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观察
2014-09-05白彦
白彦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观察
白彦
目的 为了提高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分析和对比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本院普外科门诊就诊的92例腹股沟疝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的46例患者治疗上给予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的46例患者治疗上给予传统的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提高, 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荐。
腹股沟疝;疝修补术;效果腹股沟疝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主要是由于腹股沟部分缺损引起的腹腔脏器突出于体表, 临床上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1]。当突出的器官长时间卡在腹腔外很容易引起坏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针对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 出现了不同的手术方式。本院对92例腹股沟疝患者分别采取传统的疝修补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积累了一点的治疗经验。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本院普外科就诊的92例腹股沟疝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 其中男性患者77例, 女性患者15例;所有患者年龄在17~70岁, 平均(48.1±1.5)岁;患者中包括腹股沟斜疝患者76例, 直疝患者1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男女构成比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 具体方法为:采取硬膜外麻醉方式, 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2 cm向下至耻骨结节, 做腹股沟韧带上长4~5 cm的切口,切口与腹股沟韧带平行。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暴露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找到外环后, 提起腹外斜肌腱膜, 用弯血钳分开深层组织, 推开腱膜下髂腹股沟神经, 用剪刀将腱膜剪开。然后采用钝性分离腱膜两叶, 切开提睾肌, 辨明疝囊位置后, 从疝囊的下方分离精索, 并剥离疝囊下方的腹横筋膜, 同时行高位的疝囊游离。然后将疝囊从疝环口的位置重新推入到腹膜腔, 再将疝环的填充物放入疝环口, 用可吸收线固定填充物后进行止血和缝合。用成型的补片堵塞疝环口, 固定缝合。应用美宝创疡贴进行切口固定,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术后换药过程中纱布的应用, 而且能够防止刀口周围组织的粘连, 尤其利于减少瘢痕形成。换药时操作简单, 患者不会感到疼痛。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包括西尼修补法和麦克凡修补法。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1.3 疗效评定标准[2]治疗效果分治愈、有效、无效3种。其中治愈是指患者经过治疗无临床症状, 病灶完全去除, 并且1年内无复发;有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病灶绝大部分得到去除, 治疗后6个月内未复发;无效是指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比发现,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的多发病之一, 其发病原因很多, 考虑发病的首要因素还是患者腹部强度降低、腹腔压力增加有关, 此病好发于老年患者, 这与老年患者肌肉萎缩、腹壁皮肤弹性减弱有密切的关联。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首选手术治疗。传统的疝修补术治疗仅仅是将疝环口进行缝合, 临床实践发现, 不仅在术后容易并发各种并发症, 而且术中耗时、术后疼痛严重。无张力疝修补术已经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且治疗效果显著。无张力疝修补术不仅不需要向传统修补术一样在腹股沟区进行大范围的解剖操作, 而且手术用时少, 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 这样减轻了患者不适的感觉, 很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此次试验证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值得临床应用。
[1] 杨雄涛, 吕利雄, 庄潮平, 等.无张力腹股沟疯修补术治疗体会(附232例).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5):528-531.
[2] 姚竞智, 徐洪全, 王贻东, 等.不同方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5):31-32.
2014-03-20]
717200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人民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