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在高校交汇,并迅速传播,大学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由于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强,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在新媒体中所接触到的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势必会干扰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使其作用被弱化。

2.2 新媒体的虚拟性引发了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和诚信危机

新媒体的虚拟性虚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传统主流教育要求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在虚拟空间中不受约束,更不必践行,学生容易放纵自己的言行,丧失道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个别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容易出现不愿与人交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在虚拟的网络中,学生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这种情形下,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容易下降,进而出现言行失范、信任危机等问题。同时,大学生还容易把虚拟网络中的诚信问题带到现实社会,导致现实交往中自身诚信缺失和对他人诚信的怀疑,造成病态的人际交往。

2.3 新媒体的多样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信任”部分丧失

新媒体所带来的便捷、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在新媒体技术成为大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后,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较大的拓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依靠教师和书本的学习来获取知识的模式。甚至会出现学生获得的信息比教师更多更早的情况,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各种声音的质疑和影响,使学生怀疑并产生信仰危机。

2.4 新媒体的互动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新媒体的互动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平台,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他们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并成为了信息交流的主体,这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控制信息的难度。另外,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教育形式枯燥、单一,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倦感,而大众传媒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以及交互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教育模式受到挑战,教学效果失去了原有效力。

3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

3.1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者们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树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的观念,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手段,积极探索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征。其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高效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熟悉现代信息技术操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比如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的《2013年上半年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教师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用于日常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再次,在高校内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和鼓励,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多媒体课件比赛,围绕新媒体利用开展课题申报,辅导员博客、微信大赛等活动,进而建立长效机制。

3.2 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进入新媒体时代,面对新环境、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势必需要创新和丰富。一是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与当前的时政、新闻热点相结合,在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分析各种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服务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澄清,更在于帮助大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三是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层次性。第一层面是课堂教学,居于内容的核心地位;第二层面是依托于新媒体平台所搜集的典型案例、参考资料、相关链接网站等内容,并以此内容所开展的讲座、网络交流讨论等各种学生活动;第三层面是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内容开展的校内外的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内涵,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指南,实现知行合一。

3.3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根据新媒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飞信、手机短信具有较强的及时性,适宜于信息的发布;QQ、论坛具有较强的交互性,适宜于事件的交流和讨论;空间、博客具有较强的鉴赏性,适宜于对理论进行解读,对事件进行引导和分析。其次,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了解、接受、并自觉使用新媒体,如果宣传工作没做好,教育的效果势必会削弱。比如之前重庆市教委牵头启动的《大学生手机报》,其目的是“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主流价值观”[3],搭建通过手机短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由于个别高校的前期宣传不到位,学生并不了解《大学生手机报》,出现了部分学生不知道该短信为何物,没有认真阅读,甚至有部分学生把其归为垃圾短信直接删除。再次,应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发挥多种媒体优势互补的综合效应。比如,书籍、报纸更深刻,广播、电视更生动,网络更快捷,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结合新旧媒体的各自优势,提高教育的效果。

3.4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媒介素养教育

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辨别各种复杂信息,正确使用媒体,利用媒介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几个高等院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所有的受访者都没有接受过与“媒体素养”直接相关的教育。学生、教师、管理工作者都还没有意识到进行 “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都认为新媒体几乎每天都在使用,几乎人人都会用,没有必要专门进行学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必须通过专业、系统的学习的。其次,在高校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开设媒介素养的专题讲座,有效地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辨别、使用媒介的能力。再次,将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同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践行和提升自我素养。

3.5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管理,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一是依托新媒体有效开展舆情工作,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4]通过组织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校园 BBS 等校园媒体的导向功能、舆论强化功能。通过这些校园媒体形成正确的舆论,对学生强化正确思想行为的认识和引导,控制话语权,让主流文化占领校园的舆论阵地。二是及时搜集舆情信息,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密切关注学生经常使用的新媒体交流平台,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对先进典型事例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使其更加感染人和鼓舞人;对不正确的负面信息要及时给予驳斥、解释和引导,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蔓延;对垃圾信息进行删除,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制度化的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化解舆情危机。三是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注重在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 扩大“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正面言论去引导更多的学生群体,从而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1/15/c_124233840.htm.

[2]陈先红,何舟.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30.

[3]重庆大学生手机报简介[EB/OL]. http://zt.cqxhw.net/2011/sjb/index.htm.

[4]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猜你喜欢

政治素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