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生活学”教育思想对化解“蚁族”自我冲突的启示

2014-09-05黄柳菱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蚁族民族文化

摘要:“蚁族”成为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方面他们拼命赚钱攒钱,但另一方面他们有着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却非常忽视自身日常的生活质量。这种自我冲突如果得不到化解,有可能转化为自我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冲突。本文从广西壮学的思想瑰宝“中国生活学”教育思想的角度分析广西城镇化进程中“蚁族”的自我冲突问题,提出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生活为本的物质观、文化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黄现璠;中国生活学;蚁族;自我冲突;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35-02

许多学者认为,冲突有五个层次:自我冲突,即冲突发生在个人自身;人际冲突;群际冲突;组织之间的冲突;国家或民族之间发生的冲突。[1]“蚁族”(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核心问题源于自我冲突。

一、“蚁族”的自我冲突折射“中国生活学”教育的缺失

“蚁族”因其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矛盾的思想状况受到全国甚至海外媒体的关注,成为轰动一时的媒介事件。其实,“蚁族”群体就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最大的矛盾在于一方面他们拼命赚钱攒钱,但另一方面他们有着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却非常忽视自身日常的生活质量,宁愿牺牲健康和快乐来换取金钱和名誉的积累,以至于生命和生活没有可持续的长远规划和动力,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享受当下生活的幸福。虽然这种极其不人道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但是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却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于是有可能把这种自我冲突转化为其他类型的冲突,这是“蚁族”成为社会问题的根源。“蚁族”是高校毕业生,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不过是曾经经历过的高校生活方式的延续。高校社区除了专门的知识生产和传承的功能,还有日常生活的功能。目前我国一线城市里的高校社区生活质量最是堪忧的。由于我国高校扩招政策,一些大学的后勤保障跟不上,许多大学生在学校根本没有足够的学生宿舍安置,他们只能在校外租房,但是他们却为了能够留在一线城市而付出了高昂的学费。恶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只为了换取一张文凭,无法充分地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更谈不上良好的教育质量,于是毕业后也无法通过接受的教育经历改善生活,从而获得留在这个城市的资格。这种“文凭获取金钱,金钱改变命运”的刻板思维,从大多数“80后”一代人的读书生涯开始,就是以延迟享受为代价的,而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也没有改变,反而日益强烈。现代管理学从人才集聚效应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化解和消减人才自我冲突的方式,把人才聚集现象中的自我冲突分为:个性冲突、价值观冲突、个人目标冲突、利益冲突。[2]但由于这种分类过于宏观和抽象,不能完全满足在中国民族文化背景下,对广西“蚁族”本地化研究的需要,也不便于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操作。因此,可以从广西壮学的思想瑰宝——“中国生活学”教育思想的角度分析广西城镇化进程中“蚁族”的自我冲突问题。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生活为本的物质观、文化观和价值观。黄现璠在《试论“中国生活学”的构建》一文指出,人们“往往忽视了近在身旁、习以为常、休戚相关的人类日常生活对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本质性重要作用和意义。”[3]

二、“中国生活学”的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生活学”的教育思想由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现璠提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其独特之处在于:在中国首次高度肯定了日常生活的学术价值。黄现璠认为,生存是人类历史的中心,生活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永无休止的生活史。日本教育界基于传统“家政哲学”弘扬的“人间守卫”理念,不断谋求现代人的生活充实和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相继在一些大学或短期大学设置了“生活学部”和“生活学科”。可见,以人类的日常生活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也是“世上所有学问的母体”,是“认识人类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中国生活学”应尽快转化为教育的实践。黄现璠指出,“中国生活学”可以让受教育者感受到人们日常食衣住行的乐趣,努力去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领悟生活哲学和伦理,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黄现璠对“中国生活学”的研究对象、定义、学科设置以及研究方法或手段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提出了框架构想。参照国外经验,结合中国食衣住行内容广泛和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他指出:“中国生活学”是研究中国人食衣住行生活的起源、相互关系、变迁发展和规律的科学。他的初步设想是将“中国生活学”的研究分野和学科设置划定为“生活理论”、“生活环境论”、“生活史”(即食衣住行史)三方面的主要学科,并指出了这些学科的主要课程内容和终极目的。在研究方法上,黄现璠主张“重点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角度,利用多学科的科学有效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解明日常生活的内核外延和相互内在联系,解析食衣住行所体现出的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综合文化价值观念及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3]

三、“中国生活学”的教育思想的启发

黄现璠的“中国生活学”教育思想启发我们,针对防范“蚁族”出现的自我冲突问题,学校教育今后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生活为本的物质观、文化观和价值观。

1.以生活为本的物质观。在现代社会,经济及金钱现象无处不在,人们对金钱的态度,获取和管理金钱的能力,对于人们生活的幸福影响越来越大。金钱思想能具体呈现一个人的智商、情商、财商、逆商(遇到逆境与挫败时的承受力)。在人的一生中,财商、智商、情商形成的最佳时间段是青少年阶段,应在学校教育中予以重视。在“中国生活学”的教育思想中,把人的生活提高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物”为本的教育。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发现自身和家庭的存在,懂得量入为出,适当享受,学会满足和感恩,保证自身和家庭生活可持续地健康发展,而不是为了“光耀门楣”“衣锦还乡”。

2.以生活为本的文化观。大学生的生活能力并不会随着毕业自然而然地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学会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比如大学生自己做饭的问题,如果仅仅从一时的校园安全角度考虑,很可能是简单地一禁了之,以绝后患,对学生的厨具反复收缴,对其行为严加处罚。但如果从民族文化和高校文化共建的角度考虑,尊重学生的饮食习惯,引导学生安全使用能源,弘扬地方饮食文化,与特定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烹调食物的环境,这未尝不是一种更好地结果。因为大学生毕业以后总是要进入社会,进入家庭的,如果在学校没有学会如何安全地烹饪食物,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也必然会给社会、家庭和自身带来安全隐患。从更长远地来看,如果学生在校不能科学地认识生活的各种需要,学会用合理的方法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一味地压抑或者放纵,那么当他们步入社会,面对人生的挫折和重压时就难以生存。事实上,生活本身就是文化,就是知识,就是技能,需要专业地,系统地学习。但目前高校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是高度政治化和经济化的,缺乏人文关怀,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和个人的生活权利是缺席的,这种状况亟需改善。

3.以生活为本的价值观。当今中国的高校教育已经普及化,高校教育关系着整个中国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应是教育学生去追求“颜如玉”和“黄金屋”,而是教会学生如何珍惜生活,面对不同的条件和命运仍然能够过好每一天。

本文通过回顾黄现璠“中国生活学”的教育思想,探讨广西城镇化进程中“蚁族”的自我冲突问题的启发和实践价值。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确需要“工具人”,但社会的和谐发展更需要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以黄现璠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先驱在探索科学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韩继园.“人才汇集机制”纵横谈[J].中国人才,2003,(2):4-9.

[2]牛冲槐,张敏,接民,李刚.人才聚集中自我冲突的消减与人才聚集效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148-154.

[3]黄现璠,甘文杰.试论“中国生活学”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7,(3).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教育厅高校科研《广西城镇化进程中“蚁族”现象研究》项目资助(201106LX651)。

作者简介:黄柳菱(1984-),女,广西柳州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蚁族民族文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存在问题分析——以“蚁族”为例
“蚁族”社会资本的缺失与建构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