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改革破冰前行

2014-09-05

商周刊 2014年15期
关键词:中国建材国资国资委

7月15日,国资委“四项改革”试点出炉,六大央企被分别置入四块改革试验田中,标志着国资改革打破改革僵局,进入顶层设计与试点先行同步推进的阶段。由于国资改革的总体方案尚待字闺中,试点央企均属竞争性领域,垄断未破题等,引发市场不少争议和疑窦。同时,探索混合所有制仍面临着众多制度桎梏等压力。

在国资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悬而未决之际,实务层面的央企改革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7月15日,国资委“四项改革”试点出炉,六大央企被分别置入四块改革试验田中,此举标志着国资改革进入顶层设计与试点先行同步推进的阶段。

由于国资改革的总体方案尚待字闺中,试点央企均属竞争f生领域,垄断未破题,及四项改革试点方案原则性强而缺乏细节等,引发市场不少争议和疑窦。对此,国资研究专家透露,下一步国资委还将适时推出改革试点,侧重“啃硬骨头”。

国资委缘何要先行试点

自去年年未开始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是国企历史上的第四轮改革。自1978年以来至去年,中国的国企已经经历了三轮改革,无论是期初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后来的“股份制改革试点”,还是到本轮改革前的“产权改革探索和国有资本布局”改革,三轮国企改革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每一轮改革带来的创新在后期也产生了很多不良后果,如前两轮改革在后期都出现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持续恶化,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国企亏损破产此起彼伏的现象。而最近的一轮改革虽然推动了近1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但随着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国企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开始显现,效率低下、收入分配不均衡、创新和技术进步缓慢等特点开始制约企业发展,整体利润率增速出现了大幅下滑,甚至由此前的39%快速下降到13%,而净资产收益率与民营企业的差距更是由2000年的7个百分点扩大到2012年的17个百分点。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导致近几年国内经济增长明显趋缓,4万亿投入所带来的短暂刺激效应也被居高不下的库存积压和部分国企产能严重过剩所抵销,以往不被重视的国企运营效率低下、产能扩张无序等问题开始逐渐显露,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强势国企凭借垄断地位依然在不断做大,但做大的同时却是整体效益增速的明显下滑,一些曾经的盈利大户如钢铁、冶金、煤炭等行业中的国企,在产能规模持续增长下出现了严重亏损或持续负增长。经济的持续下滑倒逼在我国经济总量贡献中占30%左右的国企必须要进行新一轮改革,提高自身利润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今年以来,国企改革再次驶入快车道。自从1月底国资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来,国资委先后召开了十四次会议研究讨论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解释,国资管理体系迫切需要改革,面临的难题很多,情况复杂,相互叠加相互交织。比如说,从管资产到管资本,国资委需要做些什么?混合所有制的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机制与国有企业有哪些根本区别?种种观点各方专家不尽相同,部委之间的意见也有不一致,很难协调。正因如此,国资委或许希望通过试点,有选择性进行突破,规避风险,积累经验,更好地解决矛盾。

国资委新闻发言人、研究局局长彭华岗表示,试点是改革落地的关键意义,也标志着改革进入顶层设计和试点同步阶段,想法是摸着石头过河,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深化改革。他指出“试点将以局部带动全局,带动更多国企主动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国资改革会等着看这些试点报告,然后再全部推广。而是在每家公司的试点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企一策来推进改革。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则更直白的解释道,国资委之所以抛出试点方案,是因为自十八大之后,国资改革方案因各部委意见分歧巨大,迟迟形成不了共识,迫使国资委选择以试点检验国资改革中的实操问题,以此打破改革僵局。

六央企切分“试验田”

根据国资委的“四项改革”试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董事会制度、混合所有制、纪检派驻等四项改革试点同步铺开,首批试点六家央企入围。

具体来看,一是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试点单位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简称“国投公司”)、中粮集团;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试点单位为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简称“国药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材”);第三类是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试点单位为国药集团、中国建材、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节能”)、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公司;此外,还要选择2到3家开展中央企业派驻纪检组试点。为此,国资委专门成立了四个专项小组,破解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难题。

“四项改革”的亮点在于,它根据不同国企在国民经济运行中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它们承担的不同职能,作出了不同的改革决策,国有资本因此在不同的行业中将实现有进有退。一方面通过国资的加大投入来保证一些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众切身利益的行业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建立,建立起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的市场平台,让社会能够充分享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利益;一方面充分赋予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利用市场的力量来壮大国有资产,另一方面对国企加强监管,不让其成为产生腐败的温床。

“‘四项改革试点不是搞‘盆景,也不是搞政策‘洼地,而是要试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探索出国企改革进行时的新路子、新方法,真正做到改革落地、顶层设计与试点先行同步推进,在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里形成突破。”国资委负责人说。

竞争性央企扛大旗

6家央企名单发布后,原来一直高调试水的中石化名落孙山,国药集团和中国建材却扛起了试点混合所有制的大旗。由于以上两家公司早已展开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此有专家表示失望,认为示范作用不大,只有选择垄断行业的企业才具有试点价值。

改革才刚刚开始。专家预计,下一步国资委还将在时机成熟时,继续推出改革试点,侧重“啃硬骨头”。包括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垄断行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即在石油、电力、铁道、通信行业中挑选试点央企;选取由私有制经济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试点企业等。endprint

