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继锋:城市交通不妨“慢”下来

2014-09-07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4年13期
关键词:自行车道城市交通步行

美国波特兰早已成为滨河路由快转慢的践行者;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工程拆除了高架桥还市民以清流。我国的城市交通是否该“慢”下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专业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戴继锋认为,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给城市交通带来严峻的挑战。过度集中的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机动车直接带来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质量持续恶化的恶果。

戴继锋指出,2010年2月9日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为:总颗粒物59.06万吨,氮氧化物549.65万吨,一氧化碳3947.46万吨,碳氢化合物478.62万吨。其中,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0%。

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四分之一国土面积出现雾霾,受影响人达6亿人。一组数据表示,北京市机动车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大约占到22.2%,燃煤大约占到16.7%,扬尘占到16.3%,工业占到15.7%。

落后的交通理念和设施

戴继锋认为,当前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源于落后的交通理念。他认为城市多样化的交通需求与“千城一面”的环路建设的矛盾突出。他举例说明,目前,全国288个地级市级别以上的城市中,其路网有“环”理念的城市数量为164个,占比57%。其中包括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公共交通投入的不足,是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另一个因素。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财政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公共交通近年的投入情况是,2009年为112.0亿元,2010年是135.3亿元,2013年达到200.1亿。

戴继锋认为,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方面也存在有违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机动车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比例严重失衡,有的城市甚至直接取消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如北方某省份城市机动车道达25米宽,而自行车道仅为2~3米,仅占机动车道的8~12%。南方某省会城市有一段长达0.6公里的高架道路,根本就没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而与国内情况不同的是,美国波特兰早已成为滨河路由快转慢的践行者。1851年波特兰建城,滨河路成为城市商业中心,码头和地产开始沿willamette river河岸进行带状扩散。1929年修建大坝。1943年为应对交通压力,在大坝上修建了快速路。1968年人们更多开始关注城市绿化、滨河环境等因素,考虑拆除滨河快速路。1974年快速路关闭,改造成滨河公园。

韩国前总统李明博出任首都首尔市长时主持清溪川工程,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克服百分之九十公务员的反对,也克服二十二万商家的抗争和绝食及摊贩的抗议,把市中心的高架桥拆掉,令被覆盖大半个世纪的清溪川重见天日,创造环保的奇迹。

对于个人而言,个人出行习惯对城市交通的压力也不可小觑。戴继锋指出,以北京为例,北京小汽车年均行驶1.5万公里,是伦敦的1.5倍,东京的2倍多。其中出行距离在5公里以内的又占到44%。

在现今中国,出门开私家车还被认为是“有面子”的事情。这种交通出行观念,制约了绿色交通的发展。2013年初,某市甚至为了增加一个机动车位,将几十年的大树砍伐。

还有前段时间有些沸沸扬扬的“中国式过马路”,显示国人的交通意识的不足。

不妨“慢”下来

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被破坏、侵占,因而,城市需要增加步行道、自行车道,以缓解机动车道上的拥堵,也以此提供更多的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上路带来的尾气污染。

2012年9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建城〔2012〕133号),明确我国将继续开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工作,力争到2015年,建成100个左右城市(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逐步提高,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10%,再次将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提上日程。

2013年9月9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发布,步行和自行车第一次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戴继锋认为,文件的发布表明,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意志彰显,表明了政府对建设城市绿色交通的决心。

为贯彻落实国发〔2013〕36号文件精神,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倡导绿色出行,科学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2013年12月30日正式公布。

戴继锋透露,目前准备建设或者已经建成的公共自行车城市有48个。

全社会参与

戴继锋表示,城市交通实际上涉及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应当把属于“人”的空间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为人的活动提供整体的系统服务,因此,他认为,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并非是交通专业一个“口”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

猜你喜欢

自行车道城市交通步行
魔方小区
“全球最长”太阳能自行车道投入使用
太阳能自行车道(环球360)
步行回家
老龄化背景下关于城市交通适老化对策的思考
持续跟踪 精准发力 充分发挥世行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引智引资作用
法投资4300万建自行车道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修建自行车道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