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2014-09-05焦震
焦震
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焦震
目的 探讨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1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卒中组(SIP组)及非进展性卒中组(非SIP组), 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SIP组血糖、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颈动脉斑块形成伴有狭窄均高于非SIP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感染、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颈动脉斑块形成伴狭窄是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早期进行积极干预, 可降低发病率, 改善预后。
进展性卒中;危险因素;意义
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 SIP)一般国内学者多认为是发病后48 h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逐渐进展或阶梯式加重的缺血性卒中;而国外文献认为指发病7 d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逐渐加重的缺血性卒中[1]。发病率约为30%, 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 预后差, 是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难点[2]。所以发现其相关危险因素及有针对性的早期积极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近年来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本院的进展性卒中患者156名为SIP组,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均在发病24 h内入院, 入院一周内病情进行性加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2分;均排除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疾病患者。其中男92例, 女64例, 平均年龄(69.8±10.3)岁。选取同期入院诊断明确的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56例为非SIP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入院时NIHS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急诊(或门诊)均进行头CT检查排除脑出血。入院后当日进行NIHSS评分, 次日空腹化验空腹血糖、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 并完善其他常规化验检查及头MRI、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住院一周内根据病情随时进行NIHSS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化验检查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因素有明显差异,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颈动脉有无狭窄情况及狭窄程度有明显差异,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化验检查情况分析[n(%)]
表2 两组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情况分析[n(%)]
3 讨论
3.1 高血糖 本文资料显示, SIP组高血糖比例显著高于非SIP组。急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多数有应激性血糖增高, 原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更高。研究报道糖尿病卒中进展的危险因素增加1.9倍[3]。高血糖可以引起小血管的广泛的血管内皮损伤, 影响脂质代谢,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从而引起广泛的弥漫型的血管狭窄。一旦发生脑梗死, 不能及时有效的建立侧支循环, 从而造成缺血半暗带的不可逆性损伤, 使病情加重[4]。高血糖可引起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其终产物乳酸生成增加加重缺血半暗带区细胞酸中毒及细胞水肿, 从而使半暗带区转化为不可逆损伤, 引起卒中进展[5]。3. 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本文资料显示, SIP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显著高于非SIP组。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巯基的氨基酸, 主要来源于饮食摄取的蛋氨酸, 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影响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 增强血小板功能, 促进血栓形成。
3.3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本文资料显示, SIP组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比例显著高于非SIP组。低密度脂蛋白是由肝脏产生的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的最终阶段, 是明确独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其中起作用的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能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 泡沫细胞在血管内皮下的聚集形成了脂纹, 随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狭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6]。
3.4 C反应蛋白升高 本文资料显示, SIP组C反应蛋白升高比例显著高于非SIP组。C反应蛋白是先天性免疫识别蛋白, 主要由肝脏和肾脏分泌, 在人体组织损伤和感染早期其血浆浓度即可快速、急剧升高, 是区分低水平炎症状态的灵敏指标[7]。研究表明, 炎症反应能加重脑组织供血动脉的化与狭窄, 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脱落, 参与卒中后继发性神经元的损伤, 与进展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8]。
3.5 颈动脉狭窄 本文资料显示, SIP组颈动脉狭窄比例显著高于非SIP组, 而且在SIP组中, 中重度狭窄的比例高于轻度狭窄, 提示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进展性卒中呈正相关。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有中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早期除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外,加用他汀类药物可减慢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稳定斑块,对预防脑梗死进展有一定作用。有条件的则可及早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或支架植入术,可明显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9]。
综上所述, 进展性卒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感染、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颈动脉斑块形成伴狭窄是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因此在脑卒中的急性期除常规治疗外, 积极控制血糖、抗感染、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加用他汀类药物尤为重要, 可降低进展性卒中的发病率, 改善预后。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34-135.
[2] 毛波,车玉琴,窦文波.进展性卒中的多因素分析.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0,20(1):65-67.
[3] 黄如迅.进展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3,1(3):3.
[4] 周成业,黄如训.高血糖与脑缺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 1996,147(30):214-216.
[5] Singleton JR, Smith AG, Russell JW, et al. Mie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Diabetes, 2003,52(10):2867-2873.
[6] 王艺铮,王拥军.低密度脂蛋白与卒中.中国卒中杂志, 2009, 4(1): 67-73.
[7] 杜庆伟,刘永海,雒东江,等.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高敏C一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5, 5(1):30-32.
[8] 李倩,蒋更如.炎症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5,18(3):218-220.
[9] 刘江,董曼丽.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社区医师, 2008,10(18):21.
114001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