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社区工作者访谈

2014-09-05安芹王艳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社工实务受访者

安芹,王艳艳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1)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社区工作者访谈

安芹,王艳艳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1)

社区工作者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5位社区社会工作者的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工作现状,基于研究结果探索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专业认同感、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实际问题解决、提升实践教学品质以及建设专业特色四个方面。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社区工作者;访谈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具体目标,对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而言,毋庸置疑意味着良好的发展契机。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1]。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迅速扩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无论课程体系设置还是具体课程安排,大多以沿袭西方经验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实际上并无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一定程度来说国内的社会工作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与专业实践相脱节的粗放型扩张[2]。社会工作实践逐渐延伸到社会服务的各个角落,社区工作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工作岗位。本研究以社区工作者为例,通过对5位社区社会工作的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工作现状,澄清他们在实务工作中的从业情形,基于研究结果探索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方案。

二、研究方法

1.对象。根据方便取样原则选取典型被试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为:(1)所在工作岗位为专职社区社会工作者;(2)接受社会工作等相关学位教育或拥有助理社会工作师或社会工作师资格证;(3)已从事现岗工作3年及以上。本研究选取5位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下:(1)被访者A,女,32岁,社会工作本科和硕士,助理社会工作师,已工作2年,服务站工作人员,负责保障房申请和精神文明建设;(2)被访者B,女,34岁,本科,2009年首批中级社会工作师,已工作13年,现社区书记主任,负责居委会的组织、协调和领导;(3)被访者C,女,24岁,社会工作专科毕业,已工作2年,现居委会文体委员,负责文体活动组织;(4)被访者D,女,26岁,社会工作本科,助理社会工作师,已工作4年,现居委会党组织成员,负责党务工作;(5)被访者E,39岁,大专,2000年首批社区事业干部,2003年社区专职工作者,2009年首批助理社工师,已工作13年,现社区书记主任,负责居委会的组织、协调和领导。

2.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法中的个案访谈研究法。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社区实习经验编写访谈提纲,大致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实践部分,涉及目前的工作职务和内容、工作投入、典型的工作服务案例、个人对服务案例和工作现状的看法和感受;(2)专业训练部分,主要涉及目前的专业训练给予哪些所需的专业能力、哪些专业训练是缺乏的、个人对专业训练的建议和看法;(3)个人成长部分,包括个人从事社会工作的收获和体会、职业现状和发展规划等。每位访谈对象访谈大约50~70分钟。在征得被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了录音,并进行逐字稿转录,通过主题分析提炼研究结果。

三、结果与讨论

1.进入社会工作职业普遍偏于被动,培养专业认同是专业教育中的首要任务。五位受访者中有三位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分别为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另外两位受访者属报考社工师后进入现职岗位,但无论是当初选择社会工作专业还是后来进入职业领域,都比较混沌,大多偏于被动选择,在工作以后才逐渐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内涵。“其实本科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专业”(受访者A),“从事这个行业是一次偶然的机遇”(受访者B),“就是因为没有别的专业可选了,当时只能选这个,学这专业之前都不知道这专业是干嘛的,没听说过社会工作”(受访者C)。尤其重要的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忠诚度不高,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缺乏社会认知度,多数学生在进入这个专业之前并不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内涵及其社会价值,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也充满困惑,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提升专业认同感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课题,也是专业教育中首先要解决的基础问题。利用讲座、论坛以及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扩展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特别是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社会工作成功人士交流,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可激发和促进学生的专业认同。

2.实务仍以经验主义为主,专业教学渗透实际问题解决是职业发展的必然。在受访者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专业教育还是有必要的,但究竟如何作用并不清晰。“专业训练和实际工作还是有联系的,经过专业训练和没有专业训练的还是有区别,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我的工作就得到街道和居民的认可,办事效率也很高”(受访者A),“社工专业的毕业生某某会场的控制能力比较强,目的性比较明显,我们主持会都是大白话,她是一环一环地扣着走”(受访者E),“在社区中,觉得我们学社工的比其他专业背景的社区工作者而言,有工作的样子和态度,有服务意识,但是书上理论的运用是很困难的”(受访D)。另一种是认为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节,“觉得读的东西有用到过吗?确实没用到过”(受访者C)。“最深的感触就是跟学校学的东西太不一样了,就觉得跟那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主要还得靠经验吧”(受访者C)。总体来看,在目前的社区工作中行政化倾向比较明显,实际工作大多以经验主义为主,“我们是第一批专门干社区的,领导也很重视,我们就什么工作都干,哪个主任有活都叫着我们,计划生育入户、新婚夫妇访谈什么都干”(受访者E),“计划跟不上变化,你可能计划明天组织个活动,可能明天街道或哪个地方会突然间有个任务把你带走,或者是忽然来个居民到这吵一顿架,那你的半天就没了”(受访者B),“在我工作前完全想象不到包片这样情况,就跟我在学校读书时讲的非常不一样,应付上级给我们派下来的任务,整天都要写很多报告总结,其实真正入户做的比较少”(受访者A)。理论与实践脱节一直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最大问题,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脱离国情和实践的,其效用以及适用性便成为问题。因此,要下大力气进行教学改革,以服务机构、街道社区等一些具体的实务项目作为研究课题引入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一起去研究、评估并思考实际服务的路径,是促进我国本土化社会工作发展的途径之一。同时,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突显其专业潜力,提升专业成就感。

