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临床观察

2014-09-05王冬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4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弥漫性凝血酶

王冬梅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临床观察

王冬梅

目的 研究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于不同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治疗, 在治疗后各个凝血指标相比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病情有效改善。结论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在诊断时先要准确识别患者的早期症状和致病原因, 同时采取有效合理的治疗手段, 改善患者体内微循环,提高治愈率。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治疗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主要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患者血液内成分的平衡机制被打破, 从而引发的病理和生理过程,其也是妇产科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患者发病比较迅速,并且病情复杂, 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出血现象, 所以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从而减少病死率[1,2]。在本次研究中就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研究和探讨, 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 现将研究资料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23~36岁, 平均年龄(32.5±4.32)岁。其中初产妇41例, 经产妇19例。产前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32例, 产后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行剖宫产。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对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首先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患者的主要表现为阴道大出血, 且出血持续、不凝血, 患者出血的部位包括腹腔内和宫腔, 全身出现瘀斑和瘀点, 患者的出血量在2000~5500 ml之间。患者会因为失血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现象,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衰竭[3]。

1.2.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急性积极治疗原发病, 阻断内、外源性凝物质的来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病情通常比较严重, 对于病因比较明确、阴道条件比较成熟并且短时间 内能够进行阴道分娩的患者尽早进行阴道分娩;对于阴道条件不成熟, 且短时间内不能进行阴道分娩的患者需要及时的对患者进行剖宫产来终止妊娠[4]。如果患者出现休克现象, 就需要及时进行抗休克治疗, 并且进行剖宫产或者子宫切除术, 同时也需要注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在消耗性低凝血期进行补充凝血因子是最好的时机,此时进行补充红细胞、冰冻血浆以及冷沉淀能够起到扩充血容量的作用, 并且还能够有效补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各种凝血因子,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输入纤维蛋白原。肝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抗凝剂, 其能够有效阻断凝血、防止血小板凝血因子消耗, 但是其对于已经形成的微血栓无效。有相关研究表明, 小剂量的肝素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能够有效防止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的消耗, 使得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准[5]。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 组间数据( x-±s)表示, 应用配对t检验, 行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经过相应的对症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死亡病例。患者治疗后的血浆凝血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1)。见表1。

表1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 x-±s)

3 讨论

女性在妊娠期的时候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出现相应的改变, 其血液在此段期间也会出现高凝状态。在女性正常分娩的时候会经过一个低度和短暂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状态, 这样并不会具有比较大的伤害。在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时候, 医护人员可以进行患者体内X因子激活, 这样能够有效扩展凝血瀑布[6]。对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加强血常规中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数值的监测是一种有效及时发现患者抗凝系统出现异常的方法。除了加强对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监测之外, 还需要做好相关预防和治疗工作[7]。治疗前后要做到积极有效的控制患者感染、分娩胎儿也需要及早的进行, 同时要做好胎盘和子宫内容物的清理, 进行抗休克治疗。肝素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抗凝药物, 其主要的作用为防止血小板凝血因子的消耗。但是有相关研究表明, 其应用时机直接影响到结果, 小剂量肝素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早期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本研究中不同患者临床给予针对性措施治疗, 治疗后血浆凝血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01),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1), 患者病情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 对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在诊断时先要准确识别患者的早期症状和致病原因, 同时采取有效合理的治疗手段, 改善患者体内微循环, 提高治愈率。

[1] 乔凤伶,江咏梅,石华,等.产科DIC诊断中国际ISTH标准与日本标准的评价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26(4):112.

[2] 陈小燕,郭靖.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8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0,21(2):45-46.

[3] Levi M, Schonton M, vant Ver C, et al.Factor V Leiden mutation in severe infection.Semin Thromb Homost, 2011,37(8):955-960.

[4] Hayakawa M, Sawamura A, Gando S, et al.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t an early phase of trauma is associated with consumption coagulopathy and excessive fibrinolysis both by plasmin and neutrophil elastase.Surgery, 2010,149(2):221-230.

[5] Saracco P, Vitale P, Scolfaco C, et al.The coagulopathy in sepsis: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Pediatr Rep, 2011, 3(4):30.

[6] 黎阳,李文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因发病机制及其防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9):669-672.

[7] 崔淑荣.31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求医问药, 2013,11(7):111-112.

2014-03-24]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弥漫性凝血酶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不同时间制备的血浆及冷沉淀的质量对比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采取有效方案治疗体会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