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马鞍山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的思考
2014-09-06胡万蓉
胡万蓉
(马鞍山市委党校 网教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构建马鞍山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的思考
胡万蓉
(马鞍山市委党校 网教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要:为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马鞍山市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马鞍山市可以利用政策、运用技术引导企业做好小循环,整合产业、融入区域做好产业中循环,改造现有工业园、兴建静脉产业园、构建网络生态园做好区域大循环。同时,应围绕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独具特色的动静结合、网络互补的生态园区格局,做实企业、做强产业、做活园区,推进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马鞍山市;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构建
生态工业园当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它也是我国继过去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方向。[1]马鞍山因钢设市,长期以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造成资源需求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缓解生态压力,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势在必行,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是我市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生态工业园的涵义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企业串联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是园区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形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实践包括企业、产业和区域(园区间)三个层次(见图1)。
二、构建马鞍山市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市经批准设立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已达11个,已建成面积为96.68平方公里,2013年开发园区共实现经营收入1 610.6亿元。但各园区的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率参差不齐,各园区主导产业趋同,产业缺少集聚效应,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等循环经济指标尚未列出强制考核目录。
图1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实践层次图
我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很大。虽然园区及企业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改进工艺技术、强化能耗管理等有效手段,大幅度提高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大幅度降低了资源消耗率,但万元GDP能耗最近三年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必将拉动工业园区能源和资源消耗总量的不断攀升;同时马鞍山目前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2012年工业用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企业层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目前马鞍山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仍然存在,污染物排放量较高。2013年马鞍山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6 745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6 877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2 381万吨,主要涉及钢铁、建材、化工、造纸等行业,实行清洁生产企业数量较少。企业环境管理方面,园区工业企业绝大多数仅局限在末端治理上,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等,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二是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近年来,马鞍山市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要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内部就必须应用先进的专业技术作为支撑,目前企业的废物再利用、减少资源、降低能耗相关技术凸显薄弱,难以突破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链接技术。[2]所以迫切需要引进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不断提高企业自身技术素质和工艺水平,提高园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2013年全市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为36.81%,有3个开发园区比重低于20%,大多数企业处于“散、低、小”水平,技术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二)产业层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类型相对单一。近年来,马鞍山工业发展迅速,但产业类型较为单一,全市的经济增长对马钢倚重仍然较大。目前,虽然园区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但其经济增长核的形成和带动仍然需要一定时间,园区过度关注引进企业数量和资金量,忽视园区产业链建设,忽视企业关联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我市经济人均指标虽然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但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城市相比还处于落后地位,省内对比芜湖市开发区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 086.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07.7亿元,分别高出马鞍山开发园区82%和73%,发展差距较大,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产业链构建不完善。目前我市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不尽完善。(1)集而不强。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缺乏规模大、技术高和效益好的产业领军企业,缺少百亿、十亿级的大企业大项目,没有形成集群发展优势。(2)集而不群。全市11个开发园区 7个将机械装备制造、3个将电子信息同列为主导产业,5个开发园区主导产业趋同,同一产业企业分散在各园区,没有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制约产业集聚。(3)集而不链。忽视产业链接,引进企业大同小异,产业结构雷同,只注重企业数量,未考虑产业的补链循环,没有形成“绿色”产业链。
(三)区域层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生态规划不够完善。我市开发园区因历史发展、招商环境、经济基础等原因,致使生态规划不够完善,难以实现产城一体、产城和谐;各园区总体规划审批进度较慢,存在着先开发建设、后逐步规划的问题,遍地开花分块建园,难以形成规划统一和配套协调,产业集聚发展空间不足;园区内分区建设也缺乏统筹规划,园区均存在产业混杂,布局凌乱情况,基本未考虑废弃物再利用、能量的梯级利用、中水系统等多种管道和线路设计规划等,致使配套不能完善等,很难达到生态规划建设要求。
二是循环经济未成气候。目前大多数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没有从全社会的整体“循环”来定位立足,仅局限于“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层面;缺乏区域统筹,循环经济体系构建受各行政区划限制较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循环经济“共识”,也没有资源综合利用的区域性统筹机构,造成循环经济仅在企业内部发展或园区局部发展;园区投建演变成遍地开花的“圈地运动”。2013年马鞍山市11家园区亩均税收仅为3.47万元,各园区对GDP、投资总额等单项指标增长的追求造成与循环经济本质相背离,影响了生态平衡与资源环境,造成了过度超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
三、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园区的建议
(一)引导企业做好生态小循环
企业是生态园建设的微观主体,是执行循环经济“3R”原则的基本单元。应当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构建循环经济微观建设体系。
一是利用政策引导企业资源能耗减量化。运用政策、资金等行政手段,引导园区内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大污染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力度,淘汰落后工艺,促进产品更新、循环,实施清洁生产,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从源头降低资源投入;鼓励企业从技术改造入手,提高能源和水的循环利用率,降低能耗和水耗;在工业园区内推广集中供热工程,强调企业间的多级再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协调天然气建设工程,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二是运用技术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完善地方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鼓励骨干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高新技术项目、清洁生产项目和废物利用项目;倡导企业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要求,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可再生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以循环利用为导向,实现企业内部生产-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及产品转化率,提高产业生态效益。
