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背影
2014-09-05杨士奎
杨士奎
我选择身边普通的景物为主体进行描绘,这些平凡事物对我而言是温暖的。在我眼中,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当我凝视它们的时候,总会有某个点打动我—宁静、喧哗、古朴、奢华、破败、繁盛……有时候,我会因为建筑的形状产生表现的冲动;有时候,斑驳的肌理与微妙的明度关系会令我感动;有时候只是因为简单的色彩关系让我找到了一个引发点。
中华文化偏向圆融、含蓄的美,西方文化偏向刚硬直接的美。我的画面中更多采用直线分割来表现块面构成关系,这种视觉表达更清晰、更直接。直线有其独特的力量,在画面构成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线性框架奠定了视觉印象的基调。传统中国画讲究用线一波三折,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都市与乡村都免不了大量直线结构的存在。我不想回避,反而觉得直线所特有的气质与当下生活的总体感受非常契合,附带着柔软的电线、弯曲的管道、自然生长的树木……反而形成了某种别具一格的形式美感。在用色、用墨上我喜欢圆融与含蓄的表达方式。色墨结合,色调清淡,我尝试着表现繁华都市里的丝丝宁静与沁凉。冲淡的画面就像渐渐消逝的青春,在时光中一切都将老去、走远、消失,成为模糊的记忆。
时至今日,素描造型语言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比如墙面的明暗、投影、转折,这些都用素描技法来表现, 素描因素的介入让我的表达更为自由顺畅。同时,线的因素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比如电线杆、电线、管道、树枝、树干等。在我看来,平涂的方式也许并不比“墨分五色”逊色,用简单的明度关系来表现现实的空间,画面会产生有别于传统绘画“墨韵”的另一种墨色趣味。这种趣味并不是传统意境中的“疏寒冷寂”或“烟霭浮云”的自然气象,而是工业文明(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与农业文明在当代的一种互融并置与尴尬并存的烙印。从视觉到精神层面,我们的文化神经敏感地触碰着时代的脉搏,却又顽固地存留着对自然、对古意、对传统精神家园的深邃记忆。或许,这个模糊的背影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必然。
2013年10月10日写于济南