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肿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产生的效果调查与分析
2014-09-05张彩霞庄桂花王艳
张彩霞 庄桂花 王艳
针对肿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产生的效果调查与分析
张彩霞 庄桂花 王艳
目的 医护人员针对不同肿瘤患者各时期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 给予护理, 针对性的实施心理疏导、心理暗示、引导有效应对、榜样示范作用、强化社会支持, 以制订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 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生命。方法 随机选取60例肿瘤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心理护理, 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及给予简单的常规介绍。结果 实验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心理护理,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延长寿命。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及给予简单的常规介绍。生活质量欠佳, 寿命缩短。结论 有针对性的对肿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疗效, 改变患者的焦虑症状和退缩行为从而促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由此可见, 心理护理评价肿瘤患者的护理和治疗效果是可行的。
肿瘤;恶性肿瘤;心理护理
在各种疾病中, 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患者对生命质量认识的提高, 对医务人员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所以对于了解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 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 是至关重要的。肿瘤患者, 不容易接受病情事实, 在接受事实前易恐慌、焦虑、失眠、胡思乱想、担心治疗后体型改变、生活不能自理;担心家庭经济、子女抚养、老人照顾等问题[1-3]。
本研究根据患者不同疾病发展时期的心理变化, 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是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住院的肿瘤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60例入选病例中, 男36例, 女24例;年龄39~78岁, 平均58岁;病史2~34年, 平均9.5年。
1.2 研究方法 实验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给予心理护理,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及给予简单的常规介绍。
1.3 研究步骤 ①向60例患者进行调查说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b发放问卷共60份, 填写问卷需要时间约30 min并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量表评定结果 表1结果显示两组住院患者各时期HAMA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6周, HAMA评分均较心理护理前有显著的下降(P均<0.0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HAMA评分比较( x-±s)
2.2 心理护理前与心理护理后 NOSIE评分比较(见表2)表2结果显示心理护理后6周时与心理护理前相比NOSIE中的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卫生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心理护理前(P<0.05);抑郁分较心理护理前明显下降(P<0.01),且社会功能、社会兴趣均优于对照组(P<0.05), 尤其是抑郁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表2 心理护理前、心理护理后NOSIE评分比较( x-±s)
由此可见:实验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心理护理,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讨论
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每年死于恶性肿瘤者也多达90万人, 约占当年人口死亡率的14%,恶性肿瘤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压力, 护理人员对患者应提供支持与咨询, 帮助患者恢复自主生活, 提高适应能力, 恢复社会角色功能, 使患者从心理、生理、社会全面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经过6周的实验, 实验组疗效显效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有效率87.1%, 对照组有效率54.8%。护理前、护理后NOSIE评分比较表结果显示治疗后6周时与进行心理护理前相比NOSIE中的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卫生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心理护理前(P<0.05);抑郁分较进行心理前明显下降(P<0.01), 且社会功能、社会兴趣均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抑郁分,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作者根据此类患者的病情发展以及心理状态的改变, 进行观察、总结并加以分期, 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①惊恐期:此时应动作轻柔, 忙而不乱, 适当的语言安抚,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①敏感易怒期:患者情绪烦躁、易怒, 护士应善于疏导, 鼓励患者勇于面对现实, 安心养病。②振奋期:劝解患者治疗尚未结束, 避免过度活动, 指导合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 调查结果显示:经过细致、耐心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得到明显改善。
4 小结
在肿瘤患者的治疗护理中, 心理护理及其重要。护理人员通过有效沟通、满足各种需要、心理支持与疏导、认知干预等各种护理措施协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 使之初步适应医院环境, 配合治疗与护理, 安全度过“诊断休克”期。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调节好患者的不良的情绪,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患者恢复自主生活, 提高适应能力, 恢复社会角色功能, 使患者从心理、生理、社会全面康复。帮助患者认识疾病。改善心境,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变患者现有的、单纯的护理医疗模式, 提高疗效及生活质量。
[1] 杜凌.心理干预对肝硬化腹水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19(6):406-407.
[2] 汤水琴, 郑备琴.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心理特点及心理行为干预.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5, 14(1):82-83.
[3] 周郁秋.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 杨红梅.介入手术患者全程心理护理的探讨.护士进修杂志, 2006(17):381-382.
2014-03-26]
266326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铺集镇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