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网平台的教学过程质量监管研究*
2014-09-05李亚平
李亚平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系 安徽合肥 230059)
基于校园网平台的教学过程质量监管研究*
李亚平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系 安徽合肥 230059)
以高等院校校园网建设及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开发应用为背景,从教学过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并设计了教学过程信息的采集内容与方式、教学过程信息的流转模式等,这对于教学过程监管信息化将是有益的。
校园网,教学过程,监管,信息化
教学管理是以教育教学规律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服务教学环节为抓手,对教育资源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育组织管理行为[1]。教学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看,产品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对生产过程质量监控与改进[2]。因此,通过加强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和现实的需要。校园网作为向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校园网应用方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也为基于校园网平台的教学过程质量监管提供了必要的实施环境。
1 教学过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修订,高校教育教学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①课程内容更加广泛,从纯粹的理论教学延伸到具体案例、实践技能、前沿动态的教学,同时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②教学形式更加多样,从传统的板书教学拓展到电子课件、网络教学、课堂讨论、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等。这些变化对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过程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当前教学过程监管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压力。
1.1 全员参与难以实现。
教学过程监督,不只是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授课的单方向监督,更应该是调动学生、教师、管理部门、督导组等多方面参与的监督并不断实现自我优化体系。目前,学生和教师的主动参与性明显不足。
1.2 过程监督表现时间点监督,而非全程监督
目前过程监督为学期初、中、末时间点监督,而非全程监督。当前条件下,教学管理部门无法实时了解掌握教学过程,例如不能及时掌握教师的迟到早退,教师的课程进度,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意见,不能及时采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同时也不能及时掌握教师调停课和教室资源的使用情况等。
1.3 教学考评以静态考评为主。
在特定的时间点集中采集学生、教研室、管理部门等的评价意见,从而形成综合评价意见。尤其在教研室、管理部门的评价意见方面,由于教研室、系教学管理部门同样无法实现对所有教师实现听课、考勤、教案检查等,因此其数据来源相对主观,这在反映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全面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上存在局限性。
由此可见,与日益增长的提升教学质量的诉求相比,教学过程质量监管方法、手段的更新相对滞后,单方向的监督检查、惩处奖励,并不适宜日益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同样愈加不适宜于服务学生学习、服务教师提升、服务教育发展的理念。
2 教学过程信息的采集内容与方式
教学过程信息从来源上可以包括学生、教师、系部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等,在形式上可以是纸质、电子文档、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类型,信息采集的内容不仅受到指标体系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校园网和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功能的限制,因此设计可行的采集内容和采集方式尤为重要。由此,可以从指标体系[3]的角度设计、筛选需要裁减的教学过程信息,相应的指标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过程评价信息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在实际信息采集过程中,还需对图1所示的教学过程信息进行明确与细化,例如:①师德师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着装、举止以及关心学生、道德育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②教学纪律:上下课时间,调停课情况;③作业辅导:理论作业、实践作业的布置情况,作业批改及课堂辅导情况;④应用:主要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与引导;⑤教学工具:主要指是否采用ppt、视频、图片等信息载体以及网络互动等新兴手段的情况。
从不同的评价主体看,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评价内容上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分配不同的评价内容。相应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评价内容的不同主体分配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行、教学管理人员、督导则主要通过旁听、抽查教案等形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于子指标项的评价,更适宜的方式是将定性评价的部分分配给学生,而将定量评价的部分分配给同行、教学管理人员和督导。例如,对于教学效果而言,可以将“学生能力”“学生兴趣”的评价分配给学生,而将“学生成绩”评价分配给教学管理人员。
3 教学过程信息的流转模式
以校园网和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为平台,设计教学过程
信息采集、量化、统计、反馈等环节,将可以改变教学评价在时间上、方法上的单一性,主要的信息流转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过程信息流转模式
如图2所示,教学过程信息流转的模式可解释如下:
(1)学生作为最重要的评价主体,可以在教学整个过程中随时随地以计算机终端、手机终端登录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提供教学质量信息,形式上可以是评价分数,也可以是文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2)同行通过查看学生的教学评价信息,自主选取合适的教师、课程、班级进行旁听,并提供相应的评价信息,以此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交流;
(3)督导通过查看学生、教师同行的教学评价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旁听和抽查,抽查则主要针对教案、上下课时间等;
(4)教学管理人员通过查看学生、同行、督导的教学评价信息,动态地选取相应的教师、课程、班级进行抽查。
(5)授课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同行、督导、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信息,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完善和提升。
对主客体间的信息量化和反馈过程进行必要的细化,教学过程信息量化与反馈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教学过程信息量化与反馈
如图3所示,教学过程信息量化与反馈流程描述如下:
(1)客体用三元组(教师,课程,班级)进行界定,用以表示教学过程中的受评对象单元;
(2)主体:学生、同行、督导、教学管理人员;
(3)不同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信息报送至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模块,并通过信息量化模块进行量化,将量化处理的评价信息反馈给客体,便于客体在教学过程的及时修正;
(4)同时按照院系设定的权重比例(Wi,…,Wj),实时计算对于特定客体的综合评价信息V。
综合评价V值及其形成的各子指标评价信息,用作教师奖惩的依据,有其定量评价的优势,同时,整个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也可以呈现出一个教学质量动态变化的过程,可以对教学过程的监管提供更为及时和直观的反映。
4 小结
教学过程质量监管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学管理的关键。加大教学过程信息的采集、处理、反馈成为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各高等院校的校园网、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为教学过程信息化提供了可行的物质条件。笔者对教学过程信息采集、处理、量化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教学过程质量监管的信息化提供有益的建议。
[1]蔺兵兵,郭秀颖,张洪田,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运行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8,17(1):73.
[2]向华.浅析高等教育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3):11.
[3]徐伟刚.教学过程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世界,2012,2(25):147.
(责任编辑李平)
安徽省2013年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3SQRW115ZD),安徽经济管理学院2013-2014年度院级课题青年项目(YJKT1314Q04)、院级教学研究项目(yjjxyj201303)
2014-06-25
李亚平(1982.2-),男,安徽长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
G 203
A
1674-9545(2014)04-0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