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实证分析

2014-09-07飞,王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合理化解决问题师生

李 飞,王 琦

(1.通化师范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2.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应对是指个体为解决或缓解来自于外界环境、内部心理冲突等压力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而而作出的认知和行为方面努力。应对方式则是指个体为缓解挫折和压力所带来的不适感而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方法,也称作“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1]。应对方式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是心理应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调节因素。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情绪状态、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应对方式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是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应对是“决定生活事件是否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性因素”[3],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鉴于此,切实掌握高师生应对方式的基本特征,深入分析其原因,加强高师生应对方式运用的指导与培训,提升应对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对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促进高师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

研究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吉林省省属高师院校抽取被试800名,回收有效问卷737份,有效回收率为92.1%。被试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被试自然情况表

2.研究工具

采用肖计划编制的应对方式(CSQ)问卷[4]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与合理化。问卷采用二分计分法(是计1分,否计0分,存在四个反向计分题)。以测验分数代表应对方式的使用情况,得分越高表示使用越频繁。

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系数)为0.85,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1—0.82之间,虽然问卷的信度不甚理想,但已经符合进行群体比较水平的测量要求。

3.数据的统计处理

将调查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

二、研究结果

1.高师生应对方式的基本状况

为掌握高师生应对方式运用的基本情况和一般特征,采用描述统计进行总体把握,结果见表2。

表2 高师生应对方式运用总体情况(N=737)

由表2可以看出:高师生应对方式的运用主要以积极应对为主,如解决问题和求助,消极应对方式运用频率不高,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等方式运用的频率约为40%左右。可以初步判断:高师生应对方式运用较为积极合理,但仍需加强指导和训练,降低消极应对方式的运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高师生应对方式运用的差异比较

为进一步考察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对高师生应对方式运用的影响,以应对方式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差异比较。

(1)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学生在应对方式运用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知:求助、自责和合理化等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其他各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求助方式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在自责和合理化方式,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年级学生在应对方式运用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年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

由表4可知:在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和合理化等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为进一步明确各年级在四种应对方式上的具体差异,进行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发现:在解决问题、求助这两个积极应对方式上,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在自责、合理化等消极应对方式上,大三学生得分显著小于大一、大二学生。其他应对方式则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见表5。

表5 不同年级学生应对方式的多重比较结果(LSD)

(3)应对方式的专业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专业学生在应对方式运用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专业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比较

由表6可知:不同专业学生在解决问题、求助、自责、退避与合理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学生在几种应对方式上的具体差异,进行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发现: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上,文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和艺体生;在自责和退避上,文科生得分显著低于理科生和艺体生;而在合理化的运用上,艺体生得分则显著高于文科生、理科生。其他应对方式上不存在专业间的显著差异,见表7。

表7 不同专业学生应对方式的多重比较结果(LSD)

三、分析与讨论

1.高师生应对方式运用的整体情况及原因分析

从高师生应对方式运用的总体情况来看,高师生更倾向于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是两种运用比较频繁的方式,而自责、幻想、退避以及合理化等方式运用的频率较低。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已有研究较为类似,如邵华、张林等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总体倾向使用积极心理调节机制”[5]。这说明高师生在遭遇压力、挫折或应激事件时能够运用较为成熟的、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减轻、降低挫折或压力情境对个体心理的消极影响。高师生应对方式的这一特点,充分表明了高师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也体现了当代高师生为保持个体心理健康,维护心理状态所做的尝试与努力。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吉林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当然,人们更应该看到高师生应对方式运用中的不足与局限,还需要加强高师生应对策略运用的指导与训练,更要建立积极应对、自我防御与外部支持等内外结合的多元应对体系,以帮助高师生在面临各色压力与挫折时能够运用最合理、有效的方式去缓解不利影响,保障心理健康。