(二)优化产业做好产业中循环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必须根据地区资源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推行产业间的优化组合、链接和补充,使企业间形成互为关联和互动合作的生态产业链。
一是整合优势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链可以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将产业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率发挥到最大值。马鞍山市钢铁生产可以沿“采矿、选矿-烧结、冶炼-线材、型材、板材、轮箍”等,进一步拉长产品链;各工业园区在整合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优势产业链,重点培育冶金与机械、精细化工、生化医药、电子高新技术等产业链,重点整合好冶金与机械产业链(见图2);各园区根据整合的主导产业链,开展相应的产业招商,吸引相关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形成向心力并产生集聚效应;依据功能匹配原则,按照产业关联度,筛选具有延链或补链作用的产业和项目,构建生态产业链。
图2 马鞍山冶金与机械产业链
二是融入区域循环产业链。由于循环经济具有跨企业行业、跨园区地区的特性,要想实现产业生态化,必须立足整体效益,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整合区域资源,才能优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条,[3]构建产业互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的“循环经济产业群”。马鞍山市各园区产业应与周边的南京、芜湖等城市进行产业分工,成为区域循环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三)构建网络做好区域大循环
生态工业园是由若干企业组成的、模拟生态系统的共生网络。马鞍山市可以按照生态工业园区的形成形态构建改造型、新建型和网络型生态工业园。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形成动静结合、网络互补、独具特色的生态园区格局(见图3)。
一是改造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改造型园区是对已存在的园区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区域内成员间建立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关系。马鞍山各园区以纵向集群型园区模式发展,以慈湖开发区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以雨山开发区为再制造示范园区,全面推动各园改造工作;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统筹考虑产业的分工地位和所处生态位,明确产业布局,依托园区现有主导产业,吸引相关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形成向心力并产生集聚效应;依据功能匹配原则,对现有不合理的规划进行调整,对于不满足生态化功能要求的产业和企业进行调整或搬迁;根据产业关联度,优先考虑安排产业相链接项目在空间邻近;完善园区的配套设施,通过园区内水、电、气等统一规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统一处置,实现园区内基础设施共享、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环境与生态协调发展。
二是新建江北静脉产业园。新建型园区是依托完善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使得园区企业间建立起废物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和县、含山划归马鞍山后,江北地区的产业规划不能再简单地复加江南模式,可以利用江南地区的资源条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郑蒲港新区为载体,引资兴建江北静脉产业园。江北静脉产业园以横向集群型园区模式发展,引进集聚资源再生产业,重点以工业废料、报废物资为原料,进行“城市矿产”资源项目开发,达到对末端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生化利用,[4]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是构建网络生态工业园。网络型园区模式并不严格要求其成员在同一地区,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园区数据库等信息系统,在网络上建立成员间的物能交换。构建马鞍山网络型循环经济生态园可以突破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的限制,将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企业或园区联系在一起。整合马鞍山市各开发园区内资源消耗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和加工企业、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信息,建立工业废物供需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将废物信息的发布、查询、申报、交换等管理信息纳入到计算机网络的控制流程和数据库;并形成集动态、网络、管理、服务、客户于一体的交换模式,这样既可以实现园区内各种信息的共享,又可以与其他园区进行信息交流。[5]另外还需进一步面向长三角经济区更加广阔的用户,收集更加全面的废物流信息,构建合理的废物、原料、产品、用户的废物循环网链;同时与长三角经济区共同组成“循环经济生态群”,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区域共同目标,就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的无害化处理等相关问题展开区域协调,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
图3 马鞍山循环经济生态园格局图
2013年底,马鞍山市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23个资源再生型城市之一。作为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发展文化,以循环经济模式为发展方式,运用创新的政策和资金等手段,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等优势,围绕循环经济理念做实企业、做强产业、做活园区,推进马鞍山市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等.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4):1-10.
[2]付月红.鹤壁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层次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11):47-48.
[3]刘航,黄春晓.工业化初期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和规划对策——以邓州市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2013(1):99-102.
[4]唐建荣,浦徐进.江苏建立稳态循环经济体系的政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7(11):75-78.
[5]郑雪梅,冯雪丽.全面深入推进大连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大连干部学刊,2012(4):51-54.
(责任编辑汪继友)
ThoughtoftheEcologicalIndustrialParkConstructionBasedonCircularEconomyinMaanshan
HUWan-rong
(Department of Network Education,Party School of Maanshan, Maanshan 243000, Anhui, China)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for City of Maanshan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s for the release of the pressure from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City can guide enterprises to mak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circular economy by use of policies and techniques, make the more important ones industrially by the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mak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regionally by the existed park reconstruction, the venous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and the network ecological park constru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ity can, with the concep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optimize the ecological par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ally web-based and dynamic and static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leaping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aspects: making enterprises more active, making industries stronger, and making parks more flexible.
Key words:City of Maanshan;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circular economy; establishment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4)06-0035-03
作者简介:胡万蓉(1973-),女,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市委党校网教部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