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灼烧后碘元素存在形式的实验探究
2014-09-06方向东但世辉
方向东 但世辉
(1湖北襄阳市第一中学 湖北 襄阳 441000;2湖北襄阳市东风中学 湖北 襄阳 441004)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实验4-2]“证明海带中存在碘元素”的实验中有这样的描述:“海带灼烧后的灰烬中碘元素以I-形式存在,H2O2可以将I-氧化为碘单质”[1]。我们知道海带中碘的确是以I-的形式存在的,那么为什么灼烧后碘元素还能以I-形式存在呢?灰化过程中I-会不会被氧化呢?I-需要什么样的外界条件以及氧化产物是什么?这几个问题很是值得探索,为此笔者作了如下探究。
二、对书中结论的验证
根据教材中描述,再加上实验经验,我们可以得出有关I-存在形式的两个结论:一、含I-固体在加热过程中不会被氧化,即不会变质生成I2;二、含I-固体久置后会变质,并且呈现浅黄色[2]。为验证这两条结论,我们做了如下对照实验(简称实验1):分别取含有I-、纯净的KI固体和已经泛黄的KI固体置于表面皿中,将漏斗倒扣在固体上方,并且用细线系上湿润的淀粉试纸悬在漏斗内 (图1)加热,实验现象见表1。
图1 加热KI固体实验装置图
表1 加热两种固体时的不同现象
从上述现象可以发现:空气中久置的KI固体已经变质,变质产物为碘单质,而纯净KI固体即使在空气中加热也可稳定存在。这一不同现象说明含I-的KI的氧化条件除了氧气之外还必然存在其它的限制条件,否则KI在被加热时一定会被氧化,于是笔者做了进一步探究。
三、对变质条件的探究
空气中的气体主要有N2、O2、CO2等气体,显然可排除N2对I-被氧化的影响,那么会不会是CO2参与了I-被氧化的过程? 对此猜测,笔者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实验1中加热变质KI的剩余固体溶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BaCl2溶液(浓度较大),可观察到有少量白色沉淀产生。这一现象也验证了笔者的猜测:CO2参与了氧化KI的过程并且生成了CO32-。那么CO2在氧化过程中到底起何作用呢?笔者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0mL KI溶液(浓度较大)于5支试管中,向试管中通入CO2气体或者滴加盐酸,一段时间后对比试管中的颜色深浅,之后向试管中滴入淀粉溶液,再次对比试管中的颜色深浅,具体实验现象见表2。
通过以上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CO2气体同盐酸一样在KI被氧化的过程中用于提供酸性环境,并且酸性越强生成的碘单质越多,氧化越容易。因此,KI在空气中变质至少有O2、CO2、H2O这3种气体的参与,H2O作为CO2的溶剂产生H+(笔者曾将纯净的KI固体放入一瓶干燥的CO2气体中,数日后观察KI仍未变黄),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应为:4KI+
四、对已有结论的反驳
有人认为KI在空气中泛黄变质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4KI+O2+2H2O=4KOH+I2,笔者照此反应模
拟了相对应的条件:在试管中加入10mL蒸馏水,用燃烧匙盛放纯净的KI固体置于试管中,并向其中通入纯净的O2,密封试管(图2)。数日观察后发现KI依然为白色粉末,不曾见有任何黄色。根据这一现象可知上述方程式显然不符合事实。并且,假如按照上述反应进行生成KOH和I2,根据常识可知I2和KOH是不能共存的。
图2 Kl固体氧化装置
此外将图2装置中的气体换成纯净的CO2气体,数日之后可观察到KI固体 “泛黄”,这一现象再次证明CO2的参与是KI被氧化必须具备的条件。
综上:含I-的KI固体被氧化的过程除了应有O2的参与外,CO2和水蒸气也是必备的物质。由于空气中CO2和水蒸汽的含量很低,导致在加热含I-的KI的过程中这两种气体很容易被“驱散”,不能很好地与KI接触,KI自然就不能被氧化。但在保存碘化钾固体的时候,虽然空气中CO2和水蒸气的含量较低,但碘化钾遇光和空气会缓慢游离出碘单质而变黄。所以,实验4-2“证明海带中存在碘元素”的实验中的描述是准确的,灼烧后碘元素还能以I-形式存在,灰化过程中I-会不会被氧化。
[1] 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1
[2] 刘怀乐编.中学化学思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7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