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感热口服液能显著缩短发热病

2014-09-05程高萍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15期
关键词:外感口服液病程

程高萍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去感热口服液能显著缩短发热病

程高萍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目的:探讨去感热口服液缩短发热病程效果。方法本次共选择100例外感发热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柴胡注射液(对照组,n=50)与去感热口服液(观察组,n=50)治疗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6%,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体温下降开始时间、复常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咽充血治疗后好转情况,观察组前咽充血消失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50%,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不明显,治疗后肝、肾功能检查和血、便、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结论针对外感高热的病例,采用去感热口服液治疗,可显著缩短病程,改善患者预后,保障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去感热口服液;外感高热;缩短病程

临床关于外感高热的研究目前已成为临床研究与中医科研的重点,其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受广谱抗生素研发种类日趋重多,临床滥用,细菌耐药性日趋增多等多因素影响,尚无特效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使临床应对存在一定棘手性[1]。外感发热属中医常见急症之一,依据中医理论,取合适的中药方案治疗,对缩短病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次选取相关病例,随机分组,就柴胡注射液与去感热口服液治疗对缩短发热病程的影响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次共选取外感高热100例患者,均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辨证为气分证和卫生证。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19~58岁,平均(36.2±8.3)岁。轻度病情25例,12例为中度,13例为重度;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0~57岁,平均(36.3±7.6)岁。轻度病情24例,13例为中度,13例为重度。均以咽干痛、咳嗽、头痛、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方法:对照组:本组选取病例采用紫胡注射液肌注,4ml/次,2次/d;观察组取去感热口服液口服,4ml/次,2次/d,均应用3d。

指标观察:①检测临床安全性:包括心脏、肝、肾功能检查,常规血、尿、便化验;一般体格检查。②观察疗效:评估发热程度,并记录发热时间,体温每2小时行1次测量,对有效维持时间及开始退热时间进行观察,记录斑疹、恶寒、神志、汗出及各系统有定位价值班的脉象、舌象、症状。

效果评定:①临床控制:体温在用药治疗24h内呈正常恢复,未出现反复现象,症状好转明显;②显效:体温在用药治疗24h内降低幅度>1.5℃,主要临床症状有减轻表现;③有效:体温在用药24h内呈0.5~1.5℃降低,主要临床症状相对减轻。④无效:体温在用药24h内下降在0.5℃以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6%,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体温下降开始时间、复常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咽充血治疗后好转情况,观察组前咽充血消失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50%,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不明显,治疗后肝、肾功能检查和血、便、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体温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讨论

去感热口服液为临床一种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竹叶柴胡、芦竹根、青蒿,具清热解毒、发汗解表功效。竹叶紫胡、青蒿具外透表热、解表透热之效;芦竹有郁热下泻、清热尿之效;石膏从里而解郁热,诸药共用,协同发挥效果,共起清解热邪、发汗解表之功[3-4]。分析其退热功能,为对发热各环节产生影响所致,一为对释放内源性肾上腺素有促进作用,进而对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加以抑制,降低Na+/Ca2+下丘脑的比值,使CAMP含量最大程度降低,促使体温达到下降目的;另外,其对细胞溶酶体膜有稳定作用,减少前列腺素PG2的释放,进而降低体温;且去感热中含有的活性离子钙对下丘脑Na+/Ca2+比值有直接影响,促使其降低,发挥降温效果[5]。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虽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退热情况及前咽充血消失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针对外感高热的病例,采用去感热口服液治疗,可显著缩短病程,改善患者预后,保障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1]李雪苓,韩宁林.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97-98.

[2]Efstathiou SP,Pefanis AV,Tsiakou AG.Fever of unknown origin:discrimination between infectious and non-infectious causes[J].Eur J Intern Med,2010,21(2):137-143.

[3]邵锦华.中医药治疗中枢性发热的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5):75-76.

[4]Tolan,Robert WJR.Fever of Unknown Origin:A Diagnostic Approach to This Vexing Problem[J].Clinical Pediatrics,2010,49(3):207-213.

[5]宋建英,沈晓明,马云枝.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急性脑血管并发中枢性高热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7):841-842.

R969.4

B

1009-6019(2014)08-0014-02

猜你喜欢

外感口服液病程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强骨口服液中4种氨基酸
支楠教授治疗外感温热病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风湿骨痹口服液急性毒性研究
高频超声评价糖尿病膝关节病变与病程的关系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