2.高师生应对方式运用的性别特点分析

在本研究中,男女生都更多运用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且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使用更多的求助应对,男生比女生使用更多的自责与合理化应对方式。这与国内已有研究的结果也是一致的,如江光荣研究发现 “男女大学生均趋向于选择积极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男生比女生更多地采用消极解决问题应对策略”[6]。刘春燕[7]在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的调查中也得出类似的结果。导致这一研究结果的原因有:一方面,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由于教育观念、教养方式的变化,父母、老师也都倾向于培养女生的独立性和敢为性,这也促使女生能够和男生一样更倾向于使用积极问题解决应对。另一方面,当前很多高校都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调节方法运用,客观上也为高师生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提供了便利与支持。再者,虽然现代的男生、女生的性别角色和个性特征都与传统男、女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性别角色仍然会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存在于父母、教师、社会甚至是大学生个体自身的期待中。对于多大数女生来讲,面对困境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寻求帮助似乎是信手拈来或自发于心的选择,并且女生也善于获取和利用外部支持,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男生则不同,很多男生内心常常存有较为顽固的传统男性角色,也常会囿于自己建构的“自我意象”之中,遇到挫折或困境而不能顺利解决时,而会往往会倾向采取消极应对策略,如后悔、自责,或者为了维护一贯的自我认知而文过饰非,采用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归因方式,为挫折或压力寻找可以接受的借口与理由。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要注重因材施教,要针对性别的差异和特点采取“差异化”教育。

3.高师生应对方式运用的年级特点分析

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使用更多的积极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与求助;而低年级学生更多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自责与合理化。国内已有研究很少分析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只有张建卫等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年级差异”[8]。具体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一方面,相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低年级的学生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以及学业适应等方面更容易遭遇挫折或压力,而由于对自身应对能力的认知不准确、或应对准备不足等原因,容易不能有效应对,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体验,易引发低年级学生自责、抱怨等消极应对方式。进而,为了缓解不良心理体验、维护自我知情一致性,就会采用自我防御机制,诸如合理化等方式来保持自我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相对协调统一。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在心理成熟度、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储备、心理调节方法运用上都较高年级学生要少一些。虽然,一般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的,但是正如人生会经历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过程一样,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心理健康重视与投入还是有较大差别的。而更多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去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学生“心理成熟程度相对较低”,“倾向使用积极应对方式者心智稳定、成熟和理智”[9]。

4.高师生应对方式运用的专业特点分析

研究发现:文科学生相比理科生与艺体生使用更多的解决问题与求助应对方式,理科生与艺体生使用更多的自责与退避,艺体生使用更多的合理化应对方式。究其原因,笔者更倾向于从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人格特征、行为倾向性等角度去考察。文科生由于其专业特点更易于接触人文社科类书籍,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在人际交往的范围也相对较广,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多,所以更善于使用解决问题与求助方式。而理科生的理性、逻辑性等思维特点和规范性、传统性的行为方式,甚至是有点刻板的行事风格可能都会导致其在应对方式运用的特点。艺体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抑或是个性特点往往呈现出比较感性、率真的特点,在应对挫折或压力时也往往比较简单、更具有情绪性,较少考虑到事情的持续性或建设性处理方式,更倾向于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如自责与退避,也更容易为自己的失败或消极心理体验找寻合理化理由与借口。

总之,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应对方式的运用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因时因地制宜,要因人而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工作方案,为学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指导与训练,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切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张林 等.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36-41.

[2]黄希庭 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1):1-6.

[3]王淑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套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3.

[4]肖计划.应付与应付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4:)181-183.

[5]邵华 等.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应对策略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35-39.

[6]江光荣,王铭.中国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80-18.

[7]刘春燕,李文权.师范大学生204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4(1):42-43.

[8]张建卫,刘玉新等.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7-11.

[9]薛朝霞,梁执群等.大学生应对方式研究[J].护理研究,2005(8:)1511一15131.

猜你喜欢

合理化解决问题师生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解决问题的设计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合理化建议为交通企业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