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2014-09-05李振宇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效果。然而我们也清醒的看到长期以来,辅导员未能像专业教师那样,成为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这种非职业化、非终身化的辅导员制度,极大影响了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为使学生思想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不仅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28-02
在高校设立辅导员是一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目前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为“90后”,他们作为改革开放成果的完全受益者、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初经历者,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形成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他们给校园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自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后,各地高校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地位、待遇也有了明显提高。然而我们也清醒的看到长期以来,辅导员未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成为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辅导员工作说起来很重要,使用起来很重要,但没事时就不重要,经常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这种非职业化、非终身化的辅导员制度,极大影响了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不仅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演变、定位及队伍建设的现状
高校辅导员最早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规定在高校教职工和学生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指导教职工和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指出:“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1965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件),以法规的形式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工作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生政工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这样就赋予了辅导员以“双重”角色。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确认,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此后,明确了辅导员是教师的身份。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总则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和定位有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辅导员队伍建设将面临新的更难得的发展机遇。虽然许多高校也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但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仍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每150~200名学生配备一位专职辅导员,但是目前各高校能达到此比例的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满足学校扩招后的需要。一些高校采取了专兼职辅导员并用的做法,但井未收到预期的效果。数量是配够了,其实是形式大于内容,很难有实际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经常被忽视。目前,不少高校把教学与科研视为重中之重,思想政治和学生管理工作表面上提得很响,实际上则相对被忽略。辅导员们默默无闻地做着大量艰苦琐碎的工作,相比较学校内部的其他行政人员和专职教师而言,他们既要坐班,在节假日以至晚上休息的时候随时加班加点,又不能像专职老师那样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和教学工作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经济待遇。
3.缺乏学生管理权责的明确定位。目前在许多高校,辅导员基本成为保姆角色,其职能几乎无所不包。既是学生社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又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辅导员、党团组织辅导员、学生资助辅导员、安全保卫辅导员等。实际上,想让每个辅导员都成为一个全能人是很难做到也很难做好做精的。
4.一些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缺乏动力机制。在高校,从事科研与教学的年轻教师的发展路径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而许多辅导员在评职称时也要与普通教师一样去挤这座独木桥,其身份相当尴尬,难度也相对加大。繁重的工作使得辅导员很少有大量的时间用于专业的科研,失去时间保证的科研,很难指望能出什么成果。因此,不少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
5.人心不稳、曲线就业、伺机跳槽。鉴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许多就业的辅导员,并没有本职位长远的打算,一旦有机会就可能转行。这就使辅导员这一行业可能面临一种岗位人员更迭快,有经验的老辅导员越来越少、新手越来越多,高校学生工作可能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
1.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职业化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一项育人成才的工作,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因此,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必须实现职业化。endprint
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呼唤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一个新职业的产生最根本的是它必须有市场需求,随着高校办学逐渐从象牙塔走出来,连续多年的扩招,现在的高等教育已基本实现了大众化、市场化的目标,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高校也由社会边缘步入社会中心,校园已不再是一块净土。为了应对越来越多来自社会的诱惑和冲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由原来比较局限的“政治辅导员”逐渐拓展到学生的学业辅导、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指导、经济理财指导、生活指导、心理辅导等。一句话,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由“准社会人”转变为“社会人”这一全过程的辅导、见证的角色。因此伴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独立、规范,越来越需要专门组织和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客观上呼唤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3.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也是由高校学生的特点及全面发展所决定的。高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春风化雨的思想教育,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服务,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目前部分学大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自私、现实、缺乏团队精神、个性张扬、注重名利、生活自理能力差、反叛意识强等。学校在实施扩招后,在校学生规模急剧增长,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强度、难度明显增加,原有的辅导员队伍已经不能适应,因此必须建立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实际上,高校学生的多样性决定了辅导员管理方式的多样性。
4.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也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部分辅导员事业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把辅导员岗位只看作是一个过渡的平台和跳板等等。这反映了目前高校辅导员处于尴尬的地位,有些学校辅导员既不属机关人员,又不在教师编制,没有独立的职称评审体系,即便干得很出色,也无法晋升教授、副教授等学术职称,这让辅导员感觉“没出路”。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只有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三、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机制问题
1.要转变固有认识、更新传统观念。高校辅导员应该是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教师,他们不是教育管理学生的保姆、不是维持学校秩序的编外保安、也不是万金油职业者。各级领导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狠抓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这支队伍应有的重视和地位。
2.要构建人事机制。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应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配备与选聘要求,在人事管理方面构建相应机制。在职称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上可以与类似教师一样评聘各级教师职务;在管理职务晋升上,可以设置管理职务及职员岗位。另外,辅导员在享受同级岗位津贴的同时,可以根据其工作的特殊性和劳动强度额外予以特殊补助。这种人事管理激励机制可以明确辅导员事业的发展前景,对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成才中发挥主动作用,提供政策条件保障.
3.要健全培养机制,明确相关权利。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机制,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学历和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要建立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专项评优奖励制度,定期评比表彰,树立、宣传、推广一批典型。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分工明确,学校各部门凡涉及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分别布置,要总体协调,让思想政治辅导员从班级琐事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加富有内涵的育人和咨询工作。
4.要建立培训机制。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目前,高校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因此,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涉及多个学科、多种专业的知识体系。没有需求就没有培训的动力,辅导员培训要按照需求选取培训方向,比如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要不间断地持续下去。合格的辅导员需要通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逐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适应专业化的工作。一要把辅导员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养计划,在计划中就辅导员培训要求、经费安排等要有明确的意见。二要注重培训的三个环节:岗前培训,要使即将上岗的辅导员明确职责和要求,明确工作的定位;在岗培训,要求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相关知识的自学,进行工作课题研究,提高工作水平;脱产培训,组织辅导员参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报考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把培训工作作为提高辅导员素质重要途径抓紧落实。
因此,各高校应不断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培养、激励、保障和管理机制,努力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政治上爱护、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多渠道、分层次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招聘和培养,探索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道路,使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峰,顾乾礼.战略性需求:高校管理队伍必须走职业化道路[J].江苏高教研究,1998,(01):24-27.
[2]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及其特征[J].扬州大学学报,2002,(01):73-76.
[3]王洪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6):74-78.
作者简介:李振宇(1985-),男,山西临汾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助教,硕士,兼职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