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

2014-09-05黄榆岚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15期
关键词:咽鼓管鼓室中耳

黄榆岚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

黄榆岚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8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8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治疗,比较2组听力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在鼓室压和语频气导听阈指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在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氨溴索利于促进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改善纤毛功能,联合中耳炎常用药地塞米松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预后,值得借鉴推广。

盐酸氨溴索;地塞米松;分泌性中耳炎;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能引起听力减退、言语障碍等并发症[1]。近年来,临床多采取鼓膜穿刺、全身用药来治疗中耳炎,但疗效普遍不理想。研究发现,盐酸氨溴索对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的疗效,本文据此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疗法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8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噪音性听力损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临床表现:听力下降、耳鸣、鼓膜混沌等。其中男46例,女36例;年龄18~58岁,平均(43.1±3.4)岁;病程30~64d,平均(32.3±3.2)d。将82例患者依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组均行鼓室内注射治疗,选用带鼓膜穿刺针头的注射器眼鼓膜边沿进入中耳腔,抽取腔内积液至带气泡液体出现,退出针头;对粘稠或胶冻状分泌物改用9号针头连接负压吸引器抽吸。之后外耳道消毒后注射药液,对照组注射5mg地塞米松溶液(吉林精优长白山药业),1次/7d,30d为1疗程;实验组注入盐酸氨溴索15mg和地塞米松5mg混合液,1次/7d,30d为1疗程。2组注射完毕均保持头偏向一侧,按压耳屏直至感觉有药液流出咽喉。疗程结束后若未愈则继续行鼓室内注射(方式同上)。2组治疗期间给予口服抗生素支持治疗。随访3个月后2组治疗前后鼓室压和语频气导听阈变化;

临床疗效评定: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鼓室导抗图由B型或C型转为A型,或由B型转为C型。言语频率听阈<25dB,或达健耳水平;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鼓室导抗图由B型转为C型,听力提高>20dB;③有效: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鼓室导抗图治疗前后无变化,各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20dB。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检查无好转。

结果

随访比较2组治疗前后鼓室压和语频气导听阈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在鼓室压和语频气导听阈指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在上述指标改善幅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用药能显著改善中耳炎患者鼓室压状况和听力水平,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鼓室压和语频气导听阈变化情况比较

2组随访3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术后随访3个月,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明显著于对照组的75.0%(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讨论

虽然目前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普遍人认为系多种原因引起中耳负压状态,进而诱发中耳黏膜水肿、渗出并淤积于中耳,直至形成中耳积液,故分泌性中耳炎又叫渗出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进一步研究证实[2],咽鼓管在分泌性中耳炎发发病与转归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是中耳与外界环境进行传导的唯一管道,一旦堵塞势必会引起鼓室压失衡(正常情况下中耳内、外气压基本相当),使中耳长期处于负压状态,进而导致中耳积液。

针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目前临床多采取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或直接鼓膜穿刺抽液,不过长期观察来看,疗效始终不甚理想,而且易复发,造成中耳内环境恶化。近年来,临床和学界就咽鼓管在诱发分泌性中耳炎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趋于多数认为咽鼓管内存在的类表面活性物质会对其黏膜表面压力形成一定的影响,当咽鼓管出现功能障碍时类表面活性物质出现减少,黏膜表面张力异常升高,这或是咽鼓管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大量文献表明,盐酸氨溴索能促进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从而支持咽鼓管的正常开放,同时还可调节分泌物性状,刺激呼吸道黏膜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此外,其还具有强化抗生素杀菌能力的作用,而具有的促纤毛运动恢复功效对维持中耳耳道通畅及压力平衡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地塞米松已被证明对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确切疗效,抗炎、抗过敏疗效显著。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用药,可发挥二者协同作用,配合利于促进黏膜正常的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功能恢复的鼓室内注射方式,能进一步提高联合用药效果。本组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在鼓室压和语频气导听阈指标上对照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1),且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窀内注射更有利于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1]陈俏妍.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15(6):478-479.

[2]周志军,叶建明,营建丽.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5):165-l66.

R764.21

B

1009-6019(2014)08-0023-02

猜你喜欢

咽鼓管鼓室中耳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Valsalvas闭气加压MRI在评价咽鼓管功能中的价值研究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鼓气球鼓室充气治疗梅尼埃病疗效观察
潜水员中耳气压伤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声导抗基本概念(2)
声导抗基本概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