而《财经》杂志也早在6月底就刊文透露,分析人士指出,以现阶段改革而论,最该有大动作的不应该是石油石化行业,而是中粮集团、中国建材、国药集团这些竞争性行业的央企。原因在于,石油行业的垄断、矿权管理的滞后,这些痼疾的根源在政府而非企业,而竞争性行业政府插手有限,最有条件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战场。

从这里可以看出,处于竞争性领域、已有改革实践是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中榜的两大主因。

据悉,早在7年前中国建材就展开了混合所有制的实践。通过多次对民企的并购,中国建材仅用短短1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闻、营业额仅有20亿元的小企业成长为营业额超过2500亿元的全球第二大建材企业。

在实践和摸索中,中国建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比如产权平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交叉持股;为非公有经济保留30%的股权;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给予民营资本经营权和格子化管理模式等。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建材的发展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国企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并引入了民企的活力,从而创造了中国混合所有制的成功经验。

据悉,目前中国建材国有股份占比46,67%,公众投资者持股占比53,33%,即中国建材用220亿元国有权益控制了660亿元净资产,进而带动了超过3600亿元总资产。

毫无疑问,“四项改革”试点拉开了国企国资改革的新幕。对于试点企业而言,“四项改革”试点将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在国务院国资委李保民博士看来,从产品、产业到产权上的全面融合将是国企接下来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重点工作。发展混合所有制能解决国企目前所面临的众多问题。“退后一步说,即使不能解决,最起码这是一条路,一条有益的探索之路。”

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口子已经撕开,但是从实践来看,探索混合所有制仍面临着众多制度桎梏和来自意识形态的压力。

什么阻碍着国企与民企的融合

中国国企改革无疑是一场马拉松,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国企国资改革一直行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路上,不断“开花”却总未能到达“未许之地”。以目前框定的四项改革试点内容为例,这些都非新领域:如绝大多数国企实现拓扑式集团层级化,显示国企母公司已多是一个个控股投资公司,即国有资本运营的框架大都已近似地搭建而成;又如混合所有制,原则上所有上市国企都属于混合所有制;又如董事会制度,自2005年就开始试点运行外部董事制度,以试图构建现代公司制度。然而,过去一系列的国企改革虽都有阶段性成效,但离决策层和市场的预期依然隔着一道门窗,无限接近但却从未接近。

“从2002年十六大到现在,说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喊了12年了,为什么没有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落实下来?”李保民说,就是脑袋里的东西没有解决。这种意识形态的障碍不解决的话,国有企业改革就难以深入进行下去。

李保民举例道:

“比如我有一项技术,把这个技术作价入股到国有企业中,有人就说这是国有资产流失,是私有化。现在要把国有企业股份转到个人身上,哪怕按照程序走,最后也会背上私有化的名义。”

“这会给当事人带来政治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承担的风险太大,所以他们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国有企业改革到了哪一步?应该怎么推?其实问题在这儿。”李保民说:“过去我们说,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有三座大山,现在最起码还有两座大山,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和私有化。”

李保民最后强调,除产权制度外,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和财税体制都得进行相应的改革,否则“玻璃墙”、“弹簧门”的体制障碍仍阻碍着国企和民企问的融合。国

(本刊据《上海证券报》、《中国产经新闻报》、《21世纪经济报道》、《证券市场红周刊》等整理)观点链接

政府应当“甩手掌柜”

刘步尘

为什么有的国企改革效果很好而有的并不理想?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国企方案的主导者是谁?政府还是企业?这点必须搞清楚。

在我看来,既然是国企改革,作为当事人的企业应该是改革方案的主导者,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在一些地方,尤其在内地,国企改革的主导者、操刀者往往是政府而不是企业。方案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想法,“看得见的手”做了“看不见的手”该做的事,企业的权利未得到充分尊重,企业只是方案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改革很难成功。

就家电行业而言,目前有两大国企正在(等待)改革,一个是身处沿海的格力集团,一个是身处内陆的长虹集团,人们对两者改革的期待不尽相同,对前者改革的信心要强烈一些。在多数人的观念里,珠海市政府比较开明,格力集团改革的基础比较好;而长虹则不同,身处内陆,历史包袱沉重,国企色彩强烈。甚至有人担心,长虹改革能不能触及到灵魂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应该说,这样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今年“两会”前,格力与长虹几乎同时传出要改革的消息,但是,关于格力改革的消息要具体得多,而关于长虹改革的消息,在过去几个月里几乎再无下文。据知情人士讲,格力集团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承担了改革主体的责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方案的审阅者;而长虹改革,政府是方案的主导者、操刀者,长虹集团一定程度上只是方案的被动接受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企改革改的是政府的观念和心态,如果政府“大家长”的心态不变,改革就很难获得实质性突破。实际上,政府是国企的所有人,而不是国企的管理者,是董事长而不是CEO。这就是说,政府该放手的一定要放手,要有当“甩手掌柜”的勇气,你不能既让他跳舞,又给他戴上枷锁。

实际上,职业经理人与政府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让最有发言权的人设计方案,他们最知道该怎么做。因此,国企改革政府心态不转变,再高调都没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建材国资国资委
国资委:国企央企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布局力度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走进国资系统
特定问题调查:向国资“亮剑”
创新为先技术求精踏实肯干做贡献
———访中国建材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首席专家
中国建材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的做法与思考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沈阳国资国企改革对策建议
中国建材成功量产世界最薄光伏玻璃
上海国资:重组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