3.综合实务能力更为突显,提升实践教学品质成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访谈中发现,被访的社区工作者会把目前岗位对自己职业能力的要求形容为“百变金刚”,与社会工作专门的工作方法相比,人际沟通、协调与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更加重要。“人际沟通、观察、体谅案主很重要,有些人来了脾气很大,你需要先控制他的情绪,然后引导他,这些是专业学习教会的”(受访者A),“首先是应变能力,还有就是疏导人的情绪,如果你不把他情绪疏导好了,他只有搁你这吵,半天就没了,即便我解决不了,我可以帮助他找,告诉他应该找谁去解决,还有一个协调能力,咱实在不行上网查查”(受访者B),“个人需要协调和应变能力,在居委会一个人来了,甭管能不能解决,你都得把这人胡虏好了圆了,办不了的你也得跟人解释好了,不能让他吵吵”(受访者E)。社会工作是一种着眼于改善服务对象及其系统的社会服务职业,专业实践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非常关键的环节。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课程设置里安排了相关的实习环节,但是否符合专业要求、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确实值得商榷。事实上,我国多数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在职人员本身距离专业化程度尚存在距离,学生进入机构实习所见、所闻及所为必然也难保专业性水准。因此,在专业实习中要特别注意选择有品质的服务机构作为实习基地,教会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进入现场实习,在实习过程的始终有专业督导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不断将课堂所学与工作机构的实务具体对接,真正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教学目的。

4.在通才模式下呼唤专门化培养,专业特色成为专业教育的生存之路。从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来看,大多属于通才培养模式,但从实际需求来看显然对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把社工再分细一点,社工就真的是那种福利机构的,然后社区呢应该开辟一个社区专业”(受访者C),“我们也希望接触一些正规的工作方法,希望案例与实际相结合,这样效果更好一些”(受访者E),“我刚工作时做楼宇党建,是楼宇党建的初创阶段,压力来源于不知道怎么做,工作经验欠缺,资源也不熟悉,我们的目的是服务,企业的目的是盈利,感觉没法下手,找不到门道”(受访者D)。社会工作实践渗透到很多社会服务部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变革与转型发展时期,对于社会的稳定社工十分重要。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势必对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既可以是专门以服务对象的特点来划分,例如老年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等,也可以是以职业领域的不同范畴来划分,例如医务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等,都会有不同的特点和工作要求,显然都需要更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

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都在2‰以上的通行标准[3],考虑到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新旧体制转轨磨合时期,社会矛盾愈发突出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表现出强烈的社会需求,给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亟待探索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做出重大努力的是高校教育者,亟待着力探索和改革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确实有很多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高等教育,但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愿意从事社会工作岗位、是否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实务能力、是否以专业工作方法投入实务工作,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矛盾,不仅关系到社会工作专业对于社会建设之专业使命,而且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因此,在专业教育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将实际问题的解决渗透于专业教学过程以促成向实务转化,提高实践教学品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打造专业特色是社会工作学科的生命力所在。我国社会工作虽然作为一种职业已经存在,但社工待遇普遍偏低,社会认可度偏低,缺乏社会职业声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工作人才流失[4]。在台湾、香港地区,专业社工是一项体面而崇高的职业,薪酬跟公务员、医生、律师、教授等一样属于中产阶层水平,尽管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薪酬待遇不断提高,但各地发展很不均衡[5]。基于上海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研究显示,目前仅有少数社工以理论作为其服务介入的基础,大部分实际工作仍停留在经验阶段[3,6]。可以看出,表面看来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化、职业化提出很高的要求,但落实到具体实务环境中却又回到原初的经验阶段。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加强政策扶持给专业社工以职业发展空间显然是重要的宏观引导,良性运作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度、提升职业声誉是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进程的关键;另一方面,探索旨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使社工专门人才胜任岗位职责并且以专业绩效获得社会认可,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根本。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专业承诺感和专业成就感,以高品质的专业化工作突显专业价值,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重要的发展路径。

[1]沈黎.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教育——基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构的视角[J].社会工作,2011,(5):5-7.

[2]杨雪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6):139-140.

[3]彭善民.近十年来大陆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2009,(1).

[4]徐红梅,伍幼林.国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现状及能力建设研究[J].城市问题,2010,(9):56-61,66.

[5]马天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前景调查分析[J].中国统计,2012,(11):58-59.

[6]沈黎.社会工作视野下的社区青少年工作探索——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个案研究[J].青年探索,2007,(3).

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28-02

安芹,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工作教学。

猜你喜欢

社工实务受访者
青春社工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ODI实务
FDI实务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